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教育对校长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学习是提高校长思想境界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校长“忙”的声音中,看书几乎与校长毫无关系了。鉴于此,本刊特对校长读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校长阅读对建设学习型学校,对自身专业成长、学校整体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校长首先就应该是书的崇拜者,是书迷,是“书呆子”,是师生读书的榜样。校长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建设书香校园,也是校长自身成长的需要。那么,目前中小学校长的阅读现状如何呢?为此,记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据记者对近百位校长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校长现在阅读量较少,小学校长比例达到65%,中学校长占60%,有些校长根本就不读书,仅仅有8%和5%的中小学校长会经常读书,阅读量丰富,并做读书笔记,阅读量较多的校长所占比例都还没有达到20%。不难看出,中小学校长的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已经在严重缺失。不少校长不读书,不知道教育名著,不做学问,终日周旋于行政事务上、上下级关系上,靠教育政策、文件指导教育,开展工作。他们被许多琐碎的事务消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根据调查,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校长读书现状,并解析其原因。
没时间,忙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多次说过:“一个爱好读书的校长,无论如何都会很有可能把学校办得有品位、上档次。”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自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
在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人们正奋力呼唤学者型的校长。因为作为校长,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终身好学的好习惯,孜孜不倦地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做教师教学、科研上的先行者,才能在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求突破,求发展。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对校长的种种要求在校长一片“忙”声中成了泡影。
从调查中发现,阅读量丰富的校长有80%的会安排特定的时间来读书,就算不特定安排时间,也会在空闲时间读书或者上网阅读;阅读量较多的校长主要是把阅读时间放在空闲时间上,仅仅有13%的校长会安排特定的时间来看书;阅读量极少的校长很少安排时间来读书,所占比例达73%。
据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很多校长认为没时间看书,即使想看,也被大小事情缠身无法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对于校长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很多校长在全校师生的眼里都是大忙人,大会小会不断,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不在学校。一些校长认为,作为校长,要愁“经费”、愁“生源”、愁“质量”,要忙“开会”,忙“接待”,忙“基建”……怎一个“忙”字了得,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校长的时间全部都用在处理学校的事情上了吗?其实也不然,对于一些校长来说,只是没有阅读的时间而已。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校长征订了很多杂志、报刊和书籍,但是都成了摆设。有些校长办公室里的报纸和书籍连包装都没有拆封,几个月的堆积在一起,可见校长忙碌的程度。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校长,自己首先要去读书,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以一个学者型校长的形象去影响、带动教师,书香校园就不只是在口头上。
没选择,乱
校长读书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校长自身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影响老师和学生。在建设书香校园时,校长决不仅仅是一个反应者,支持者,参与者,更应该是一个发动者。校长影响师生阅读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阅读,而且要读好书,读经典著作,记者采访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校长很少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或者一些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应该看些什么样的书,这种没有选择性的阅读使一些校长在阅读时胡乱看一通,拿起什么就读什么,没有把阅读和自身的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在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对于专业书籍,如教育和管理类书籍,阅读量丰富的校长所占比例达到70%,而阅读量极少的校长所占比例只有25%;对于文学类和国内外经典著作阅读,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校长们普遍认为此类书籍阅读起来有较大的兴趣;对于报纸期刊类阅读,阅读量大的校长会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有质量的来阅读,而阅读量较少的校长则是订阅了大量报纸期刊,尤其是报纸。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一些专业类书籍对于阅读量较少的校长们来讲,专门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一些理论类的书籍是很乏味的事情,只有一些感兴趣的书或者杂志才能拿来“翻一翻”,完全没有阅读计划或者有意向的阅读。
作为校长,要做校园读书的发动机,就要深刻体会读书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氛围,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或者大家都不爱书,对书无动于衷,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学校。”但是,一些校长对读书的意义理解不深或者根本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性的阅读,而能提起校长兴趣的往往是一些新闻和趣闻。
学校教师能不能形成好读书的良好风气,校长的示范行为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换言之,有好读书的校长,才有好读书的学校。校长好读书,必然激发教师的读书积极性,而教师的读书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中爱上读书,有这样的良性阅读秩序,整个学校的读书就必然蔚成风气。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厌学成风,原因在老师不读书,根子在校长不读书。一位教育学家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只要校长读书,一切就好办了”。
由此可见,校长读书何其重要,它不仅是涵养个人思想气质、品格秉性、职业操守的不竭源泉,而且更是营造严谨、进取、向上的校风、学风的基石。
没兴趣,烦
