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毅给女儿的历史哲学教育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读了一本名字很幼稚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平心而论,这本书的确是写给中学生的,书中的内容和历史观念等在历史专业内部看并不新奇,但就呈给中学生或者说一般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而言,书中的历史观却又是前沿的、新鲜的。特别是对那些只受过教科书教育,或者只读过“那些事儿”一类正史的通俗改写版,或者只读过袁腾飞、张鸣等借历史酒杯浇自家块垒之类的文本的人,更应该读读这本书。
  尽管这本书谈的是日本史,对象也是像他女儿一样的日本读者,但中国读者也是可以反观自照的。因为作者归根结底要教给女儿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哲学。
  小岛毅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这本书也贯穿着这一“共同历史”的态度。在本书中要点有二:第一,教科书上的“日本史”是基于近代民族国家而建构起来的国别史,其目的是服务民族国家的。日本列岛历史上存在的政权、种族,及古代居民对自己身份的体认和对家、国、天下的看法,与当代的日本差距很大。第二,教科书在教授“世界史”时,把日本史排除在外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日本史不可能独立被呈现,必须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呈现。对古代日本史来说,这一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如今的东亚关系。
  看,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日本换成中国,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中国因为在近代经历过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特别是“古史辨”派通过“层层累积的上古史”研究已经使得一般中国人已不会把自己追溯到伏羲女娲盘古之类,说说“炎黄子孙”也就算了。而小岛毅所要言说的日本史,和顾颉刚曾经做过的事情有相似处。
  小岛毅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在这本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小岛毅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这又主要体现在,小岛毅一边在评述日本史,一边在剖析日本国民性。比如,《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中,他谈起历史上日本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文献和历史知之甚详,“左国史汉”,家家必备,三国演义,人人知晓,但对日本的历史缺乏了解,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当时的中国,以现代的视角来看,相当于美国”,所以,当代的日本人对待外国和本国的态度,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原来的中国换成了美国。
  显然,作者是在批判日本国民性格里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态,然而,他马上又换了曲风,在《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等章节里说,遣隋使“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被许多日本人看作与隋朝“平起平坐”的证据,而足利义满为了贸易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被许多日本人看作是有损尊严的卖国行为,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日本人幼稚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遭到小岛毅最多嘲笑的,则是古代和现代日本人对汉文古籍的态度。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广泛使用汉字,写汉诗,这是无可争议的存在。于是,爱国的日本人则强调他们虽然使用汉字,但表达方式、文法等是日本的思维,因此,这些典籍尽管很“遗憾”用汉字写成,但仍然是日本的“国学”。小岛毅几次嘲笑道,那些用汉字写成、但不符合中文语法的一些古人的句子文章,不一定是什么可贵的“和式思维”,恐怕是汉语掌握得不好,就跟现在写英文文章写得不通差不多。
  由此可见,作者在解构教科书中的“日本史”的同时,也是在针砭日本人的一些缺点,特别是在面对所谓古代的或现代的“普世文明”的时候,既不要自卑也不该自大。
  书中有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争议,那就是“仁义道德会吃人”。他指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的这个思想,在日本同样以“忠君爱国”的名义存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内战和“那场战争”。他随之又说,现代也有仁义道德吃人的现象,那就是以自由民主的名义在中东跟着美国杀人,所以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吃人”。显然,正如“忠君爱国”并不等于仁义道德,以自由民主的名义作恶,并不等于自由民主是错的。作者的左派立场,在这里倒是体现出来了。当然,读此书反观中国,那么解构本国神话和历史、批判爱国主义等行为,则恐怕会被中国人看作是“右派”了。
其他文献
