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阅读欣赏古文,只有读懂才谈得上欣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文言实词,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记典型例句;文言句式,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杯水,还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学会打井,学会汲水!学习古文亦如此。
第一步: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通读一遍课文,结合标题、提示、注释、练习等把握文章的总体内容。记叙类文章理清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说理性文章抓住中心论点、论据、论证的层次;写景抒情的文章把握景物的特点、抒情的基调。整体阅读感知,有利于局部推断和理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这是高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是千古流传的记事名篇,阅读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关键要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郑国
人物:主要人物——烛之武
次要人物——晋侯、秦伯、郑伯、佚之狐、子犯。
事件: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关头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凭自己的智慧说服秦伯退兵,使国家避免了一劫!
第二步:切分理解,化整为零
就一篇古文来讲,乍看就像一个硬骨头,无从下口。使用切分法,把文章化整为零,逐句逐字地切分到词,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科学诊断,辨明词义
古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有其特有的规律,只要我们加以总结,就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组词法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由于古汉语词汇总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每一个义项常常演变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因此,姑且把古汉语的一个实词当做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素来组词,组出来的词就是该词的义项,再将每一个义项代入原句,最后确定该词义。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首先将其切分为“烛之武”、“退”、“秦”、“师”四个词。其次进行组词,“烛之武”,人名,专有名词,古今一致,无需组词;“退”,可以组成“退却”、“倒退”、“劝退”、“撤退”等以“退”字为核心词素的词语;“秦”指当时的秦国,专有名词;“师”,可以组“出师”、“誓师”、“老师”、“恩师”。最后代入原句明晰词义,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句属于主谓句,“烛之武”是主语;“退”是谓语(及物动词)且带宾语,义项“劝退”贴切;“秦师”根据文章内容是“秦国的军队”,而非“秦国的老师”。
2. 列举法
文言实词还可以直接列举义项,将义项代入原句确定词义。一种是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列举词义,配以例句;一种是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列举词义配以词组。例如:
微:
①隐蔽,藏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转》
②深奥,微妙。其理微。L刘禹锡《天论中》
③微小,轻微。动刀甚微。《庄子·养生主》
④稍微。两行微相近。贾思勰《齐民要术》
⑤卑贱(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史记·高祖本纪》
⑥衰败,衰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史记·李斯列传》
⑦如果不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论语·宪问》
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中“微”的字义,代入以上7个义项,⑦最恰当。
亡:
①逃跑。逃亡,流亡,亡命。
②失去,丢失。亡失,歧路亡羊。
③死。死亡,伤亡,阵亡。
④死去的。亡友。
⑤灭亡。亡国。
文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句中“亡”的字义,代入以上5个义项,选项为⑤。
对于文言虚词,无法使用组词法,只能用列举法。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最笨的办法,就是将虚词的词性、义项、例句列举出来,经常看经常记,并根据具体句子代入义项后确定词义。例如:
之:
①动词。到......去。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子犯请击之。
③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定语与中心词间结构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
⑤主语与谓语间结构助词。不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⑥延长音节的助词。不译。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⑦把宾语前置。不译。夫晋,何厌之有?
