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诚与陈立夫的命运之别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诚与陈立夫的命运都与蒋介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后,陈立夫被迫于1950年8月4日离开台湾定居美国,陈诚却仍旧担任要职。同样为蒋效忠,二陈的结局却迥然不同。本文从两人的出身与职业选择、责任心及权力欲三个方面剖析他们的命运之别。
  关键词:陈诚;陈立夫;命运之别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66-02
  
  一、出身与职业选择的不同
  1898年1月4日陈诚出生于浙江青田县。家里兄妹4人,身为兄长,陈诚在幼年便开始操持家务和从事农作。15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考取了公费的省立十一师范,毕业后考上了只需学习一年就可工作帮家计的体育专科学校,随后又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①从此,21岁的陈诚步入了军旅生活。吃苦耐劳、懂事的品质和身体的锻炼使他在军校鹤立鸡群,26岁进入黄埔军校后,因在历次作战中表现突出,职位节节高升。到了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指派他接任军政部长之职,在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后,被任命为参谋总长。②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出生在浙江吴兴县的一个商人家庭。据史料记载,吴兴的陈氏家族历来“以孝义受钦于乡里”,虽几度家业沉浮,到陈立夫出生时已经算不上豪门富贵,但至少是颇为体面的小康人家。③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 25岁前的陈立夫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学业中,8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3岁在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学习时对采矿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3岁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继续深造。④因此,对陈立夫来讲,从中学起他唯一的志向就是要做采矿工程师,用科学救国。尽管陈立夫取得了硕士学位,但命运没能让他学有所用,而是因蒋介石与其二叔陈其美的关系,归国不久就在蒋介石的邀请和提携下,成了蒋介石的政治幕僚,主持党务工作。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对蒋介石的忠诚,从1928年起就开始掌管国民党机要、党务及特务工作,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要职。⑤
  从二人的求学之路来看,家境对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陈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家庭的联系更为紧密,陈立夫由于家境较好,则更多注重自己的喜好。但从二人的职业来看,对陈诚而言,本身就是自愿入伍,兴趣在军旅,而陈立夫则是被迫入政界。因此,同样为蒋介石效忠,同样是干得游刃有余,但在陈立夫心中避免不了产生些许遗憾。
  二、责任心的不同
  尽管二人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蒋介石反共清党时,陈诚选择了服从他的命令;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陈诚因效忠蒋介石也被迫离职;在蒋介石立足未稳之际,陈诚拉拢粤系的将领,为蒋介石做贡献。⑥而对于初入政界的陈立夫,也是忠贞不二的为蒋介石卖命。1927年3月23日,陈立夫随蒋介石前往南京的途中,在安庆市一手制造了打击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的九江、安庆事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陈立夫为其出谋划策;面对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陈立夫与陈果夫建立“中央俱乐部”(即CC派),为其上台奔走呼号、大造舆论,⑦但蒋介石却相对偏袒陈诚,这除了蒋介石看重军事上的胜利以及陈立夫大搞特务政治、激起民怨的结果让蒋介石时常处于被动外,二人的责任心也完全不同。
  陈诚在历次的军事作战中,都能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即使在作战失败请罪之时,蒋介石对他也是安慰多于责备。1948年1月,陈诚指挥的国民党军新五军在东北与解放军交战中全军覆没,使其声望大降,在4月份召开的“行宪国大”上,一些代表叫嚷着“杀陈诚,谢天下”,蒋介石却亲自出马说:“责任在我,与辞修无关”,⑧为陈诚开脱。正是陈诚自身良好的品质,赢得了蒋介石对他的充分信赖和爱护。
  陈立夫却为了推卸国民党的失败责任,一直坚持“大陆的失败,不是党的失败,而是军事、财政金融方面的失败引发的”⑨的论调,他把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军事负责人陈诚以及财政负责人宋子文的做法,使其恶劣的品行暴露无疑。实际上,不管陈立夫如何推卸责任,国民党内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他是真正应负大陆失败之责的人,正如原国民党要员雷震所说:“国民党在大陆上的崩溃,是由于内部结派营私,朋比为奸所促成的。”⑩蒋介石更是认为:“陈立夫操纵党务,培植CC派系统,使党内派系重重,矛盾迭出,‘共产党没有打败我,打败我的是自家的国民党。’” (11)
  三、权力欲的不同
  蒋介石会提拔效忠的官员,但也会限制他们的势力。1927年11月初,以拥蒋反共为目标的CC派的成立使陈立夫得以不断培植势力,其派系成员渗透到党、政、军、文化教育、财经各方面,繁荣时期的各类特务,除外围分子,合计竟在20万人以上,相当于国民党两个集团军。(12)在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立夫以中央组织部长的身份操纵大会,将39名CC派上层分子塞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结果他的选票比蒋介石还多4票,(13)这样庞大的势力势必引起蒋介石的戒备以及反感。内战爆发后,陈立夫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抑制以蒋经国为首的三青团派的崛起,在蒋介石欲派蒋经国出任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教育长时却指使学生在中央政大内贴标语、游行示威反对,使蒋经国未能顺利地出任中央政治大学的教育长,(14)这无疑再次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厌恶。此外,为了阻挠陈诚出任“行政院长”之职,1950年初,陈立夫等CC派分子经过数次密谋,决定用强留看守“院长”阎锡山的办法,阻拦陈诚。(15)这些行径无不让其它派系感到痛恨。
  至于陈诚,他在扩大自己权力的同时,却能时刻维护蒋介石的权威。1933年7月,在他受命任庐山练团团长时,“要求每个学员在听到‘蒋委员长’或‘领袖’的称呼时,要迅速立正,以示尊敬”,(16)这一做法在国民党军队中一直流传。在“七七事变”一周年时,陈诚发表了题为《服从领袖的真谛》,之后更是在多种场合向蒋介石宣誓效忠。陈诚就是这样逐渐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为了牵制CC派的发展,蒋介石于1938年夏成立了“三青团”,任命陈诚为首任书记长,进一步证明了蒋介石对陈诚的信任和对陈立夫的压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人的政治结局似乎已成必然。国民党败走台湾后,陈立夫对蒋经国权力的威胁、与陈诚在党务上的摩擦、CC派造成的党内矛盾重重等原因使陈立夫成了蒋介石眼中的罪人。1950年7月12日,在陈诚和蒋经国的倡导下,台湾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240人联名上书蒋介石,要求实施本党改造,清算CC派;21日,蒋介石召集全体国民党中常委谈话,点名批评了陈立夫;26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公布了“改造委员会”名单,没有陈立夫的名字。(17)在重重压力下,陈立夫在台湾已无立足之地,被迫于1950年8月4日携家眷定居美国,以养鸡为生。
  对于陈诚,在他败绩东北的1948年底,蒋介石就电令他出任台湾省主席,让其全权负责台湾事务,足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1950年3月在蒋介石恢复“总统”职权后,陈诚升任为“行政院长”,1954年5月20日正式宣誓成为“副总统”,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重要人物。(18) 
  纵观二人的政治生涯,责任心以及权力欲的不同是导致二人命运差别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的权力欲急速膨胀,权力足以使当政者感到不安和威胁时,他的覆灭就只是迟早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无数次演绎过这样的故
  事了。
  
