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外第一大杂院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大杂院很有名,但随着城市街区的改造,不断崛起一片片高楼,如今这样的建筑已越来越少了。大杂院逐渐成为京城的孤品遗留在老城区。
  朝外86号大院
  当年北京有数不清的大杂院。就我所居住的朝外大街,胡同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平房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大杂院。一般一个院子住着五户以上的人家,通常就被称为大杂院。有人写过朝外的椿树大院。那个大院确实很大,住着几十户人家,但不是朝外最大的大杂院。最大的是朝外86号大院,当年那个大院住着98户人家,每户人家多是六七口。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住在朝外芳草地西街,一直到现在。顺着西街一直往北走到头往西一拐,就是当年的86号大院。我们家离那里不远,有时候也到那儿串个门儿。关于朝外大街86号大院里的轶闻和故事,很多都是我后来听老同事和老邻居们聊天时品味出来的,觉得那一段刚转过身的生活离我们很近,也很有意思,就把它们整理出来了——
  当年大院的北门开在朝外大街上,几间商铺式的大房子是一个门过道,那几间门脸房是朝阳第二运输场的一个业务联系点。大院的西边有个兴盛回民饭馆,再往西一直到朝外的三间琉璃坊的牌楼是朝阳药店。后面的平房都属于86号大院。从一天到晚不断进进出出的人就能看出这个院子很大,尤其是夏天的傍晚,大门道的灯总亮着,吸引着人们在那里摇着蒲扇聊天下象棋。一些半大的男孩女孩玩耍追逐很热闹,不到十点钟的光景静不下来。
  听说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朝阳区刚成立三四年。那时候它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区域面积却比当时北京四个城区加起来还大。区里有很多地方都是农村的社会形态,像北边的洼里、来广营、大屯公社,东边的东坝、金盏和楼梓庄公社等。由于当时道路建设滞后很偏僻,那里的工作人员到区里办事特不方便。区委和区政府就在神路街南边一点的一个大院里,在东边设立了一个服务店,叫农民招待所,专给当天无法回家的工作人员提供住宿。当时大院的东边和西边各建了五排平房,每排平房中间都铺着一条红砖路,还盖了两处厕所,安装了三个自来水管,再加上原来散建于院里的平房,就构成了朝外86号院的雏形。北门开在朝外大街上,西门正对着区委大院。那些房子像一条季节河,时而有人时而空着,后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陆续有很多房间空下来,为了解决区里一些工作人员住房紧张的问题,就让他们搬进来。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陆续地又有些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也搬进来了,有开摩托的,当装卸工的,烧锅炉干勤杂的,当售货员的,当司机的。到“文革”时期那里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大杂院。
  浓浓邻里情
  居家过日子谁家不生火做饭?那时候全院每户人家都是烧煤球或蜂窝煤取暖做饭,每到冬天的早晨,家家户户都飘出缕缕的白烟,一眼望去全院的生活非常生动。要是谁家的炉火没封好灭了,一家人又急等上班上学,这时就会有热心的邻居过来问几句,然后借一块烧好的蜂窝煤,问题就全解决了。赶上刮风下雨天,邻居们看到谁家衣服被单还晾在院里就会喊一声,那家的主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感慨:“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谁家有个事儿让邻居给照顾一下,都能爽快地答应。
  院里有个何大妈人很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做得一手好饭菜。有一年夏天她买回来多半盆两三寸长的小鲫鱼,坐在院里洗干净了,用大铁锅搁好调料炖了半天,香味弥漫得满世界都是。待一锅闷酥鱼出锅,早吸引了院里的一群小孩子,等着把鱼晾凉了。何大妈给这个孩子两条那个孩子三条,把小鱼夹在孩子们的贴饼子里。看着孩子们香香地吃着,一股浓浓的情谊在邻里间融汇着。那时候谁家做点儿好吃的都会给邻家孩子们尝一口。何大妈是个家庭妇女,左邻右舍的谁家出个远门,总是让何大妈给看个门,甚至把钥匙就留在她家,留下一句:“谢谢何嫂。”
  还有像春天里掰香椿芽,秋天打枣儿的时候,大院里总会有些热闹的景象。大院里的春节也很让人怀念。每到腊月三十天刚擦黑,院里的男孩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清脆的鞭炮响起来,窗外的女孩们举着红红的灯笼,大人们包着饺子聊着天。每家的窗前都流泻着温暖的灯光,平平淡淡的生活和谐生动。
  当时还有件事儿特让人怀念,那年代谁家的生活都不富裕。赶上谁家遇上个事儿或者买大件东西,院里还有互助会或简称支会,平时每家把仅有的一点积蓄凑到一起存起来。赶上哪家有事,就用互助会的钱支持那家,以解燃眉之急。等到人家有钱马上返还互助会。
  大院里的官们