3. 代入法
代入法,使用于组词法或列举法之中,就是将组出来的词或列举出来的义项代入原句子之中,再根据前后语境来确定该词义。
4. 结构分析法
不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根据句子结构的特征可以判定词类活用,也可推断词义。 (1)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晋(主语)+军(谓语)+函陵(宾语)。“军”字本来是名词,因为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且无其它动词,因此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判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素(状语)+善(谓语)+留侯张良(宾语)。“善”字本来是形容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善”充当谓语,且带有宾语,它就活用为动词。
(3)判定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殚”谓语动词;“出”本来是动词,成了“殚”的宾语,临时活用为名词,作“出产的东西”讲。
(4)判定名词直接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但在古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这是古汉语独有的,我们今天把这种语法现象归为词类活用。“名词+动词”的结构在古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主语+谓语”;一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状语+谓语”。
“斗折蛇行”→斗:名词,北斗;折:动词,曲折;蛇:名词;行:动词,爬行。“斗折”,像北斗一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一样。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能愿动词。面:名词。刺:动词。译为“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失者”。“面”作名词时指“脸面”,这里修饰动词“刺”作“当面”讲。
(5)推断词义
古文中有许多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处在相同位置的词常常具有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从已知推断未知。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位尊”与“奉厚”意义相近;“无功”与“无劳”意义相近,现代汉语有“劳苦功高”。“功劳”一词中,“功”就是“劳”,“劳”就是“功”,二者互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与“羡”、“须臾”与“无穷”皆为相反。
第四步:瞻前顾后,勾连巩固。
阅读欣赏古文,一是把选入教材的名篇熟读、背诵,二是课外适当读一些古文;三是注意总结归纳。瞻前顾后,就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接,做到温故知新。勾连,就是由一点生发开去,将各个点串连起来,结成网状。对于整篇文章的勾连,就是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综合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一个词前瞻后顾。如:分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时,先复习《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不是,非、无,没有。再补充“人微言轻”、“谨小慎微”、“微言大义”、“微不足道”。“微”的几个不同的常用义项就串连在一起。
由词的本义勾连引申义、比喻义。如:“徒”,本义是“徒步”、“步行”,即“不用车马”;延伸出“步兵”(步行的士兵没有车马);因步兵人多,延伸出“同一类的人”、“同一派的人”、“徒党”;延伸出“门徒”、“徒弟”;由无车马的士兵延伸出“空”;延伸出“白白地”;实词虚化延伸出“只”、“仅仅”。
由词的古义扩展勾连。如:“走”,词义古今差异,古义“跑”,今义“行走”。勾连成语“走马观花”、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史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勾连激发兴趣。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生发那些趣味性的东西,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轶事等,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补充介绍《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胜是最高境界,伐谋是最上策,攻城以生命为代价是最下策。烛之武不费一枪一弹,仅凭三寸之舌就退了秦人之兵,是“谋攻”的成功实践者。兵法的这一最高境界在今天的处人处事中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鸿门宴》,介绍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故事,结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名言,鼓励学生励志;穿插介绍张良“圮下拾履”、“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故事,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总之,学习古文的“四步”就是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四法”属于技术手段。虽然学有法但不定法,学好古文的“秘诀”乃“勤”也!勤学,勤背;勤翻书,勤总结。熟能生巧!
阅读欣赏古文,只有读懂才谈得上欣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文言实词,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记典型例句;文言句式,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杯水,还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学会打井,学会汲水!学习古文亦如此。
第一步: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通读一遍课文,结合标题、提示、注释、练习等把握文章的总体内容。记叙类文章理清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说理性文章抓住中心论点、论据、论证的层次;写景抒情的文章把握景物的特点、抒情的基调。整体阅读感知,有利于局部推断和理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这是高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是千古流传的记事名篇,阅读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关键要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郑国
人物:主要人物——烛之武
次要人物——晋侯、秦伯、郑伯、佚之狐、子犯。
事件: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关头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凭自己的智慧说服秦伯退兵,使国家避免了一劫!
第二步:切分理解,化整为零
就一篇古文来讲,乍看就像一个硬骨头,无从下口。使用切分法,把文章化整为零,逐句逐字地切分到词,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科学诊断,辨明词义
古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有其特有的规律,只要我们加以总结,就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组词法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由于古汉语词汇总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每一个义项常常演变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因此,姑且把古汉语的一个实词当做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素来组词,组出来的词就是该词的义项,再将每一个义项代入原句,最后确定该词义。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首先将其切分为“烛之武”、“退”、“秦”、“师”四个词。其次进行组词,“烛之武”,人名,专有名词,古今一致,无需组词;“退”,可以组成“退却”、“倒退”、“劝退”、“撤退”等以“退”字为核心词素的词语;“秦”指当时的秦国,专有名词;“师”,可以组“出师”、“誓师”、“老师”、“恩师”。最后代入原句明晰词义,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句属于主谓句,“烛之武”是主语;“退”是谓语(及物动词)且带宾语,义项“劝退”贴切;“秦师”根据文章内容是“秦国的军队”,而非“秦国的老师”。
2. 列举法
文言实词还可以直接列举义项,将义项代入原句确定词义。一种是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列举词义,配以例句;一种是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列举词义配以词组。例如:
微:
①隐蔽,藏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转》
②深奥,微妙。其理微。L刘禹锡《天论中》
③微小,轻微。动刀甚微。《庄子·养生主》
④稍微。两行微相近。贾思勰《齐民要术》
⑤卑贱(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史记·高祖本纪》
⑥衰败,衰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史记·李斯列传》
⑦如果不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论语·宪问》
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中“微”的字义,代入以上7个义项,⑦最恰当。
亡:
①逃跑。逃亡,流亡,亡命。
②失去,丢失。亡失,歧路亡羊。
③死。死亡,伤亡,阵亡。
④死去的。亡友。
⑤灭亡。亡国。
文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句中“亡”的字义,代入以上5个义项,选项为⑤。
对于文言虚词,无法使用组词法,只能用列举法。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最笨的办法,就是将虚词的词性、义项、例句列举出来,经常看经常记,并根据具体句子代入义项后确定词义。例如:
之:
①动词。到......去。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子犯请击之。
③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定语与中心词间结构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
⑤主语与谓语间结构助词。不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⑥延长音节的助词。不译。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⑦把宾语前置。不译。夫晋,何厌之有?
