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镜头下舞蹈语言的艺术表达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电影镜头使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大量的舞蹈电影、舞蹈纪录片、舞蹈电视节目等新形式百花齐放。“镜头下的舞蹈,舞蹈中的电影”,在镜头下舞蹈与媒体的融合与磨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无论是DV8身体剧场的舞蹈影像作品还是BBC的影像舞蹈计划,它们都更加趋近于“影视”作品。笔者通过整合镜头基本语汇与舞蹈艺术相通之处的临界点,进行一次更加趋近于“舞蹈语言镜头化”的探究和解构。
  关键词:舞蹈语言 镜头 电影 艺术表达
  一、电影镜頭的选择
  陈凯歌认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镜头是观众的眼睛,它可以带着观众进入不一样的世界。在电影艺术中,画面的角度对于导演拍摄一部电影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导演娄烨独爱“手持摄影”,往往想表达的是一种氛围感而特意忽略故事线本身,因为过于“先锋”所以很多观众不买账,但这种实验艺术着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第五代导演所拍摄的镜头角度和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角度截然不同,光影画面构造、位置关系以及情感倾诉的方向都大相径庭。视角的变化会直接、间接地渗透观众的心理,可作为调节氛围的一种手法。导演要通过画面与观众架构桥梁,就要去考虑怎样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而不是曲解,这在舞蹈艺术编创中也是值得认真探索和研讨的。
  众所周知,电影中常见的六个经典角度分别是:平角、仰角、俯角、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常见的镜头运动又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变焦等,这二者结合使用的频率极高。但也有例外,电影《芳华》中战争画面长达6分钟的一镜到底就是极为可圈可点的表达方式。在电影《误杀》中更是将“蒙太奇”这一镜头剪辑手法进行全方位阐释。影片中一个特写镜头只有主人公在看电视,电视上正播出肖申克出逃的一个片段,接下来另一个关键角色被全景镜头带出,李维杰说:“看过一千部电影,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离奇的事情。”此时镜头拉近加以光影凸显,快速拉成一个远景,使观众准确捕捉到两人立场的对立,这正是导演手法的高明之处。剧情中镜头角度的不断变化加上光线明暗对比形成了平行时空蒙太奇画面,在刚刚好的时间点加以留白,给观影者一次恍然大悟的震撼感。同理,在舞蹈艺术中光与影的艺术呈现也极为重要,灯光舞美能够使舞蹈在最终呈现上再提升一个层次。电影中所有的镜头都意味深长,脉络清晰,结局也不落俗套。《误杀》的成功不是一个偶然,剧情、配乐、演技和台词等都可以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而《误杀》关于镜头的选择正具备了这些因素。
  二、舞蹈与镜头“璧合”的趋势
  舞蹈作为一种空间流动的艺术,在早期人们通常采用刻画拓印的方式去记录,随着古人智慧的不断进化,他们对舞蹈的记录已经不局限于刻画壁画、舞俑等方式,除手口相传外,逐渐形成了舞谱等专业化文字绘画记录方法。尽管能够得以传承,但仍有珍贵资料并没有完全得以记载,只能任其流传于坊间逐渐遗失,后人只得借这短短只言片语去试想前人之风姿。
  时至今日,新媒体时代赋予了舞蹈以新的活力和记录方式。简单的媒体镜头就可以把复杂的动作、律动、音乐等留存下来。舞蹈艺术与镜头艺术的世纪相遇,二者理所应当地成了一种共存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镜头为舞蹈提供延续生命力的保障,同时,镜头也得到了舞蹈反馈于它的独特魅力。早期舞蹈影像所呈现的大多是“一镜到底”式的朴素镜头,没有影像剪辑手段的迹象,只起到了记录的作用。虽然在画面美感上过于单调,但它的确能够记录下最纯粹的瞬间,不曲解舞者所呈现的动作状态并具有复盘的价值意义。舞蹈影像的出现能够使舞者直观地感受自己在动作技巧上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调整。这便是舞蹈影像的雏形。
  在这之后出现了“电视舞蹈”“舞蹈纪录片”等新兴媒体形式。舞蹈界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舞蹈世界》,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第一档舞蹈综艺节目。《舞蹈世界》第一次打开了舞蹈的区域性限制,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去使广大观众了解舞蹈艺术,使舞蹈离生活不再遥远。此后,大量舞蹈综艺在市场涌现。近年来出现的《舞蹈风暴》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利用了“360时空凝结技术”,使舞蹈在技术的加持下以的方式输出。《舞蹈风暴》不仅使世界上的舞者都能因此建立联系,更是拉近了舞蹈与观众的距离。2003年,由彭文淳执导的舞蹈纪录片《歌舞中国》讲述了年轻舞蹈人的追梦路程,它以独特的镜头语言镜头视角来还原那个时代舞蹈传播停滞不前的现状,把中国“新舞蹈”传播的本来面貌完完整整地公之于众。
  舞蹈纪录片的出现见证了一个时代舞蹈人的坚韧与执着,它已经不是冷冰冰的影视资料,它承载的是几代舞蹈人最真挚无华的热爱,镜头就是数字化时代赋予舞蹈艺术最好的礼物。
