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对话90后 石一枫vs鬼鱼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鬼鱼问石一枫
  鬼鱼:对一个新读者,您会如何给他介绍“石一枫的小说”?您会推荐他读哪部作品开始进入“石一枫的世界”?
  石一枫:跟人介绍的时候就说我是写当下题材的,大部分写的是和北京有关的生活。具体推荐哪一部我觉得都行,这年头人家愿意看看书就够给脸的了,哪儿好意思要求从何读起啊。我也不觉得自己写出了一个小说世界,一方面写的都是现实生活,就是大家生活的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我的创作也不是太完善,并没形成一个多么完整的谱系。
  鬼鱼:在日常创作中,您是否有自己所偏爱的人物群体?为什么?
  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之類的小说都写了一个身份上是文化混混儿,城市闲人的“我”,通过这个“我”再去看其他人。有一段时间比较偏爱这类人,一来是他们比较复杂,是知道自己猥琐的犬儒主义者,另一方面用他们的语调和视角能写出点儿独特的意味来。但现在看来,这种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权宜之计,是不能直接触及与自己不同的人物,比如陈金芳、安小男之类的形象时借用的桥梁,以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小说直接从那些事实上的主人公入手,视角上也是第三人称。至于对什么人物感兴趣,我的标准一是人物鲜活,二是他们对时代有比较强的说明性,而且希望能写的人物和题材越来越宽广。
  鬼鱼:您在《地球之眼》《营救麦克黄》《借命而生》都写到了触犯法律或者道德的人物,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石一枫:没有专门的考虑,也许是比较极端的人物和事件恰恰触及了这些主题。
  鬼鱼:在您目力所及的阅读范围内,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作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各是怎么样的?
  石一枫:毕竟作家很多,有时候人和人的具体区别要大于代际之间的区别。分代这个思路有点儿类似于萝卜白菜码堆儿放,挑着方便,可万一白菜里混进一萝卜,或者萝卜里混进一白菜呢?你也不能愣说人家身份证印错了吧。真要是说整体气质,不只作家,所有中国人的气质和想法这些年都是几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这是社会环境使然,而对这种变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作家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仅仅把它看成文学内部的事情,意义反而小了。
  鬼鱼: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大势,您有怎样的观察?
  石一枫:从生态上来讲总体还是不那么景气吧,出门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作家,文学已经不是社会上最受瞩目的行当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考虑这事儿老爱跟20世纪80年代比,现在应该明白那个年代反而是特殊的,不是常态,抄上了就算抄上了,没抄上的也别叫屈——您小时候还没饿过肚子呢。至于文学内部的趋势,说实在的我考虑得不多,比较笼统的感觉还是比较成熟的作家都在各走一路,基本算百花齐放,只不过这花园子冷清了,没那么招蜂引蝶了。我也觉得文学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时代决定的,有那工夫还不如多琢磨琢磨生活的变化。
  B、石一枫问鬼鱼
  石一枫:你现在的工作,对你的写作在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有什么影响?
  鬼鱼:我幸运地属于那种实际工作需要与所学专业知识极为相关的人,本科阶段的中文基础与硕士阶段的戏剧训练能让我轻松胜任舞台剧新闻编辑的工作。由于工作量极小,上班时间我基本都在阅读、创作及观影中愉悦度过。但比较遗憾的是,我并没有高质量地利用好本职工作提供的额外恩赐,工作三年以来,阅读、创作和影视素养大都无甚进步,耽于自娱,徒增烦忧。至于精神层面的影响,由于领导及同事都是著名编剧和舞台剧演员,这让我每天都错误地感觉是活在被艺术笼罩的庸常中,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也配姓赵”,因而道听途说来许多赵家轶事,将它们不怀好意地虚构进自己的小说里。因此,我给自己的定义是每天需要去按时坐班充当“赵家人”的小说家。
  石一枫:你觉得哪个词语能形容你作品传达出来的感觉?
  鬼鱼:“感觉”这个词语很暧昧笼统,它并不是定式的精准意义概念,时常让我感到一种极度虚空缥缈和无常幻化的游弋。而恰恰是“感觉”这样一个词语,让我感觉到最能形容出我作品传达出来的那种感觉。
  石一枫:90后与70后相差了二十年,在各自作品上呈现的差异主要在哪儿?
