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干部工作与心理学虽属不同范畴,但却有着必然联系,许多心理学原理会对干部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彼得原理、光环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分别提醒我们要跳出不胜任的怪圈、防止用人上的偏见和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等弊端。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干部工作;用人水平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30-02
干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同时,干部工作毕竟是做人的工作,与“选人的人”和“被选的人”的心理状态分不开。这就使许多心理学原理会对干部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一、彼得原理:跳出不胜任的怪圈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其1969年出版的《彼得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表述是: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职位,有工作成绩的人将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进一步提升,直到达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所以,组织的悲剧在于,每一个职位最终将被不胜任的人所占有,而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能胜任职位的人去完成。
这种现象在于部工作中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被提拔到不胜任的党政领导岗位。一名称职的教授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主治医师提升为行政主任后无所作为,一位熟练的高级技工被提升为经理人员后束手无策,一名大学校长提任市长后无法开展工作,等等。这就使专业性人才一方面在新的领导岗位上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为一个蹩脚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又导致其专业和学术荒芜,使我们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缺少了一位优秀人才,两者都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二是下一级的优秀干部被提拔到不胜任的上一级领导岗位。一个部门的优秀领导,提拔进地方领导班子后很不适应,一个优秀的县、市长提任县、市委书记后仍然以县市长的思维定势履行职责,一个不错的副处长任处长后长时间不能被认可,等等。这些同志本来是可以在低一级职位施展优秀才干的人,却不得不处在一个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职务和级别却较高的位置上,这对干部和组织来说,无疑都没有好处。
规避彼得原理的陷阱,可重点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单纯根据贡献决定晋升。就专业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可能有突出贡献,但贡献大不一定非得提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奖励和报酬。因为一个专业性人才转变为一个优秀领导者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专业性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专业性人才的思维多倾向于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党政领导干部的思维多趋向于全局的掌控和调适,更需要具有成熟的政治理性、行政理性和社会理性。一个在专业领域出色的专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党政领导干部。就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其素质和能力虽然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但也总是有一定极限的,在下一级岗位政绩突出、非常优秀的干部,提拔到上一级领导岗位就不一定胜任。因此,选拔干部强调重贡献、重政绩,但又不能只看政绩和贡献,因为政绩和贡献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在这个岗位干得好、成绩突出,换另一个岗位不一定也干得好。所以选拔干部应该坚持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所谓凭德才用干部。关键是要看其发展潜力和对新岗位的适应性。二是防止以晋升为待遇来奖赏干部。对优秀干部及时予以提拔,不仅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干部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干部在原岗位上很出色,组织上只是出于对其肯定和奖赏,而没有考虑其素质能力与岗位匹配问题,将其提拔到上一级岗位,很容易出现不胜任问题。提拔职务是激励干部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研究探索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防止提拔激励造成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
二、光环效应:防止用人上的偏见
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一系列特性,从而掩盖了其他特性,也就是从知觉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周围弥散,掩盖了其他品质和特征,因而又称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效应、品牌效应、情人效应等,都属光环效应的范畴。
从对光环效应的心理学解释中可以看出,光环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泛化、扩张逐渐形成某种定势的结果,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就会产生认知偏差,这在干部工作中通常会犯以下毛病:一是求全责备。或者用理想化的标准衡量人,寻求所谓的“完人”,或者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人,把一个干部评价得一无是处。二是以德代才或以才代德。不能很好地处理德才关系,片面地选“好人”或“能人”,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结果不是误事就是坏事。三是根据一时一事选用干部。一段时间表现好或干一两件漂亮的事,就对干部的才能大加褒奖。四是凭个人好恶选干部。一个干部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与选人者的心理预期相契合,产生共鸣或心理愉悦,就认为这个干部好,反之就认为不好,等等。