  三、舞蹈艺术“镜头化”
  笔者在前文提到,在电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中大多是以影视镜头为载体把舞蹈影像寓于其中,其中也包括AI等数字科技所涉及的“动作捕捉”文化产品,这类“融合技”大多应用于3D动漫或CG奇幻电影当中。而笔者所提出的舞蹈艺术“镜头化”则更加趋向于“舞蹈艺术导向型”,通俗地说即“以舞为主,以影为辅”,让舞蹈来作真正的载体。这里笔者将以韩真、周莉亚编导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来阐释“镜头下的舞蹈,舞蹈中的电影”。
  1958年横空出世的谍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播出后曾轰动一时,今时今日依旧被奉为最经典谍战影片,很多电影导演和话剧导演曾尝试去翻拍它,以使其精神一直代代流传。但2019年秋天,《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剧的形式走向剧场,这在舞蹈界无疑是一次不小的轰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其已经达到一个高度难以超越,换句话说,提及“潇湘妃子”人们立刻会想起名著《红楼梦》,一旦在脑海中形成概念就很难去改变。一部深入人心的红色题材作品往往给观众前期灌输铺垫良多,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被作为舞剧搬上舞台,真的很难让观众买账。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做到了。
  个别人宁愿去电影院看一场普通的商业片,也不愿意坐到剧场去欣赏一场舞剧、话剧,当然这也涉及大众喜好问题。艺术本身就带有雅俗共赏的独特性质,需要在剧场中表现的艺术作品,所有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不应只是展示,或者说不能只停留在表演层面(传统艺术京剧等除外),电影受众广泛的因素之一就是导演通过作品去与观众交流沟通。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中讲到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向受众进行阐释,接受美学的落脚点就在观众身上,艺术作品因为有观众欣赏才具备了它存在的意义。《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做到了使“镜头”现于舞蹈之中,更使观众看懂舞剧从而达到了以心传心的审美升华。   电影镜头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学艺术,镜头语汇也是它与其他各门艺术间区别的形式和特点,导演通过镜头来诉说,观影者透过镜头来倾听,这与舞蹈并无二致。韩真、周莉亚的“镜头思维”早在《沙灣往事》时已初显苗头,运用大型装置悬吊式屏风去分割画面镜头,使舞台出现多个时空。它把电影剪辑手法“蒙太奇”融于舞剧之中,前文中提到的电影《误杀》中就包含多重蒙太奇镜头剪辑手法。蒙太奇作为一种镜头剪辑方式具备两大功能,分别为叙事手段和表意方式。其中包括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每个手法下面还包括平行、交叉和颠倒等诸多形式。开场的“伞舞”就运用了蒙太奇思维,黑色的伞由形色各异的人群撑起,错综起伏的伞一举一落,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借助舞台调度,把演员变成流动的道具去构成一个新的画面。这与《沙湾往事》中的伞舞天差地别,《沙湾》的伞被岭南女子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演绎出婉转柔肠的绵绵情意,而《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步步为营,暗藏杀意。舞剧高潮部分编导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去分割舞台,舞台被划分成两半。上场口半边表现的是李侠的家被间谍搜调后的画面,舞台上这时放出钟表滴答的声音,时间在倒流一切恢复到间谍未来之时,而此时另一边妻子兰芬正坐着黄包车隐匿于旧上海的阡陌巷道,紧接着舞台画面静止,只有兰芬慢慢从黄包车上站起。她发现面前的黄包车夫居然是搜查她家的那个间谍!兰芬害怕极了,她颤抖地握住手中的枪“砰”——她枪杀了这个间谍。这时观众因为这个绝妙的反转而沸腾,舞剧的“爱国情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作品,它更是舞蹈语言镜头化的一种趋势。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艺术盛行的时代,舞蹈艺术要想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就不能故步自封、凝视回望,舞蹈艺术理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各门各类艺术的特点与相通之处,来丰富充盈自己。如此,舞蹈艺术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卡茨.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M].井迎兆,王旭锋,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澳]肯沃斯.大师镜头[M].魏俊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张荪.镜头中的舞蹈——浅析舞蹈在镜头中的二度呈现[J].舞蹈,2013(03):20-22.
