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独立以降,凡236年;美华互通贸易,凡228年。两国通商98年后的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排华法案,成为第一个限制特定族裔移民美国的法律。2012年6月18日,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无需总统签署的决议案(H. RES. 683),就1882年通过并维持了61年的《排华法案》向曾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华裔移民道歉。
在华裔被法律禁止移民美国前,中美已有近百年的商贸往来。1784年,宣告独立8年后的美国第一次驶出了去往中国的商船。
早期的美国人,大致通过四种人认识中国:商人、外交官、华侨、传教士。早期商人靠对华贸易获得财富,对中国的认识浪漫;最先使华的外交官厌恶中国赤贫的生活水准;华裔移民因惧怕种族歧视而聚居在避难地,反倒更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在华传播信仰,并把中国的悲惨状况告诉国内的教友。传教士在同质且内向的中国文化面前屡屡碰壁,反而激发起愈挫愈勇的坚韧,这与19世紀美国盛行的孤立主义思潮相左。孤立主义最显著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却最热衷于在华传教,逐渐导致美国人弥漫着一种怜悯和施舍的奇异情绪,甚至对现代美中关系都产生微妙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商人、外交官、传教士的中国见闻毕竟遥远,而大量华人移民才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渠道。华人大规模到美国是在19世紀中期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期间,内华达山脉丰富的金矿以及后来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都需要大量廉价工人。成批的华人抵达美国西海岸,这些青壮年“苦力”辛勤劳作、报酬极低,还不享受教育、医疗等有赖于公共开支的福利,因而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当浅层金矿开发得差不多,工作机会相应减少时,加之1865年内战结束后经济萧条,谋生成为日益尖锐的矛盾,少数族裔最易受到数量占优的白人攻击。欧洲移民美国的劳工除对华人实施有组织的暴力行为,还积极推动立法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机会。19世紀中后期,华人的公众形象几乎糟到了极点——被贴上“无知、狡诈、肮脏、迷信”等标签,他们聚居的唐人街是罪恶、堕落的代名词。禁令还部分导致非法贩卖华工牟利行为的蔓延。
在中美长期的交往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始终在爱与恨之间摇摆——既是马可?波罗和赛珍珠笔下的神奇之地,又是铁骑、暴徒、“黄祸”之国。美国的外交理念源自立国理念,时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早期定居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崇尚自治、平等,既有理想,又不脱离实际,谴责自我放纵,却不讳言利己。美国的疆界在人们不断追求财富和机会的过程中形成,世俗的成功坚定了美国的精神信念,却同时产生义与利取舍的困惑。这种模棱两可的美国价值观在对华外交上也显而易见。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要求在华“门户开放”——美国人认为,这一善行将使中国免于被列强瓜分殆尽;中国人则认为,尚不具备垄断实力的美国觊觎列强在华特权而挖空心思要分享利益。或许这是美中关系史上最早互为误解的案例。
《排华法案》一直维持了61年。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3年,在罗斯福总统敦促下,国会于12月17日废止排华法案。违反平等和自由原则的立法行为被纠正。一周后,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世上太平,与人为善’的圣诞节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精神。”
而69年之后,美国众议院终于为当年的这部法案道歉。这个道歉虽然来得太迟,但仍然显得意义重大:2011年美国少数族裔新生儿首次超过半数——这对一个由欧洲白人创建政府、种族问题一直存在的国家而言,这是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而对《排华法案》的道歉,既是对深受其害的华裔美国人的祖辈(绝大多数已不在人世)的道歉,也是对所有深挚相信“美国梦”的人的道歉。
在华裔被法律禁止移民美国前,中美已有近百年的商贸往来。1784年,宣告独立8年后的美国第一次驶出了去往中国的商船。
早期的美国人,大致通过四种人认识中国:商人、外交官、华侨、传教士。早期商人靠对华贸易获得财富,对中国的认识浪漫;最先使华的外交官厌恶中国赤贫的生活水准;华裔移民因惧怕种族歧视而聚居在避难地,反倒更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在华传播信仰,并把中国的悲惨状况告诉国内的教友。传教士在同质且内向的中国文化面前屡屡碰壁,反而激发起愈挫愈勇的坚韧,这与19世紀美国盛行的孤立主义思潮相左。孤立主义最显著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却最热衷于在华传教,逐渐导致美国人弥漫着一种怜悯和施舍的奇异情绪,甚至对现代美中关系都产生微妙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商人、外交官、传教士的中国见闻毕竟遥远,而大量华人移民才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渠道。华人大规模到美国是在19世紀中期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期间,内华达山脉丰富的金矿以及后来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都需要大量廉价工人。成批的华人抵达美国西海岸,这些青壮年“苦力”辛勤劳作、报酬极低,还不享受教育、医疗等有赖于公共开支的福利,因而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当浅层金矿开发得差不多,工作机会相应减少时,加之1865年内战结束后经济萧条,谋生成为日益尖锐的矛盾,少数族裔最易受到数量占优的白人攻击。欧洲移民美国的劳工除对华人实施有组织的暴力行为,还积极推动立法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机会。19世紀中后期,华人的公众形象几乎糟到了极点——被贴上“无知、狡诈、肮脏、迷信”等标签,他们聚居的唐人街是罪恶、堕落的代名词。禁令还部分导致非法贩卖华工牟利行为的蔓延。
在中美长期的交往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始终在爱与恨之间摇摆——既是马可?波罗和赛珍珠笔下的神奇之地,又是铁骑、暴徒、“黄祸”之国。美国的外交理念源自立国理念,时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早期定居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崇尚自治、平等,既有理想,又不脱离实际,谴责自我放纵,却不讳言利己。美国的疆界在人们不断追求财富和机会的过程中形成,世俗的成功坚定了美国的精神信念,却同时产生义与利取舍的困惑。这种模棱两可的美国价值观在对华外交上也显而易见。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要求在华“门户开放”——美国人认为,这一善行将使中国免于被列强瓜分殆尽;中国人则认为,尚不具备垄断实力的美国觊觎列强在华特权而挖空心思要分享利益。或许这是美中关系史上最早互为误解的案例。
《排华法案》一直维持了61年。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3年,在罗斯福总统敦促下,国会于12月17日废止排华法案。违反平等和自由原则的立法行为被纠正。一周后,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世上太平,与人为善’的圣诞节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精神。”
而69年之后,美国众议院终于为当年的这部法案道歉。这个道歉虽然来得太迟,但仍然显得意义重大:2011年美国少数族裔新生儿首次超过半数——这对一个由欧洲白人创建政府、种族问题一直存在的国家而言,这是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而对《排华法案》的道歉,既是对深受其害的华裔美国人的祖辈(绝大多数已不在人世)的道歉,也是对所有深挚相信“美国梦”的人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