  注释:
  ①②⑥文思.我所知道的陈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2-3;304;28.
  ③张珊珍.陈立夫生平与思想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
  ④(11)范小方.国民党兄弟教父——陈果夫与陈立夫[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3-35;344.
  ⑤⑦⑨⑩(15)汪幸福.政治杀手陈立夫[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引言第2页;1-19;305;311;282.
  ⑧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94.
  (12)(13)(14)(17)李海红,杨树标,李灵革.陈立夫家事[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17;176;178;188.
  (16)方可.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490.
  (18)徐平.蒋介石的文臣武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75.
  
  
其他文献
摘 要:杜甫一生多处贫苦之境,对于贫富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将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的贫富思想分为五类:贫而无谄、君子固穷、富贵于我如浮云、贫穷而志广和忧道忧贫,并做了一一阐释。  关键词:杜甫;贫富;儒家;爱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61-02    观杜甫一生,少年生活相对富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1]。而后父亲杜闲的去世,生活慢慢地陷入困境,
供配电网络因停电、晃电对天然气净化的连续性影响很大,易导致低压电机控制系统停止运转,引起生产过程连锁保护,从而造成全厂生产停顿。针对此情况笔者所在的团队经过深入研
摘 要:辛弃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屯田思想:重在安民,对归化军民的安抚,建立抗金根据地。二、富国思想:富国的方法,在节流、惜费;在宽民力,藏富于民。三、货币思想:重视会子,使钱会无别;同时扩大会子的使用范围。使会子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化解会子危机。辛弃疾的经济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辛弃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与政治上面,而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往往
摘 要:张荫棠,入藏查办藏事的清廷钦差大臣之一,其政绩卓著,颇得民心,在清朝驻藏官员中实属凤毛麟角。他在藏期间大张旗鼓,弹劾有泰等贪官污吏,实行新政,以保我边围,驱逐外寇为己任,加强了清王朝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和统治。  关键词:张荫棠;治藏方略;改良旧俗;评论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53-02    一、清末张荫棠治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04年,当英国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