渤海湾盆地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成因解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度揭示

来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湾盆地是在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基础上,经由新生代深埋形成的叠合盆地,遭受了多期不同性质构造叠加改造.渤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逐步走向深层,深部潜山油气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本文以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以下简称428构造)为例,探索渤海湾盆地潜山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基于前人对渤海湾盆地内构造和储层特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地震剖面的精确解析,结合相干切片和其他地质资料,系统研究428构造各个阶段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对428构造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平面和剖面上的解析与断裂组合分析.结果发现:428构造东、西侧现今差异主要是由一条斜跨该构造的NEE向断裂导致的,对比邻区野外应变测量分析,识别出五期构造应力场,分别对应于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各阶段应力场变化,并结合428构造及其周缘残留地层等方面的证据,进而认为428构造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逆冲、燕山中?晚期伸展、燕山末期挤压及新生代右行右阶的走滑?拉分构造叠加的多期复合构造模式.
其他文献
结合单相介质动力格林函数和流体域格林函数,将间接边界元方法拓展到含流体层河谷对地震波散射的求解,并结合具体算例进行大量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流体层河谷地形对平面P波、SV波入射时的地震响应受控于入射波频率、入射波角度及流体深度等多种因素。总体来看:(1)在低频域内,含流体河谷底部及附近地表的频谱特性与不含流体的河谷反应基本一致;(2) P波入射时在水层体系共振频率处,河谷底部位移缩小效应显著,
气温的升降会造成介质的热胀冷缩,含水量的补充蒸发会导致介质的膨胀收缩,在将这两种因素同时考虑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跨断层短基线测量的形变异常诊断方法,并将其实践于唐山地震台4个测段的短基线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短基线观测的形变响应比序列在保持总体趋势稳定变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显著的幅度变化。经过进一步分析,观察到:(1)对于同一测段,形变响应比变化与温度-降雨的变换系数γ有关,当γ过小或者
<正>“那史”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原始的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遗产.彝人在请布摩(祭司)择定吉日为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画工画神案(也称翁帐),这种神案彝语称之为“那史”,语义为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