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媒介,便可获取或传播相关信息。这些改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4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主要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技术,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及电脑、手机等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娱乐等服务。随着电脑和手机使用率的越来越高,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并且逐渐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为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和创新。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教育理念、方式、内容以及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而提出的相应对策等问题,指导了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规律,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实际上,由于我国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少有针对该方面的实证研究。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及实验参考。同时,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来开展工作,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现状分析
在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较复杂,在该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广泛,很多学生选择手机电脑媒体进行学习和掌握信息。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刊及书籍而言,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在此类媒体上。很多学生上网时间较长,但用于学习时间很短。(2)大学生对媒体认知状况。很多学生对媒体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认为媒体只是简单的方便生活和学习,因此广泛应用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众所周知,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因此能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对信息利用能力高,但对信息判断能力却相对较低。
2.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从现状分析上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1)媒介素养缺失。大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批判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够有效地甄别和筛选新媒体上的负面因素。(2)高校思政课程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不适合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3)思政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和传统,只是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板照本宣科,新媒体的很多功能不能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并将其使用于实践教学中,更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因此,教学中不能体现出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讨论等方法来使学生进行交流,而在新媒体的应用下,通過微信、微博、论坛、校园网络平台等方式,便可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该方法方便、快捷,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不管何时何地,通过新媒体学生便可获取所需知识,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和手段。
(2)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
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思政教育,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1.调整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学生网上的“大众论坛”相对于“官方论坛”而言,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他们更愿意在网上的“大众论坛”中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而“官方论坛”中的内容,不能和学生产生互动,而是更多的突出主旋律,是一种官方宣传,在传播效果和宣传力度上都显得很单薄,其效应根本不能和“大众论坛”相比。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的切入点,教育工作者必须调整观念、适应环境,不单要进行“硬件建设”、“基础建设”,更要加强新媒体平台上相关内容的建设,确保新媒體工作平台所承载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所想、所需,做到与时俱进。只有抓住了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才能使思政工作真正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才能真正将学生吸引到“官方论坛”中,从而达到传递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树立发展的、引导的、平等的和服务的理念。具体来说,为了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开放性与时效性,应以新媒体的发展理念为导向,全方位掌握思政教育发展的全部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需树立引导的理念,以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了使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中的互动性、主体性,应加强平等的教育理念;为了使其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拓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空间,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水平。
2.树立主体性培养理念,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模式。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心理意识和语言习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从 “被动接受”走向了 “主动搜索”。由于大学生获取、选择、使用、发布信息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了释放,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其明显,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更为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高校、政府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要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同时,积极组织思政教育讲座,以现实案例说法,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利用新媒體技术和新媒体网络平台来构建一个大学生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法治、道德、政治以及思想,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日常管理上可以通过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解决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性及针对性得到充分体现。
3.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网络平台。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传播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校园网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高校应组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时更新和维护,可以在校园网页面上设置如校园文采、思政工作、党的建设等栏目,充分利用该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应树立平等理念,转换教育和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位置,重新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以及积极性。为了促进大学生讨论对社会、学校热点话题的积极性,可以在校园网站建立一个专门的讨论区,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深入分析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虚拟的讨论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加强新媒体的监督管理。
为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应加强监管新媒体,并制订一些相应的网络监管的法律条文,来净化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新媒体环境。但是新媒体的特点是开放性、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媒体的监管,因此,为了有效监管新媒体,需要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监管。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加强高校的新媒体监管。一,为避免大学生晚上玩游戏或上网,在就寝后,切断网络;二,采取技术措施,缩短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可通过网上自动报警系统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进行限制。同时树立主动介入理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新媒体环境因其具有新属性、新特征、新机理,对大学生影响更为直接、广泛、深刻,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为艰难。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受众优势,主动研究、介入新媒体技术,运用新媒体工具,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营造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氛圍,进而实现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到达、全面覆盖,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交互性与虚拟性以及多媒体性,因此能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我们也应对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引起高度重视,为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还需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媒体发展不断强大的趋势,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总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拓展受教育者的学习途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与时俱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刘钊,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吴琼,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4]翁文香,陈刚.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01:94-96
[5]张莉卓.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3:94+93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专项一般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项目号:KYY16546)