有些校长在管理上死板,不会创新管理模式,每年的管理方式基本一模一样。这些都是不读书所造成的,但是很多校长意识不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好校长的“好”从何而来?除了教育生活实践获得的“好”之外,读书是一条间接提升人格修养和管理智慧,让校长变得更“好”的途径。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阅读量丰富的校长读书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办公室藏书,比例达70%,而且经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阅读量较少的校长阅读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学校订购的报刊书籍,但是,这些校长却很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甚至不去图书馆。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一些校长的办公室里有很大的书架,而且摆满了书籍,但是这些校长的阅读量反而不大,甚至很低,书籍成了一些校长的“装饰品”和“炫耀品”。虽然这类校长的读书来源30%是办公室藏书,但是其读书质量令人怀疑。经过记者深入了解才发现,阅读量少的校长虽然摆放了很多书籍,但是根本没兴趣读书,用一位校长的话来说就是“一看到厚厚的书就烦,就头痛”。
一些校长认为,在学校里,具体事务有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作为一把手,校长只要协调好各种关系,读书也基本没什么用,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如忙其他的事情。在一所学校里,校长要做读书带头人,但是,如果一个校长不读书的话,整个学校不仅少了“活气”,更不要谈发展。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校长基本没兴趣读书,只是浏览一些报刊,读书对于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小学校长平常的读书情况,笔者在与一些校长和老师的深入接触中发现:一些校长平时根本不写文章,或者找老师来写。
当然,一些校长也有颇多苦衷,他们说要为学校盖房子,要抓教师人事和学生学籍,要完成上级和社会要求的升学任务,要抓后勤财物,要应付政府部门的各种检查……百事缠身,几乎无暇读书、写文章。而令教师们普遍反感的是:有些校长教育学素养不高,只懂分数排队,完成升学率任务;他们擅长人际关系,只对上级负责;一旦权力到手,多数人类似承包,搞校长专制,无心改善教师的生存和学习工作状态;一些学校校长办公室富丽堂皇,有的校长开始攀比屁股下面的车子、衣领上面的牌子……即使条件较好的地方,也缺乏促成校长读书的风气,更不要说创新管理。没有读书的校长,就没有读书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师学生共同形成的书香校园,这正是我们看到的现象。
不买书,贵
众所周知,管理学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集师生发展的支持者、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德育工作的建设者、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内外关系的协调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当好这些角色仅靠经验的积累和学校行政能力的历练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思想,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邃的办学睿智,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
那么,目前一些中学校长是否会通过自己花钱买书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呢?为此,记者调查了中小学校长用于购书费用所占收入比例。
从校长用于购书费用所占收入比例调查数据来看,在用于购书费用占收入比例中,大于5%的阅读量丰富的人最多,阅读量较多的次之,阅读量极少的人所占比例最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量较少或者极少的校长认为平时工作太忙,只要看看学校订购的报刊杂志就可以了,如果花费自己的钱去购书,觉得有些浪费甚至是“贵”,就连一些畅销杂志也不会去买。有的校长甚至觉得买书还不如请别人吃顿饭,还可以积累一些人脉关系。殊不知这顿饭的花费够自己买看几年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至理名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也就是说,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思想,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个别优秀人物甚至是教育家。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必须是读书人,在开展专业素养阅读和反思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这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就是通过校长阅读得来的。
时下的一些校长把“校长”当“官”做,或将“校长”视为进城的“跳板”,许多功夫用以构织个人关系网,读书自然就没有时间了,上网也是在玩,自然静不下心来。为什么社会上对一些校长评价不高,说一些校长市侩气、庸俗气、官气十足,但唯独没有大气、书生气,因而也缺乏亲和力,其缘皆在于平时不阅读。
从中小学校长阅读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量与校长的个人素养和治校思想成正比关系。阅读量丰富的校长其个人文学素养比阅读量低的校长高出很多,对工作的影响也很大。阅读量丰富的校长往往是一些治校有方的名校长,而阅读量低的校长往往在办学思想和理念上“默默无闻”,其个人魅力也低于阅读量丰富的校长。
中小学教育既是现实民生,也是未来民生,因而,一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家长,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与厚望;教育界也在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策。我们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而“好校长”首先是“好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应该从校长的阅读抓起。
(责任编校:白水)
延伸阅读
勿做不读书的校长
很多人认为,校长一定是个“读书人”,至少曾经是个“读书人”。但是,在全校师生眼里,刘校长却是个“大忙人”,整天不见人影。至于读书,用刘校长的话讲就是“校长身处杂务之中,难有静处,少有闲暇”。
说起读书的事情,在刘校长的记忆里还是自己当校长以前的事情了。十年前刚到学校时,刘校长怀着一腔热情一心投在教育之中,除了上课就是看书,还经常发表文章。自从主持学校工作后,整天忙碌,看书的事也就抛在了脑后。现在基本不看书,只是偶尔翻翻杂志和报纸。对于现在流行的博客、微博刘校长根本没有用过,甚至不知韩寒、郭敬明!而这些,在学生中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的。
刘校长认为,教育就是教学生读书,不用看那么多书,而且也没有时间去看,用自己以前的办学经验足够了,这种“以逸待劳”的管理方式自己也能把学校管理好。所以管理学校要看校长的经验,读书基本没什么作用,即便人闲下来,心却静不下来,没心思去阅读。
没时间看书与其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校长比任何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做了校长,丢掉书本,生活上“坐吃老本”、“才思渐枯”,少了发展性;工作中“思想陈旧”、“管理僵化”,失却指挥权;气质上“官气滋长”、“学养缺失”、“烟酒味浓”,丢掉书卷气。远离书本的结果,也就远离了校长最基本的角色要求。
校长少学习、寡读书,办学必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走弯路,摔跟头。校长的领导权威,不能仅靠职务的“行政赋予”,更要以自己的学识、才智赢得人心。在一个由“热心向学”、“潜心治教”的教师群体构成的团队之中,一个不爱读书的校长总是缺乏魅力的。在一个“四壁无闲”、“书香盈室”的校长室里,见到一个“嗜书如痴”、“博览精思”的校长,你能不肃然起敬吗?