防止光环效应对干部工作的负面影响,就是选人者必须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哲学理念深入考察和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孔子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人家都说好,要深入考察;大家都说不好,也要深入考察,因为众口一词是不客观的,只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人喜欢,坏人憎恨,才符合客观实际。孔子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对干部要进行深入考察。一要全面地看,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既深入考察干部的思想品德,又深入考察干部的素质才能。二要辩证地看,既考察干部的优点和长处又考察缺点和不足。三要历史地看,既看干部过去和现在的一贯表现,又要分析发展潜力。四要多角度看,既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又要注意听取少数人的意见;既要看干部的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又要考察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五要因果地看,评价政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分析失误,要弄清究竟是政治素质原因,还是工作能力原因。六要综合地 看,既通过定性作出本质性的概括,又通过定量提供必要的支撑。总之,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察评价干部,才能防止失真失实,避免光环效应,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三、霍布森选择效应: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来被管理学家西蒙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关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说,霍布森选择效应显然是社会角色扮演者的一大忌讳。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决策才能做到合理。一个人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他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显然不成其为选择。只有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有意义的判断和选择。否则,就是一种假选择和假判断。
从这一原理反思当前干部工作,就是如何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一是民主推荐时的资格条件规定要适度。民主推荐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必经程序,只有经过民主推荐才能提出考察对象。但是,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事先已经有人选,民主推荐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过于具体细致,指向性非常明显,表面上是“海推”,实则符合条件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就是某个人,多数人被拒于“圈”外,这就是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选择的选择。规避这种现象,各单位在组织民主推荐干部时,应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和岗位的要求,合理确定该岗位人选的资格条件,既不要过宽。也不要过细。条件规定过宽,选拔上来的人可能岗位适应性就差;规定得过细,则容易“带框子”、“带笼头”,丧失选择余地。二是在干部考察决策中尽可能实行差额。目前干部考察基本上是等额考察,即缺几人考察几人,这就使考察过程中没有比较和鉴别,如果没有发现存在明显问题,一般均可顺利过关。在决策环节,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党委实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制,但由于是等额票决,没有取舍,也容易使这种表决流于形式,收不到良好效果。干部考察和决策中的等额做法,实际上也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怪圈。要避免这种现象,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全程差额,这既扩大了民主、引入了竞争,又能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综观近些年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相对于传统干部选拔方式最具改革意义的,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尽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等现象,但这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只要设计周密、操作科学,负面影响可以逐步避免。
责任编辑 侯 琦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干部工作;用人水平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30-02
干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同时,干部工作毕竟是做人的工作,与“选人的人”和“被选的人”的心理状态分不开。这就使许多心理学原理会对干部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一、彼得原理:跳出不胜任的怪圈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其1969年出版的《彼得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表述是: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职位,有工作成绩的人将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进一步提升,直到达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所以,组织的悲剧在于,每一个职位最终将被不胜任的人所占有,而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能胜任职位的人去完成。
这种现象在于部工作中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被提拔到不胜任的党政领导岗位。一名称职的教授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主治医师提升为行政主任后无所作为,一位熟练的高级技工被提升为经理人员后束手无策,一名大学校长提任市长后无法开展工作,等等。这就使专业性人才一方面在新的领导岗位上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为一个蹩脚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又导致其专业和学术荒芜,使我们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缺少了一位优秀人才,两者都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二是下一级的优秀干部被提拔到不胜任的上一级领导岗位。一个部门的优秀领导,提拔进地方领导班子后很不适应,一个优秀的县、市长提任县、市委书记后仍然以县市长的思维定势履行职责,一个不错的副处长任处长后长时间不能被认可,等等。这些同志本来是可以在低一级职位施展优秀才干的人,却不得不处在一个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职务和级别却较高的位置上,这对干部和组织来说,无疑都没有好处。
