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来源 :当代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阅读欣赏古文,只有读懂才谈得上欣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文言实词,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记典型例句;文言句式,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杯水,还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学会打井,学会汲水!学习古文亦如此。
  第一步: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通读一遍课文,结合标题、提示、注释、练习等把握文章的总体内容。记叙类文章理清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说理性文章抓住中心论点、论据、论证的层次;写景抒情的文章把握景物的特点、抒情的基调。整体阅读感知,有利于局部推断和理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这是高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是千古流传的记事名篇,阅读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关键要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郑国
  人物:主要人物——烛之武
  次要人物——晋侯、秦伯、郑伯、佚之狐、子犯。
  事件: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关头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凭自己的智慧说服秦伯退兵,使国家避免了一劫!
  第二步:切分理解,化整为零
  就一篇古文来讲,乍看就像一个硬骨头,无从下口。使用切分法,把文章化整为零,逐句逐字地切分到词,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科学诊断,辨明词义
  古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有其特有的规律,只要我们加以总结,就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组词法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由于古汉语词汇总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每一个义项常常演变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因此,姑且把古汉语的一个实词当做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素来组词,组出来的词就是该词的义项,再将每一个义项代入原句,最后确定该词义。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首先将其切分为“烛之武”、“退”、“秦”、“师”四个词。其次进行组词,“烛之武”,人名,专有名词,古今一致,无需组词;“退”,可以组成“退却”、“倒退”、“劝退”、“撤退”等以“退”字为核心词素的词语;“秦”指当时的秦国,专有名词;“师”,可以组“出师”、“誓师”、“老师”、“恩师”。最后代入原句明晰词义,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句属于主谓句,“烛之武”是主语;“退”是谓语(及物动词)且带宾语,义项“劝退”贴切;“秦师”根据文章内容是“秦国的军队”,而非“秦国的老师”。
  2. 列举法
  文言实词还可以直接列举义项,将义项代入原句确定词义。一种是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列举词义,配以例句;一种是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列举词义配以词组。例如:
  微:
  ①隐蔽,藏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转》
  ②深奥,微妙。其理微。L刘禹锡《天论中》
  ③微小,轻微。动刀甚微。《庄子·养生主》
  ④稍微。两行微相近。贾思勰《齐民要术》
  ⑤卑贱(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史记·高祖本纪》
  ⑥衰败,衰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史记·李斯列传》
  ⑦如果不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论语·宪问》
  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中“微”的字义,代入以上7个义项,⑦最恰当。
  亡:
  ①逃跑。逃亡,流亡,亡命。
  ②失去,丢失。亡失,歧路亡羊。
  ③死。死亡,伤亡,阵亡。
  ④死去的。亡友。
  ⑤灭亡。亡国。
  文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句中“亡”的字义,代入以上5个义项,选项为⑤。
  对于文言虚词,无法使用组词法,只能用列举法。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最笨的办法,就是将虚词的词性、义项、例句列举出来,经常看经常记,并根据具体句子代入义项后确定词义。例如:
  之:
  ①动词。到......去。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子犯请击之。
  ③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定语与中心词间结构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
  ⑤主语与谓语间结构助词。不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⑥延长音节的助词。不译。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⑦把宾语前置。不译。夫晋,何厌之有?
