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是面向高速发展的高新IT行业技术性强、操作性强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岗位。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善于沟通交流,讲究营销策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IT行业对新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网络专业如何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格局,主动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索。
一、专业定位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拓展
随着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外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对新型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倍增。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职业学校网络专业应找准定位。
1.根据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确定网络专业发展目标
网络专业应主动服务于沿海大开发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优化专业内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立足于长三角地区的复合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周边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需要,立足于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单位,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探索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针对企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这样,才能找到切实准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保持专业建设持续充满活力,才能保持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
二、校企合作向基地共建、工学交替、产教结合方向拓展
1.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同培养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中,既要服从专业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创立“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也要考虑对企业有利,利于形成企业运作中的生产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角度,以现代企业集团为支撑,构建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对接平台。针对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笔者学校的网络专业拓展了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模块,与上海飞翱集团合作,共同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数字终端产品客户管理技术中心”,培养市场需求的笔记本服务外包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华硕公司的合作,拟打造盐城笔记本硬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效果。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教材大纲、教师教法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机融合,工学交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多个网络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工学交替,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景教学,强化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也达到了培训教师的目的,让教师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让学生懂什么,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什么,如何将工作过程转换为教学任务,如何将企业岗位与教学过程结合。另外,企业通过工学交替,展示和宣传了企业品牌和经济实力,为企业发展储备了熟悉企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为企业人才更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
3.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实现产教结合
努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思路,积极尝试创建网络专业工作室。以盐城国际软件园为支撑,构建网络专业程序设计创新团队,以品牌教师和大赛选手为核心,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技能奥赛班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后盾,创建学生开发团队,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让学生了解市场,为学生提供就业缓冲区,创业孵化器。
三、教学改革向一体化教学方向拓展
1.一体化师资培养是前提
高度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校进修、企业锻炼、内部培养等方式,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青蓝结对,带动一体化教学;通过教研组内教研课,促进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系内公开课,加强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院级观摩课,强化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广;通过一体化教学竞赛,激励一体化教学的提升。
2.一体化教材开发是关键
教材开发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编写过程中,努力体现和探索一体化教学的实现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理念,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实施体现工作过程,技能拓展提升应用能力,将具体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3.职业功能模块体系开发是提升
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省级课题开发为契机,按照市场调研、职业功能分析以及典型工作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有计划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依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按照校企合作“五共同”的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系列一体化教材,有效地推进一体化教学工作。
四、专业建设与评价向学校、企业、行业共同评价拓展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加强指导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将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吸纳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中,负责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工作。定期开展活动,对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指导,不断优化专业内涵,推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学校、企业、行业共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建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学生就业前的综合训练模块,在原有模块基础上,融合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网络程序设计等内容,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训练,共同参与考核,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共同服务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笔者学校在网络应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评价,该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与配置”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在这一基础上,网络应用专业将进一步优化专业内涵,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一、专业定位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拓展
随着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外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对新型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倍增。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职业学校网络专业应找准定位。
1.根据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确定网络专业发展目标
网络专业应主动服务于沿海大开发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优化专业内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立足于长三角地区的复合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周边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需要,立足于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单位,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探索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针对企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这样,才能找到切实准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保持专业建设持续充满活力,才能保持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
二、校企合作向基地共建、工学交替、产教结合方向拓展
1.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同培养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中,既要服从专业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创立“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也要考虑对企业有利,利于形成企业运作中的生产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角度,以现代企业集团为支撑,构建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对接平台。针对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笔者学校的网络专业拓展了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模块,与上海飞翱集团合作,共同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数字终端产品客户管理技术中心”,培养市场需求的笔记本服务外包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华硕公司的合作,拟打造盐城笔记本硬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效果。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教材大纲、教师教法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机融合,工学交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多个网络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工学交替,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景教学,强化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也达到了培训教师的目的,让教师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让学生懂什么,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什么,如何将工作过程转换为教学任务,如何将企业岗位与教学过程结合。另外,企业通过工学交替,展示和宣传了企业品牌和经济实力,为企业发展储备了熟悉企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为企业人才更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
3.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实现产教结合
努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思路,积极尝试创建网络专业工作室。以盐城国际软件园为支撑,构建网络专业程序设计创新团队,以品牌教师和大赛选手为核心,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技能奥赛班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后盾,创建学生开发团队,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让学生了解市场,为学生提供就业缓冲区,创业孵化器。
三、教学改革向一体化教学方向拓展
1.一体化师资培养是前提
高度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校进修、企业锻炼、内部培养等方式,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青蓝结对,带动一体化教学;通过教研组内教研课,促进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系内公开课,加强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院级观摩课,强化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广;通过一体化教学竞赛,激励一体化教学的提升。
2.一体化教材开发是关键
教材开发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编写过程中,努力体现和探索一体化教学的实现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理念,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实施体现工作过程,技能拓展提升应用能力,将具体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3.职业功能模块体系开发是提升
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省级课题开发为契机,按照市场调研、职业功能分析以及典型工作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有计划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依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按照校企合作“五共同”的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系列一体化教材,有效地推进一体化教学工作。
四、专业建设与评价向学校、企业、行业共同评价拓展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加强指导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将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吸纳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中,负责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工作。定期开展活动,对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指导,不断优化专业内涵,推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学校、企业、行业共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建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学生就业前的综合训练模块,在原有模块基础上,融合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网络程序设计等内容,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训练,共同参与考核,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共同服务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笔者学校在网络应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评价,该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与配置”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在这一基础上,网络应用专业将进一步优化专业内涵,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