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现代的耕作技术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免少耕播種、秸秆覆盖地表、深松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它的作用涵盖了防治水土流失、农田扬尘、培肥地力、蓄水保墒、节本增效等许多方面。世界农业当前的耕作现状表明,保护性耕作在当代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是体现世界农业向前发展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发展;保护性耕作 ;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迅速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日渐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本文笔者从细处着眼,全面深入地剖析了现代农业模式的消极负面影响,指出了必须要前置性地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保障农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1.现代农业也有负面影响
1.1水质受到污染
农药、化肥一类的化学制剂广泛而大量地使用,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氮素化肥的水溶性极强,除了能够经由地表径流的方式被排进江河湖泊,还能以降雨的方式回收进地下。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成为是水环境遭受硝酸盐污染的最主要因素。
我国的农业产业布局处于不断深入调整之中,蔬菜和水果类的经济作物已经取代粮食的份额,面积扩张非常迅速。农民给予经济作物更大的投入,所产生的农业化学污染就更加厉害。
1.2农产品品质
大量施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能够明显增加氨基酸和硝酸盐在植物组织中的比例,减弱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植物病虫害容易诱发。超量施用的农业化学品还降低了植物终产物内很多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今的农产品开始呈现出品质下降的势头。更可怕的后果是,农作物一旦吸收了农业化学品的有毒成份,对健康人体的威胁是难以估量的。大量施用杀虫剂也无情地打击了害虫的天敌,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沼之中,正如我们所知的,农药的施用量一直在增加,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1.3 土壤质量
现代农业背景下,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越来越大,土壤的水蚀与风蚀以及环境污染的生态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农田土壤肥力降低的直接后果,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受到间接污染,其直接原因归根于对土壤的频繁作业,导致表土疏松,加剧径流。
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不但导致土壤养分失调,而且会使土壤板结、酸化、渗透能力下降, 造成土壤生产能力变差的直接后果。
2.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新型的早地耕作方法,主要有免耕播种施肥,控制杂草、秸秆,深松以及地表处理这四方面内容。做好这项工作,速度和质量需要协调,要把握好保护性耕作的正确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积极推广技术
我们知道,少耕、免耕以及残茬覆盖这几种技术构成了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下压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壤土质,改善土壤的渗水性,减少地表雨季的径流,提高了土壤的抗水蚀与抗风蚀能力,提升了土壤蓄水量,全面培肥地力,有效提升了土壤生产能力。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免耕技术高效低耗的特点使它同时适合水浇地和旱地。推广该技术有助于农业节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栽培技术,一方面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另一方面使土壤不断培肥,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打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2.2完善技术体系
作为国际上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关键在于,通过免耕少耕土地、合理深松土壤、覆盖秸秆残茬、化学灭虫除草等办法,保护水土、保肥增效、节本增产、改善生态。因为作物的品种不同,采取的耕作制度也各异,最终演化出的技术体系千差万别。复杂的农艺要求,多样的生产条件,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也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点。所以要按自身条件配用适当的技术体系。生产实践中很多可变的因素都在影响技术体系的构成,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成为健康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永恒主题。
2.3丰富机具系统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最后落到实处还要靠丰富而过硬的机具系统,最大限制达成了各种保护性耕作所预期的好处。相当长时期内,能否快速而健康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相当程度上决定于机具系统能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机具到底能不能适应当地要求,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试验。不能照抄照搬,否则有可能造成大损失。要经过试验反复了解并掌握机具性能,反复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其通过性、均匀性、稳定性,逐步建立起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体现各种技术体系的优质机具系统。
2.4健全运行机制
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时间短、规模也小。政府应当切实加强支持保护性耕作的力度,交将其纳入系统管理。其技术体系到底能不能够和机具系统有效结合,关键要看运行机制健全与否。现有运行机制必须加以衡量,就要看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实施力量有没有到位,能不能快速壮大。归根结底,要由国家项目资金进行引导,慢慢由政府行为主导演变至农民行为主导,这是一个反复教育、培训农民,稳健地把保护性耕作进行市场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必须认识到,首先要扶持农民,这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础;而在扶持农民方面,优先扶持农机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性耕作的运行机制在建立健全过程中,只要在培训及扶持农机手方面不懈努力,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
2.5完善宏观调控
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大概念,既要政策激励,完善运行机制,还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规划方面,不是重面积,而是重质量。在选点时,要选择具有技术和生产条件方面代表性的,并积极发挥代表试点的扩散效应。要立足宏观的层面,精心选点,由点及线,联线成面,最终达到全覆盖。从操作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要经历试验、示范直至推广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要各有侧重,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延迟推广进度。发展阶段不能错位,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越。对所有地方,必须先办好试验区。对已经运行的地方,着重把好质量关,稳步推进。
3.结论
近10余年,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迅速,效益显著,但推广应用和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在推广过程中,复杂问题还很多。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抓住4个关键环节:技术、机手、机具、机制,把握重点,做实做强,快速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华.农垦系统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EJ].现代化农业,2003(9):45.(005)
[2]郑庆伟.2BSF-12A型小麦深施肥播种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4):28,31.
[3]董进武.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及其使用技术[J].山东农机化,1996(2):9.
[4]高焕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EJ].现代化农业,2002 (4):3
[5]刘汉飞,杨立,徐东升,等.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农业与技术,2010,30(1):7-9.
[6]王淑宏,赵祥,顾长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节本增效[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2):113.
[7]李庆荣.关于尿素转化过程的研究资料[S].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78.
[8]耿德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74-75.
[9]马文起,陈必安,王兵,等.黑龙江 农机更新换代选型配套意见EJ].现代化农业,1998(12):2-4.