  鬼鱼:我极不认同作家的年龄差异是导致作品差异的缘由。譬如,马尔克斯和曹雪芹之间不仅隔了二百多年还隔了万水千山呢,但《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却诸多相似;再譬如,写于1924年的《在酒楼上》和1926年的《铸剑》,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到简直无法让我相信作者都是鲁迅。70后与90后的作品肯定存在差异,从技法到思想都有,但这个差异我认为不应该是孰优孰劣方面的,而是事关集腋成裘的阅历和由内而外的气质,等等。时下基本统一的观点是,长篇最能体勘一个作家的才华及对才华的运用水平,而目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没有写出长篇的70后和写出长篇的90后都少之又少。如果说这算是差异的话,那么我认为,绝大部分的70后已经完成了亮剑仪式,正精耕于幽深的武学道路,而绝大部分的90后,尚在铸剑阶段。
  石一枫:文学有各种流派,比如现实主义,你认为目前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是怎么样的,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鬼鱼:就我目力能及的阅读范围而言,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有着极高的被认同度和赞誉度。而与其审美立场不同的流派,则全部被狭隘地定义为“先锋”,这就会导致那些明明是阅读层次不高但却偏爱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理由来掩饰其审美格调低端的读者极容易产生很多可笑的误会(路魆语)。我在去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你朝时光而去》中就对该问题有过一些观点阐释。当时,我写道:“好小说的标准如果仅限于现实主义,恐怕连司汤达也不敢苟同。小说家探究的方向不该是无限的存在领域吗?现实属于存在,但存在却并非只有现实一种可能啊。”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等等,意思是当下备受认同和赞誉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潜藏着被编辑、读者甚至作者所不能辨别的“先锋”成分吗?那当下的现实主义是伪现实还是伪先锋?
  石一枫:如果文学的确是一种可规划的职业,你对自己的文学写作未来有什么构想吗?
  鬼鱼:这让我极容易联想到《孔雀东南飞》里面的一句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刘兰芝在学织、裁、弹、诵的时候,绝不会预见自己嫁人之后的苦悲甚至自缢。文学应该也如此,越写到最后,可能越是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无可挽救的苦悲境地。或者说,从人不能长生的既定结局来考量其一生,活着的每天都会是苦悲。当然,人能长生,更是极大的苦悲。可是,因为无法逆转现实,就选择不活了吗?我想,明知结局是苦悲,但仍会在学习织、裁、弹、诵以及诸多技艺的路上不厌其烦地摸爬滚打,就是我对自己文学写作未来的基础也是最高构想。
  责编:周朝军
其他文献
如果没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有几人知道李龟年为何许人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被清代诗人邵长蘅评价为:“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可见此诗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我感兴趣的是,这首诗包含的强烈叙事性,信息丰富,短短四句里,仅人物就有岐王、崔九、李龟年,还有与这三人俱有交往的作者杜甫。  一段盛唐至大历年间的历史蕴藏其间。  岐王,唐玄宗
期刊
十八岁那年,他被理想迷惑,  来到北京。烫了卷发,  叼着烟,无所事事。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搬运工。  在一家不大不小的搬家公司  卖汗水,打下手。  老板经常给他零花钱,  他时不时也给老板  上上婚姻指南的课程。  即便那会儿他还没谈过恋爱。  忽悠呗。没有他,老板多没意思。  他偶尔厚着脸皮向雇主讨口水喝,  每次仰着头把一瓶水一次喝完时,  都斜眼看着雇主的表情。  有的是惊讶,有的是不屑