3. 代入法
代入法,使用于组词法或列举法之中,就是将组出来的词或列举出来的义项代入原句子之中,再根据前后语境来确定该词义。
4. 结构分析法
不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根据句子结构的特征可以判定词类活用,也可推断词义。 (1)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晋(主语)+军(谓语)+函陵(宾语)。“军”字本来是名词,因为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且无其它动词,因此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判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素(状语)+善(谓语)+留侯张良(宾语)。“善”字本来是形容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善”充当谓语,且带有宾语,它就活用为动词。
(3)判定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殚”谓语动词;“出”本来是动词,成了“殚”的宾语,临时活用为名词,作“出产的东西”讲。
(4)判定名词直接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但在古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这是古汉语独有的,我们今天把这种语法现象归为词类活用。“名词+动词”的结构在古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主语+谓语”;一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状语+谓语”。
“斗折蛇行”→斗:名词,北斗;折:动词,曲折;蛇:名词;行:动词,爬行。“斗折”,像北斗一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一样。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能愿动词。面:名词。刺:动词。译为“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失者”。“面”作名词时指“脸面”,这里修饰动词“刺”作“当面”讲。
(5)推断词义
古文中有许多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处在相同位置的词常常具有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从已知推断未知。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位尊”与“奉厚”意义相近;“无功”与“无劳”意义相近,现代汉语有“劳苦功高”。“功劳”一词中,“功”就是“劳”,“劳”就是“功”,二者互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与“羡”、“须臾”与“无穷”皆为相反。
第四步:瞻前顾后,勾连巩固。
阅读欣赏古文,一是把选入教材的名篇熟读、背诵,二是课外适当读一些古文;三是注意总结归纳。瞻前顾后,就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接,做到温故知新。勾连,就是由一点生发开去,将各个点串连起来,结成网状。对于整篇文章的勾连,就是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综合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一个词前瞻后顾。如:分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时,先复习《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不是,非、无,没有。再补充“人微言轻”、“谨小慎微”、“微言大义”、“微不足道”。“微”的几个不同的常用义项就串连在一起。
由词的本义勾连引申义、比喻义。如:“徒”,本义是“徒步”、“步行”,即“不用车马”;延伸出“步兵”(步行的士兵没有车马);因步兵人多,延伸出“同一类的人”、“同一派的人”、“徒党”;延伸出“门徒”、“徒弟”;由无车马的士兵延伸出“空”;延伸出“白白地”;实词虚化延伸出“只”、“仅仅”。
由词的古义扩展勾连。如:“走”,词义古今差异,古义“跑”,今义“行走”。勾连成语“走马观花”、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史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勾连激发兴趣。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生发那些趣味性的东西,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轶事等,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补充介绍《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胜是最高境界,伐谋是最上策,攻城以生命为代价是最下策。烛之武不费一枪一弹,仅凭三寸之舌就退了秦人之兵,是“谋攻”的成功实践者。兵法的这一最高境界在今天的处人处事中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鸿门宴》,介绍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故事,结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名言,鼓励学生励志;穿插介绍张良“圮下拾履”、“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故事,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总之,学习古文的“四步”就是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四法”属于技术手段。虽然学有法但不定法,学好古文的“秘诀”乃“勤”也!勤学,勤背;勤翻书,勤总结。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