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孤儿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y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钻研教学工作,也要关注孤儿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帮助孤儿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消除心理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孤儿这一特殊的角色,才能真正做好孤儿教育。
  关键词:孤儿教育;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我是孤儿学校的一名教师,接触到许多孤儿学生。我发现孤儿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不同点是学生都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特殊性使其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更要关注孤儿的心理问题。
  一、孤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孤独心理。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孩子一下子变成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孤儿。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们的感情失去寄托,开始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甚至在性格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不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沉默寡言,对生活失去希望,不愿融入集体。
  2.自私心理。由于孤儿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不知道怎样去表达爱,也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因此,孤儿从小就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做事心胸狭窄,不会关心别人。
  3.自卑心理。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心理,许多孤儿会将自己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作比较。当看到有父母的孩子有新衣服、有好吃的、向父母撒娇时,他们便会因羡慕而产生自卑心理。而对自己的不幸经历,他们讳莫如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在某些方面,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心,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
  4.应付心理。一些学生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每天得过且过,上课不积极,学习不认真,将每天的生活过成了单纯的重复。经常出现上课睡觉,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现象。教师与其谈心的时候,表面顺从,但内心并不认可,不交心、不用心。
  5.憎恨心理。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并不稳定。现实的状况让他们感到命运的不公,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于他人的关怀,也会产生怀疑心理乃至逆反心理,我行我素,自私任性,产生不讲礼貌、说谎话、打架、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二、应对措施
  1.爱的教育,培养孤儿的情感观念。与孤儿进行换位思考,让孤儿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问题。教会孤儿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增强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认同感,让他们重新认识世界。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么活在过去已经没有意义,要多往前看往前走,逐渐改变消极心理,切实感受来自各方的爱。教师要让学生与身边的人多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其重新拥有幸福感。让爱帮助孤儿了解社会,解除疑难,走出困惑,拥有健康的情感观念。
  2.激发情感,满足孤儿的合理需求。孤儿的情感世界,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缺失。所以,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孤儿比普通的孩子更加渴望得到关爱。因此,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把孤儿压抑的情感全部释放出来,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这样做有利于孤儿建立健全的人格。
  3.尽心管理,指导孤儿的健康交往。孤儿能不能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沟通,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孤儿自己。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孤儿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然后要和他们做朋友,教会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并结交更多的朋友。在孤儿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规范他们对社会、情感、道德等方面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做事,要在全社会共同认知的范围内做事,这需要教师进行悉心的教育与指导。
  4.以身作则,培养孤儿的正常人格。“以身作则”是指教师要以自身的言行作为榜样,让孤儿学习或效仿,在学习和效仿中学会适应社会,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良好的品格影响和感化孤儿。在孤儿学校中,教师是与孤儿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孤儿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不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那么将直接影响孤儿对同一类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气质和品质影响孤儿。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孤儿这一角色的特殊性,才能将孤儿教育真正做好。在我们与孤儿的交往中认识到:他们是一群孩子,是一群缺少关爱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单单是知识,更需要教师的爱。他们渴望跟普通的孩子一样,有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这样健康的生活环境,对孤儿进行爱的教育,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心。
  参考文献:
  [1]张旖旎,齐书春.初高中孤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4(12).
  [2]蔡军.对孤儿学生心理教育的几点认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