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课堂中老师通过教学心理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改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初中语文的基础,被重点提及出来。情感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本文将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简单的剖析,了解当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挖掘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实施的缺憾,提出相应的简单措施。
一、融入丰富情感,导入新课程
一节课堂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往往可以决定改节课堂的课堂氛围、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因此教师从课堂导入部分入手,融入情感教育,导入新的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一课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入一段话或者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然后再引入课堂。例如,“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也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比如和小伙伴们玩泥巴、下河摸鱼、掏鸟窝、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园、动物园等等,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童年发生的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幼时记趣》,分享沈复的童年趣事。”也可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童年的趣事,再自然地将话题转向新课程,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而在学生回忆童年趣事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融入了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达到该节课程情感认知以及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营造良好氛围,增强求知欲
良好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也会充满期待,求知欲增强,最终会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应用情感教学时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情感氛围,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增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可以以“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还是不止一个?”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间的讨论会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同时讨论主题的开放性会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放思维。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拉近和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创造条件。而学生间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力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如果有了愉悦感,就是让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乐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一种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易让学生畅所语言,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进行“走进四季,感悟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景,与教师比赛表现四季的名句,学生和老师抢着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暖,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要宽容,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地克服困难,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从而有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种亲切的比赛方式,师生平等的参与,你的、我的、他的,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通过交流碰撞,变成了大家的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在欢乐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既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更得到了很多知识。
四、注重课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一个好的课堂,是能够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的。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问题都能成为评价整个课堂好坏的标准,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言语上的奖励,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优秀和积极。一般来说,课堂上比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交流的是就是在对课文文章的朗读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比较有感情的诗句,通过整个画面的交流,学生就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怀才不遇,或者是背井离乡,挥着是惆怅绞断的情怀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述《纸船———寄母亲》这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带着情感对学生进行范读,此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自行阅读文章,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宣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利用真实感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将文章中比较朴实的话语进行分析,像“每天天刚亮,母亲就把我喊醒”“催着我去上学”,虽然话语比较平常,但是却能够将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并且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爱,从而激发起学的内心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在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将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予以体现,使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到真实的情感。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要善于在课堂中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建立积极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仅如此,更能使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和老师建立友好的关系,更能使得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南.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2]王金金.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3]朱晓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三个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改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初中语文的基础,被重点提及出来。情感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本文将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简单的剖析,了解当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挖掘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实施的缺憾,提出相应的简单措施。
一、融入丰富情感,导入新课程
一节课堂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往往可以决定改节课堂的课堂氛围、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因此教师从课堂导入部分入手,融入情感教育,导入新的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一课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入一段话或者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然后再引入课堂。例如,“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也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比如和小伙伴们玩泥巴、下河摸鱼、掏鸟窝、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园、动物园等等,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童年发生的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幼时记趣》,分享沈复的童年趣事。”也可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童年的趣事,再自然地将话题转向新课程,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而在学生回忆童年趣事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融入了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达到该节课程情感认知以及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营造良好氛围,增强求知欲
良好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也会充满期待,求知欲增强,最终会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应用情感教学时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情感氛围,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增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可以以“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还是不止一个?”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间的讨论会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同时讨论主题的开放性会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放思维。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拉近和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创造条件。而学生间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力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如果有了愉悦感,就是让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乐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一种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易让学生畅所语言,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进行“走进四季,感悟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景,与教师比赛表现四季的名句,学生和老师抢着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暖,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要宽容,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地克服困难,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从而有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种亲切的比赛方式,师生平等的参与,你的、我的、他的,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通过交流碰撞,变成了大家的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在欢乐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既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更得到了很多知识。
四、注重课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一个好的课堂,是能够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的。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问题都能成为评价整个课堂好坏的标准,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言语上的奖励,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优秀和积极。一般来说,课堂上比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交流的是就是在对课文文章的朗读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比较有感情的诗句,通过整个画面的交流,学生就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怀才不遇,或者是背井离乡,挥着是惆怅绞断的情怀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述《纸船———寄母亲》这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带着情感对学生进行范读,此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自行阅读文章,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宣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利用真实感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将文章中比较朴实的话语进行分析,像“每天天刚亮,母亲就把我喊醒”“催着我去上学”,虽然话语比较平常,但是却能够将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并且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爱,从而激发起学的内心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在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将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予以体现,使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到真实的情感。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要善于在课堂中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建立积极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仅如此,更能使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和老师建立友好的关系,更能使得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南.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2]王金金.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3]朱晓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三个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