  这大院儿也住过一些干部,有朝阳区交通局局长王玉增。那时区交通局就在工体南路,离王局长家很近。他每天都走着上班,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当了很多年局长。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朝阳第二汽车场工作,听老职工们说朝阳交通局原来有三个下属运输场和一个修理厂。最初几个场都是靠老职工们蹬三轮赶马车搞传统运输经营,后来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逐渐有了汽车和现代化装卸工具,开始了现代运输企业的经营。这其间朝阳区交通局的发展也有老局长的一份贡献。当时王局长就住在这院里的两间18平方米的平房里。听说他年轻时当过很多年的兵,曾经当过团长,虽然转业很多年,心里一直有军人情结。他有一个柳条箱和一个牛皮箱。每年夏天天空晴朗的日子,他就把柳条箱里将校呢军服拿出来晾晒,之后很深情地抚平叠好收起来。
  大院里还住过朝阳区粮食局的李明局长和武装部的梁局长,他们都曾是为人民扛过枪打过仗,后来又为朝阳区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也住在两间18平方米的平房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大院里很多年。在区里工作的宋师傅是个司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衣着总是干净整齐,在区委大院给领导们开小轿车。那时区委大院里经常能看见两辆华沙胜利和几辆吉普车。当时司机可是个既体面又干净的工作,还能陪着领导很风光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不过人家宋师傅也是有资格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为祖国的和平事业出过力,还有一手开车修车的好技术,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
  “文革”时期大院里出了个“大官”。那人姓什么大伙都忘了,只记得那人原来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后来靠贴了几张大字报造反起家,当了副区长,但一直住在大院里。正当人们纷纷猜测他可能还会升官,早晚会搬出大院时,“文革”结束了,那人的副区长也被撤了。
  后来大杂院越来越拥挤,邻居们也有为盖小房你多占一点地方我少一点的事,争吵过红过脸。大杂院的生活融合着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也有一些美好的记忆。大杂院的生活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些时代的烙印,难以一一述说。
  1993年秋天朝外大街进行城市改造,人们纷纷搬离了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大院,依依不舍地互留了地址。几年后那里盖起了一座很大的商厦,就是现在的旺市百利。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六十年了!毛泽东当年进城前,把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之一。文章讲的是,李自成进京后又被赶跑了。毛泽东希望全党全军能够明白,进了城并不等于就坐住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以我的年龄,没机会看到前半程,只看到了后半程.就说说最近的这三十年吧.rn小时候,中国还是匮乏社会.打从记事起,吃肉的欲望便总是十分强烈.rn
怎样辨别冷冻肉?rn1.质量好的冷冻肉瘦肉颜色多为浅灰色,肥肉和油脂则呈白色,闻起来没有异味,新鲜的冻肉凭借肉眼的观察度是可以感觉到光泽度的,闻起来也不会有异味.rn2.坏的
期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开始步入新轨,新技术与新方法得到了广泛推广,工艺技术也变得日益精湛,变电二次系统的维修工作也开始趋向便捷化.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变
心怀天下之人注定逍遥自由,以置身其中而融入自然。蒋志鑫就是将对自然的热爱,加以全身心投入与执着来创作艺术。他以其独创性的大写意山水而闻名,曾游走过无数名山大川,也曾
期刊
目的探讨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胸水鉴别及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共110例患者(因胸水待查收治入院)胸
从最初接触“出国”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rn198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外国人,那时我在天津科技大学学习机械设计制造.有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师兄被工作单位
能够亲手开拓、创造一个看得见的图书市场,培育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这大概是每一个出版人最为渴望的梦想.我,当然也不例外.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世界经济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的信息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