作者简介:凌诚(1980—),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4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主要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技术,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及电脑、手机等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娱乐等服务。随着电脑和手机使用率的越来越高,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并且逐渐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为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和创新。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教育理念、方式、内容以及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而提出的相应对策等问题,指导了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规律,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实际上,由于我国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少有针对该方面的实证研究。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及实验参考。同时,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来开展工作,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现状分析
在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较复杂,在该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广泛,很多学生选择手机电脑媒体进行学习和掌握信息。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刊及书籍而言,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在此类媒体上。很多学生上网时间较长,但用于学习时间很短。(2)大学生对媒体认知状况。很多学生对媒体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认为媒体只是简单的方便生活和学习,因此广泛应用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众所周知,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因此能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对信息利用能力高,但对信息判断能力却相对较低。
2.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从现状分析上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1)媒介素养缺失。大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批判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够有效地甄别和筛选新媒体上的负面因素。(2)高校思政课程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不适合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3)思政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和传统,只是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板照本宣科,新媒体的很多功能不能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并将其使用于实践教学中,更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因此,教学中不能体现出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讨论等方法来使学生进行交流,而在新媒体的应用下,通過微信、微博、论坛、校园网络平台等方式,便可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该方法方便、快捷,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不管何时何地,通过新媒体学生便可获取所需知识,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和手段。
(2)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
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思政教育,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1.调整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学生网上的“大众论坛”相对于“官方论坛”而言,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他们更愿意在网上的“大众论坛”中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而“官方论坛”中的内容,不能和学生产生互动,而是更多的突出主旋律,是一种官方宣传,在传播效果和宣传力度上都显得很单薄,其效应根本不能和“大众论坛”相比。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的切入点,教育工作者必须调整观念、适应环境,不单要进行“硬件建设”、“基础建设”,更要加强新媒体平台上相关内容的建设,确保新媒體工作平台所承载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所想、所需,做到与时俱进。只有抓住了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才能使思政工作真正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才能真正将学生吸引到“官方论坛”中,从而达到传递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树立发展的、引导的、平等的和服务的理念。具体来说,为了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开放性与时效性,应以新媒体的发展理念为导向,全方位掌握思政教育发展的全部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需树立引导的理念,以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了使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中的互动性、主体性,应加强平等的教育理念;为了使其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拓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空间,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水平。
2.树立主体性培养理念,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模式。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心理意识和语言习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从 “被动接受”走向了 “主动搜索”。由于大学生获取、选择、使用、发布信息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了释放,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其明显,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更为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高校、政府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要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同时,积极组织思政教育讲座,以现实案例说法,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利用新媒體技术和新媒体网络平台来构建一个大学生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法治、道德、政治以及思想,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日常管理上可以通过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解决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性及针对性得到充分体现。
3.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网络平台。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传播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校园网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高校应组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时更新和维护,可以在校园网页面上设置如校园文采、思政工作、党的建设等栏目,充分利用该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应树立平等理念,转换教育和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位置,重新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以及积极性。为了促进大学生讨论对社会、学校热点话题的积极性,可以在校园网站建立一个专门的讨论区,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深入分析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虚拟的讨论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加强新媒体的监督管理。
为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应加强监管新媒体,并制订一些相应的网络监管的法律条文,来净化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新媒体环境。但是新媒体的特点是开放性、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媒体的监管,因此,为了有效监管新媒体,需要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监管。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加强高校的新媒体监管。一,为避免大学生晚上玩游戏或上网,在就寝后,切断网络;二,采取技术措施,缩短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可通过网上自动报警系统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进行限制。同时树立主动介入理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新媒体环境因其具有新属性、新特征、新机理,对大学生影响更为直接、广泛、深刻,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为艰难。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受众优势,主动研究、介入新媒体技术,运用新媒体工具,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营造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氛圍,进而实现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到达、全面覆盖,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交互性与虚拟性以及多媒体性,因此能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我们也应对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引起高度重视,为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还需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媒体发展不断强大的趋势,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总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拓展受教育者的学习途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与时俱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刘钊,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吴琼,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4]翁文香,陈刚.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01:94-96
[5]张莉卓.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3:94+93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专项一般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项目号:KYY16546)
作者简介:凌诚(1980—),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