规避彼得原理的陷阱,可重点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单纯根据贡献决定晋升。就专业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可能有突出贡献,但贡献大不一定非得提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奖励和报酬。因为一个专业性人才转变为一个优秀领导者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专业性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专业性人才的思维多倾向于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党政领导干部的思维多趋向于全局的掌控和调适,更需要具有成熟的政治理性、行政理性和社会理性。一个在专业领域出色的专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党政领导干部。就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其素质和能力虽然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但也总是有一定极限的,在下一级岗位政绩突出、非常优秀的干部,提拔到上一级领导岗位就不一定胜任。因此,选拔干部强调重贡献、重政绩,但又不能只看政绩和贡献,因为政绩和贡献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在这个岗位干得好、成绩突出,换另一个岗位不一定也干得好。所以选拔干部应该坚持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所谓凭德才用干部。关键是要看其发展潜力和对新岗位的适应性。二是防止以晋升为待遇来奖赏干部。对优秀干部及时予以提拔,不仅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干部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干部在原岗位上很出色,组织上只是出于对其肯定和奖赏,而没有考虑其素质能力与岗位匹配问题,将其提拔到上一级岗位,很容易出现不胜任问题。提拔职务是激励干部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研究探索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防止提拔激励造成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
二、光环效应:防止用人上的偏见
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一系列特性,从而掩盖了其他特性,也就是从知觉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周围弥散,掩盖了其他品质和特征,因而又称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效应、品牌效应、情人效应等,都属光环效应的范畴。
从对光环效应的心理学解释中可以看出,光环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泛化、扩张逐渐形成某种定势的结果,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就会产生认知偏差,这在干部工作中通常会犯以下毛病:一是求全责备。或者用理想化的标准衡量人,寻求所谓的“完人”,或者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人,把一个干部评价得一无是处。二是以德代才或以才代德。不能很好地处理德才关系,片面地选“好人”或“能人”,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结果不是误事就是坏事。三是根据一时一事选用干部。一段时间表现好或干一两件漂亮的事,就对干部的才能大加褒奖。四是凭个人好恶选干部。一个干部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与选人者的心理预期相契合,产生共鸣或心理愉悦,就认为这个干部好,反之就认为不好,等等。
防止光环效应对干部工作的负面影响,就是选人者必须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哲学理念深入考察和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孔子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人家都说好,要深入考察;大家都说不好,也要深入考察,因为众口一词是不客观的,只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人喜欢,坏人憎恨,才符合客观实际。孔子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对干部要进行深入考察。一要全面地看,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既深入考察干部的思想品德,又深入考察干部的素质才能。二要辩证地看,既考察干部的优点和长处又考察缺点和不足。三要历史地看,既看干部过去和现在的一贯表现,又要分析发展潜力。四要多角度看,既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又要注意听取少数人的意见;既要看干部的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又要考察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五要因果地看,评价政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分析失误,要弄清究竟是政治素质原因,还是工作能力原因。六要综合地 看,既通过定性作出本质性的概括,又通过定量提供必要的支撑。总之,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察评价干部,才能防止失真失实,避免光环效应,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三、霍布森选择效应: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来被管理学家西蒙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关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说,霍布森选择效应显然是社会角色扮演者的一大忌讳。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决策才能做到合理。一个人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他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显然不成其为选择。只有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有意义的判断和选择。否则,就是一种假选择和假判断。
从这一原理反思当前干部工作,就是如何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一是民主推荐时的资格条件规定要适度。民主推荐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必经程序,只有经过民主推荐才能提出考察对象。但是,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事先已经有人选,民主推荐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过于具体细致,指向性非常明显,表面上是“海推”,实则符合条件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就是某个人,多数人被拒于“圈”外,这就是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选择的选择。规避这种现象,各单位在组织民主推荐干部时,应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和岗位的要求,合理确定该岗位人选的资格条件,既不要过宽。也不要过细。条件规定过宽,选拔上来的人可能岗位适应性就差;规定得过细,则容易“带框子”、“带笼头”,丧失选择余地。二是在干部考察决策中尽可能实行差额。目前干部考察基本上是等额考察,即缺几人考察几人,这就使考察过程中没有比较和鉴别,如果没有发现存在明显问题,一般均可顺利过关。在决策环节,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党委实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制,但由于是等额票决,没有取舍,也容易使这种表决流于形式,收不到良好效果。干部考察和决策中的等额做法,实际上也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怪圈。要避免这种现象,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全程差额,这既扩大了民主、引入了竞争,又能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综观近些年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相对于传统干部选拔方式最具改革意义的,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尽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等现象,但这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只要设计周密、操作科学,负面影响可以逐步避免。
责任编辑 侯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