“有个客人让我帮他只看网络小说找个别样的娱乐,我推荐了劳伦斯·布洛克的侦探小说。《不二》这次终于进多了,冯唐的另外几本也卖不出去了,他这风终于吹过去了。有人来买了长销书《我们仨》,就让我感动了,因为回声无折扣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几年。有人拿着长书店来给我,让我帮她买,说她不在网上买书。有学生买了基本港版书,还有indie乐队的CD,说不敢再看书架了,不然没钱回不了家了。有人洋洋得意只买了几本绝版低价
期刊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路翎研究者,我深为路翎的悲剧痛心。特别是看到他的悲剧还在行进,(酷似他的聪慧的女儿——三个女儿中的一个,前些时候曾被送进她父亲住过的同一家精神病院——请原谅我说出了这样令人难堪的事)我有几句话要说。尽管未经历过路翎们的那场灾难,但类似的情境却也感同身受。比如“文革”。我们应当看到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对舒芜的行为不应特别苛求。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人
期刊
2020年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原本在自然的时令中,只是冬春交替的日子,却因一场疫情,恰巧也成为人文世界冬春交替的时节。图书,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基石,而书店则为这块基石提供了有尊严的容身之所。汹涌的疫情,一度给实体书店笼罩空前的严寒,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浦发银行与200余家书店发起的“书店燃灯计划”应运而生,邀请李浩、计文君、顾湘、贾志刚、苏七七、骆降喜、萧易、走走、周云蓬、吴钩、韩浩月、于赓哲等知名作
期刊
这是一本有点危险的怪兽书(当然比不上哈利·波特书里会咬人的那一本),封面设计廖韡选择使用原书插画家戴维·塔斯细腻的生物插画,以略带漫画动感的方式切割版面,并带入些许色彩做色彩变化,选图上刻意让上方较有动感,带起被武器威胁的感受,下方则以不同的方块切割出一个人兽对峙的场景,与上方的动态感做出区隔。标题部分以圆弧字英文与烫金字搭配,营造武器闪闪发亮的视觉印象。  请和我们一起享受这本野性十足的书吧!当
期刊
最初知道张爱玲,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连载的《张爱玲传》,看到胡、张之恋的那部分,写得很富诗情画意,比如张在给胡的照片背面题上这样的话:“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时我正处纯情年代,张爱玲的恋爱情节是我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发掘。  后来张爱玲红紫一时,有关传记书店里满眼都是,而我在历经世事并熟读张的作品之后,对关于她的传记有本能的排拒
期刊
《日光绵羊》  设计:张岩  出版方:南方家园  远看只见大片白底上的一只黑羊,实际拿在手上细看才会发现,封面所有元素都有影子,影子的效果是运用描图纸微透的特性,将书衣与内封的图案和文字错开,迭加在一起產生日光照射的光影感,并透出一点点内封的斑驳底色。更进一步触摸,会发现书腰与书衣虽均为描图纸,却刻意采用不同纸质。本书整体设计简单精确,从图像的选用到素材应用等执行都相当到位,书中的内页选用图像也呼
期刊
说话还奶声奶气、跟老爸一起逛大大小小的书店的时候,上学后站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前、挑书挑到肚子痛的时候,我还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会每天和一堆书稿打交道,会成为一个被外文稿子里的各种名词搅得头晕、拿到样书却还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的别扭的小编辑,更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做一套“和书有关的书”。  日本x-Knowledge出版社编著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好书,第一次翻开样书的时候,整个编辑部的人立刻被海量的精美照片
期刊
2015,出版业迎接了奇诡的外一章,像是一列火车突然停靠在一个时刻表上未曾告知的站。  博客来、诚品、金石堂,三大排行榜的年度畅销第一名都是《秘密花同》,作者乔汉娜·贝斯福。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记不住,不过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一本给大人的着色书,你必须购买很细、很多种颜色的笔,花两天或更长的时间,在纤密如毛的黑白图案内涂满颜色,很久没有这种认真投入一件事的感觉了,于是你凝望着你认为相当于
期刊
2015年一月的时候,刚刚加入未读的第二天,我的同事、“未读”公众号的主编白明辉推荐过来一篇微信文章,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当天刊发的《91岁外婆和她毕业册里的青春》。毕业册是作者张哲在外婆因脑出血手术时,从外婆的杂物中意外发现的。这一件穿越70年时光的旧物,在今天读到,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跳动的脉搏。  得益于《新京报》的平台,这篇文章当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三万。新媒体的时代,出版不再只是从作者创作到编辑
期刊
小说家们总爱说,笔下的角色到了某个地步就开始有自己的主意,情节走向不再任凭作者说了算。建设城市也会遇上这种现象,明明覆盖地球的楼宇街道皆由人发明创造,可是靠着一砖一瓦耸立起来的城市从来没打算百分百服从蓝图,而是暗自开启了生命模式,依照自己的规律滋长。如果有人忽视城市的意志,单凭一己之想法妄图扩展、改造这个有机体,其结局多半难以说服城市的“读者”,搞不好会导致畸形突兀的病变,甚至衰亡。  城市是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