[10]张广勤.积极实行保护性耕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EJ].现代化农业,2003(10).
【关键词】发展;保护性耕作 ;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迅速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日渐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本文笔者从细处着眼,全面深入地剖析了现代农业模式的消极负面影响,指出了必须要前置性地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保障农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1.现代农业也有负面影响
1.1水质受到污染
农药、化肥一类的化学制剂广泛而大量地使用,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氮素化肥的水溶性极强,除了能够经由地表径流的方式被排进江河湖泊,还能以降雨的方式回收进地下。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成为是水环境遭受硝酸盐污染的最主要因素。
我国的农业产业布局处于不断深入调整之中,蔬菜和水果类的经济作物已经取代粮食的份额,面积扩张非常迅速。农民给予经济作物更大的投入,所产生的农业化学污染就更加厉害。
1.2农产品品质
大量施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能够明显增加氨基酸和硝酸盐在植物组织中的比例,减弱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植物病虫害容易诱发。超量施用的农业化学品还降低了植物终产物内很多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今的农产品开始呈现出品质下降的势头。更可怕的后果是,农作物一旦吸收了农业化学品的有毒成份,对健康人体的威胁是难以估量的。大量施用杀虫剂也无情地打击了害虫的天敌,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沼之中,正如我们所知的,农药的施用量一直在增加,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1.3 土壤质量
现代农业背景下,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越来越大,土壤的水蚀与风蚀以及环境污染的生态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农田土壤肥力降低的直接后果,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受到间接污染,其直接原因归根于对土壤的频繁作业,导致表土疏松,加剧径流。
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不但导致土壤养分失调,而且会使土壤板结、酸化、渗透能力下降, 造成土壤生产能力变差的直接后果。
2.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新型的早地耕作方法,主要有免耕播种施肥,控制杂草、秸秆,深松以及地表处理这四方面内容。做好这项工作,速度和质量需要协调,要把握好保护性耕作的正确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积极推广技术
我们知道,少耕、免耕以及残茬覆盖这几种技术构成了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下压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壤土质,改善土壤的渗水性,减少地表雨季的径流,提高了土壤的抗水蚀与抗风蚀能力,提升了土壤蓄水量,全面培肥地力,有效提升了土壤生产能力。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免耕技术高效低耗的特点使它同时适合水浇地和旱地。推广该技术有助于农业节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栽培技术,一方面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另一方面使土壤不断培肥,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打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2.2完善技术体系
作为国际上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关键在于,通过免耕少耕土地、合理深松土壤、覆盖秸秆残茬、化学灭虫除草等办法,保护水土、保肥增效、节本增产、改善生态。因为作物的品种不同,采取的耕作制度也各异,最终演化出的技术体系千差万别。复杂的农艺要求,多样的生产条件,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也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点。所以要按自身条件配用适当的技术体系。生产实践中很多可变的因素都在影响技术体系的构成,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成为健康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永恒主题。
2.3丰富机具系统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最后落到实处还要靠丰富而过硬的机具系统,最大限制达成了各种保护性耕作所预期的好处。相当长时期内,能否快速而健康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相当程度上决定于机具系统能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机具到底能不能适应当地要求,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试验。不能照抄照搬,否则有可能造成大损失。要经过试验反复了解并掌握机具性能,反复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其通过性、均匀性、稳定性,逐步建立起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体现各种技术体系的优质机具系统。
2.4健全运行机制
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时间短、规模也小。政府应当切实加强支持保护性耕作的力度,交将其纳入系统管理。其技术体系到底能不能够和机具系统有效结合,关键要看运行机制健全与否。现有运行机制必须加以衡量,就要看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实施力量有没有到位,能不能快速壮大。归根结底,要由国家项目资金进行引导,慢慢由政府行为主导演变至农民行为主导,这是一个反复教育、培训农民,稳健地把保护性耕作进行市场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必须认识到,首先要扶持农民,这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础;而在扶持农民方面,优先扶持农机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性耕作的运行机制在建立健全过程中,只要在培训及扶持农机手方面不懈努力,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
2.5完善宏观调控
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大概念,既要政策激励,完善运行机制,还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规划方面,不是重面积,而是重质量。在选点时,要选择具有技术和生产条件方面代表性的,并积极发挥代表试点的扩散效应。要立足宏观的层面,精心选点,由点及线,联线成面,最终达到全覆盖。从操作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要经历试验、示范直至推广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要各有侧重,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延迟推广进度。发展阶段不能错位,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越。对所有地方,必须先办好试验区。对已经运行的地方,着重把好质量关,稳步推进。
3.结论
近10余年,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迅速,效益显著,但推广应用和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在推广过程中,复杂问题还很多。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抓住4个关键环节:技术、机手、机具、机制,把握重点,做实做强,快速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华.农垦系统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EJ].现代化农业,2003(9):45.(005)
[2]郑庆伟.2BSF-12A型小麦深施肥播种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4):28,31.
[3]董进武.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及其使用技术[J].山东农机化,1996(2):9.
[4]高焕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EJ].现代化农业,2002 (4):3
[5]刘汉飞,杨立,徐东升,等.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农业与技术,2010,30(1):7-9.
[6]王淑宏,赵祥,顾长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节本增效[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2):113.
[7]李庆荣.关于尿素转化过程的研究资料[S].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78.
[8]耿德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74-75.
[9]马文起,陈必安,王兵,等.黑龙江 农机更新换代选型配套意见EJ].现代化农业,1998(12):2-4.
[10]张广勤.积极实行保护性耕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EJ].现代化农业,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