  [4]凌继尧.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顺阳,男,专科,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与教学;梅耀元,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使用了钢琴的许多音域,能弹奏出华彩般的丰富音响,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为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训练作出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并为这项演奏技术在钢琴编配中的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双手交替;钢琴演奏;技术;编配  一、掌握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重要性  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就是双手交叉地进行长琶音的演奏。该技术属于钢琴演奏中的进阶技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练习者先依次学习双
摘要:科伦·麦凯恩是一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荣获2009 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1年都柏林国际文学奖。本书主要讲述作家用细腻、抒情的笔触,串联起十余位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本文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法,从创伤叙事、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等方面分析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  关键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创伤叙事;叙事视角;叙事时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体裁涉及广泛的伟大作曲家,他的作品既适应广泛的艺术路线,又具有独特的俄罗斯气质和风格。本文将以作品《杜姆卡》为切入点,从其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和演奏技巧元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多个维度加深对经典作品《杜姆卡》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背景;作品特征;演奏技巧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古典音乐界的“抒情大师”和“旋律大师”,是俄罗斯著名音
摘要:有“幽灵霍夫曼”之称的德国晚期浪漫派作家E.T.A.霍夫曼在其鬼怪小说《吸血鬼》中构建了理性世界中的伯爵和游荡于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边缘的侯爵夫人母女这样一对矛盾体,展示了理性的认知模式对“他者”的接近、敞开和认知试探但最终无法接纳“他者”的过程,并以此提出了对理性的质疑和挑衅。  关键词:理性;“他者”;霍夫曼  德国晚期浪漫派代表作家之一E.T.A.霍夫曼,因其阴暗恐怖的作品主题如谵妄、疯
摘要:流体艺术是属于抽象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抽象艺术指的是对现实自然等动植物、形状、形象等造型通过简化或完全抽离的手法来进行绘制展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抽象艺术在美的表现上普遍会运用绘画的造型、点线面排序和色彩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平面上的构成。从整体上看,20世纪的现代抽象艺术本质上是画家对美术传统写实绘画在写实性上的一种反思与反叛。现代抽象艺术画家反对传统美术绘画客观地描绘自然物象的形式,而主张绘
摘要:《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呈现了渭河平原五十年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作品完成于当代,却秉持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再现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内在丰厚性。《白鹿原》中折射出来的传统作为人类生活积淀,既融入了影响深远的民族心理,又带有封建性印记的落后思想。本文主要以陈忠实的“文化理想”为切入点,探讨这种文化对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影响,挖掘人物不同命运背后陈忠实所寄寓的对文化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白鹿
摘要:一首好的音乐往往就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在电影中表达叙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语言”“画面”,但是都离不开音乐对其内容的补充,或者说,音乐具有表达银幕之外的叙事能力,具备表达抽象的作用。本文对动漫电影中的音乐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漫电影;音乐;应用  在看恐怖电影时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关闭声音的时候,恐怖片往往就变得不那么恐怖了。小时候我们看《猫和老鼠》关注的可能只是动画,而今再看却
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临摹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方式。谢赫在《画品》的六法论中提出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之一是“传移模写”。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喜欢去临摹,认为临摹是枯燥的,是在模仿别人的东西,很难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喜欢另辟蹊径,注重自身风格,结果导致平庸的作品大量出现。原因是他们不注重文化历史的传承,不会取其精华,作品看不到作者的知识厚度、认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