期刊
流水老了。  他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回到马蹄谷。  马蹄谷是个圆形的山谷,老一辈说,世世代代的泉水,都离不开马蹄谷。  他是唯一一条离开马蹄谷的泉水。  离开了又回来。再选一次,还会不会离开呢?流水目光无精打采地落在山垄的某一处,流下的山泉满脸泥浆,遍身生着肮脏的藓,蝴蝶、蜜蜂、花大姐绕着泉水嘤嘤嗡嗡飞翔,翅下流动着尘土间的花香。山顶的野百合、玫瑰花盛开了,摇曳着优雅的生殖器。流水忽然发出吭吭声。 
期刊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个当过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如果生前到过广东,一定会将伦明、莫伯骥这两个被时光湮没了的东莞人的名字刻在天堂的石碑上,并且在天堂的建筑图纸上,画上“五十万卷楼”和“续书楼”,同时在天堂图书馆的醒目位置,摆上浸透了伦明终生心血的《四库全书》续书。  博尔赫斯笔下的天堂图书馆,是一个活着的读书人无法描绘的仙境,我想象中巍峨的天堂图书馆,“五十万卷楼”和“续
期刊
它漂浮在一团混沌不明之中。空间狭窄得令它惊恐,稍微舒展身体就会触碰到边界。在最初难以克制的好奇探寻之后,它不再愿意总是去触碰那些边界。也许边界存在的本身就令它难以接受。至少,不去触碰的时候,那种漂浮着的失重感会模糊掉边界。黑暗与隐约的光明交替而至。它已经可以偶尔睁开双眼,却无法辨知任何事物,唯有在机械地张合过后,更长久地闭上它们。  这片水域原本清澈无他。水源自各处析出,缓慢地聚拢在它的身边。它游
期刊
编者按:  2018年7月28日,《作品》杂志召开了评刊团的线下研讨会(第一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刊员近40人,聚集在省作协大楼一楼岭南文学空间,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针对广东省五位青年作家作品进行了研讨,这五位作家是:李衔夏、叶清河、马晓康、王哲珠、周齐林。王哲珠带来了新出版的中篇小说集《琴声落地》。叶清河的《农耕记忆馆》和马晓康的《墨尔本往事》的小说评述,本刊已经发过,这次不再编发;本期撷取了对
期刊
A、李君威问张楚  李君威:我在程德培先生写您的一篇论文里了解到,您是在1995年前后开始的文学创作,2001年在《山花》杂志发表处女作小说。想问您在这个阶段整体的一个状态是……?另外第一篇小说发表后对您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是什么?  张楚:在《山花》发表处女作前,我写了7年的小说。大学里陆陆续续地写了十多万字,也经常投稿,但是一篇也没有发表。我觉得文学青年在初级阶段,除了有写作热情,还要有自信,另
期刊
梁豪:不久前,潘向黎在两会上提出稿费征税制度改革的问题,倡议免征税,从而提高作家的稿酬。这件事很快得到了作家广泛的响应。在她看来,免征税是提高作家稿酬的“最后一里地”。我想问的是,当这“最后一里地”也走完的时候,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是否可以得到质的改观?中国作家是否就获得更大的契机去完成优秀的作品?还是说,这个问题更本质的原因在别处?  徐则臣:提高稿费并不能必然导致优秀作品的诞生。但提高稿费涉及作
期刊
1  2019年的除夕夜,小城里鞭炮声一片。周染站在高楼天台的边沿,把刚使用过的手机放进大衣内袋里,系上扣子。他眺望远处的烟花,面色从容,随后纵身从楼顶跳了下去。高楼周围黑漆漆的一个人也没有,所以周染冻僵的变形的身体会在第二天,连同满大街的鞭炮残骸一起被发现。  2  研究生还没毕业,周染就成了一名动物园管理员。  动物园位于北山,于是被叫作北山动物园。它是一家私人动物园,里面有不少珍禽猛兽,甚至
期刊
1  母亲摔门而出,我立刻追出去,没等父亲瞪眼或斥骂。但我并没有紧追在母亲身后,而是在堂屋定了一两分钟,直到母亲出了院子。第一次,我追得紧,结果被母亲呵斥。她让我回去,我哪里敢回?相比起来,我更怕父亲。当然,我还怕她跑了。她跑了,谁给我做饭?或许是因为我的锲而不舍,母亲在院外的拐角站了两小时,终于被我拽了回去。  但这次不一样,她拐过院角,沿着村街向西。那里有一口水井,全村有一半人家从那口井挑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