  3. 代入法
  代入法,使用于组词法或列举法之中,就是将组出来的词或列举出来的义项代入原句子之中,再根据前后语境来确定该词义。
  4. 结构分析法
  不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根据句子结构的特征可以判定词类活用,也可推断词义。   (1)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晋(主语)+军(谓语)+函陵(宾语)。“军”字本来是名词,因为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且无其它动词,因此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判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素(状语)+善(谓语)+留侯张良(宾语)。“善”字本来是形容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善”充当谓语,且带有宾语,它就活用为动词。
  (3)判定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殚”谓语动词;“出”本来是动词,成了“殚”的宾语,临时活用为名词,作“出产的东西”讲。
  (4)判定名词直接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但在古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这是古汉语独有的,我们今天把这种语法现象归为词类活用。“名词+动词”的结构在古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主语+谓语”;一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状语+谓语”。
  “斗折蛇行”→斗:名词,北斗;折:动词,曲折;蛇:名词;行:动词,爬行。“斗折”,像北斗一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一样。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能愿动词。面:名词。刺:动词。译为“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失者”。“面”作名词时指“脸面”,这里修饰动词“刺”作“当面”讲。
  (5)推断词义
  古文中有许多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处在相同位置的词常常具有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从已知推断未知。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位尊”与“奉厚”意义相近;“无功”与“无劳”意义相近,现代汉语有“劳苦功高”。“功劳”一词中,“功”就是“劳”,“劳”就是“功”,二者互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与“羡”、“须臾”与“无穷”皆为相反。
  第四步:瞻前顾后,勾连巩固。
  阅读欣赏古文,一是把选入教材的名篇熟读、背诵,二是课外适当读一些古文;三是注意总结归纳。瞻前顾后,就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接,做到温故知新。勾连,就是由一点生发开去,将各个点串连起来,结成网状。对于整篇文章的勾连,就是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综合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一个词前瞻后顾。如:分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时,先复习《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不是,非、无,没有。再补充“人微言轻”、“谨小慎微”、“微言大义”、“微不足道”。“微”的几个不同的常用义项就串连在一起。
  由词的本义勾连引申义、比喻义。如:“徒”,本义是“徒步”、“步行”,即“不用车马”;延伸出“步兵”(步行的士兵没有车马);因步兵人多,延伸出“同一类的人”、“同一派的人”、“徒党”;延伸出“门徒”、“徒弟”;由无车马的士兵延伸出“空”;延伸出“白白地”;实词虚化延伸出“只”、“仅仅”。
  由词的古义扩展勾连。如:“走”,词义古今差异,古义“跑”,今义“行走”。勾连成语“走马观花”、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史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勾连激发兴趣。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生发那些趣味性的东西,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轶事等,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补充介绍《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胜是最高境界,伐谋是最上策,攻城以生命为代价是最下策。烛之武不费一枪一弹,仅凭三寸之舌就退了秦人之兵,是“谋攻”的成功实践者。兵法的这一最高境界在今天的处人处事中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鸿门宴》,介绍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故事,结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名言,鼓励学生励志;穿插介绍张良“圮下拾履”、“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故事,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总之,学习古文的“四步”就是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四法”属于技术手段。虽然学有法但不定法,学好古文的“秘诀”乃“勤”也!勤学,勤背;勤翻书,勤总结。熟能生巧!
其他文献
通过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爱心涌动的感人故事,大力颂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尊老爱亲等社会美德。对此,主动作为,正面引领,用积极向上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不仅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党报的责任担当。我们也许会经常这样想:如果我的班中没有“双差生”那该多好啊,可是哪位班主任会如此幸运呢?感叹完了,我们还得面对“严峻”的现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
期刊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识字量大又枯燥无味,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是重复书写,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
期刊
【摘要】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所学语言。然而,有的语篇篇幅长,容量大,许多教师认为在进行语篇教学时难以把握。在小学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但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仍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对语篇教学概念理解不清;重词句细节讲授,轻语篇整体理解;重阅读结果,轻过程指导;重朗读技巧的训练
期刊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从认识上要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立足点;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还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源泉,拨动学生心弦;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激趣。中学地理教育以其学科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
期刊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
期刊
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有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要么选材陈旧,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特别进入初中后,各种怪异的数学符号,各种严密的数学语言,加之抽象而连贯,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数
期刊
【摘要】在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所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有所发展。现结合不同年龄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情况,来谈一谈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材料有着不同的需求,通过梳理、归纳美术集体活动中材料投放、使用的基本经验,促使教师美术活动设计、指导能力的提高,提升幼儿美术的表达表现力。  从以上两个班级投放的活动材料和幼儿活动情况来
期刊
【摘要】向名师学习,不是要老师们都立即成为名师,而是通过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模式,从中找到可借鉴的规律和方法,并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坚持终身学习。学习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而应成为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
期刊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1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如何启迪学生是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