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校长阅读对建设学习型学校,对自身专业成长、学校整体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校长首先就应该是书的崇拜者,是书迷,是“书呆子”,是师生读书的榜样。校长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建设书香校园,也是校长自身成长的需要。那么,目前中小学校长的阅读现状如何呢?为此,记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据记者对近百位校长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校长现在阅读量较少,小学校长比例达到65%,中学校长占60%,有些校长根本就不读书,仅仅有8%和5%的中小学校长会经常读书,阅读量丰富,并做读书笔记,阅读量较多的校长所占比例都还没有达到20%。不难看出,中小学校长的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已经在严重缺失。不少校长不读书,不知道教育名著,不做学问,终日周旋于行政事务上、上下级关系上,靠教育政策、文件指导教育,开展工作。他们被许多琐碎的事务消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根据调查,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校长读书现状,并解析其原因。
没时间,忙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多次说过:“一个爱好读书的校长,无论如何都会很有可能把学校办得有品位、上档次。”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自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
在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人们正奋力呼唤学者型的校长。因为作为校长,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终身好学的好习惯,孜孜不倦地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做教师教学、科研上的先行者,才能在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求突破,求发展。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对校长的种种要求在校长一片“忙”声中成了泡影。
从调查中发现,阅读量丰富的校长有80%的会安排特定的时间来读书,就算不特定安排时间,也会在空闲时间读书或者上网阅读;阅读量较多的校长主要是把阅读时间放在空闲时间上,仅仅有13%的校长会安排特定的时间来看书;阅读量极少的校长很少安排时间来读书,所占比例达73%。
据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很多校长认为没时间看书,即使想看,也被大小事情缠身无法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对于校长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很多校长在全校师生的眼里都是大忙人,大会小会不断,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不在学校。一些校长认为,作为校长,要愁“经费”、愁“生源”、愁“质量”,要忙“开会”,忙“接待”,忙“基建”……怎一个“忙”字了得,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校长的时间全部都用在处理学校的事情上了吗?其实也不然,对于一些校长来说,只是没有阅读的时间而已。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校长征订了很多杂志、报刊和书籍,但是都成了摆设。有些校长办公室里的报纸和书籍连包装都没有拆封,几个月的堆积在一起,可见校长忙碌的程度。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校长,自己首先要去读书,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以一个学者型校长的形象去影响、带动教师,书香校园就不只是在口头上。
没选择,乱
校长读书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校长自身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影响老师和学生。在建设书香校园时,校长决不仅仅是一个反应者,支持者,参与者,更应该是一个发动者。校长影响师生阅读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阅读,而且要读好书,读经典著作,记者采访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校长很少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或者一些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应该看些什么样的书,这种没有选择性的阅读使一些校长在阅读时胡乱看一通,拿起什么就读什么,没有把阅读和自身的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在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对于专业书籍,如教育和管理类书籍,阅读量丰富的校长所占比例达到70%,而阅读量极少的校长所占比例只有25%;对于文学类和国内外经典著作阅读,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校长们普遍认为此类书籍阅读起来有较大的兴趣;对于报纸期刊类阅读,阅读量大的校长会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有质量的来阅读,而阅读量较少的校长则是订阅了大量报纸期刊,尤其是报纸。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一些专业类书籍对于阅读量较少的校长们来讲,专门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一些理论类的书籍是很乏味的事情,只有一些感兴趣的书或者杂志才能拿来“翻一翻”,完全没有阅读计划或者有意向的阅读。
作为校长,要做校园读书的发动机,就要深刻体会读书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氛围,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或者大家都不爱书,对书无动于衷,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学校。”但是,一些校长对读书的意义理解不深或者根本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性的阅读,而能提起校长兴趣的往往是一些新闻和趣闻。
学校教师能不能形成好读书的良好风气,校长的示范行为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换言之,有好读书的校长,才有好读书的学校。校长好读书,必然激发教师的读书积极性,而教师的读书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中爱上读书,有这样的良性阅读秩序,整个学校的读书就必然蔚成风气。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厌学成风,原因在老师不读书,根子在校长不读书。一位教育学家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只要校长读书,一切就好办了”。
由此可见,校长读书何其重要,它不仅是涵养个人思想气质、品格秉性、职业操守的不竭源泉,而且更是营造严谨、进取、向上的校风、学风的基石。
没兴趣,烦
有些校长在管理上死板,不会创新管理模式,每年的管理方式基本一模一样。这些都是不读书所造成的,但是很多校长意识不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好校长的“好”从何而来?除了教育生活实践获得的“好”之外,读书是一条间接提升人格修养和管理智慧,让校长变得更“好”的途径。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阅读量丰富的校长读书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办公室藏书,比例达70%,而且经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阅读量较少的校长阅读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学校订购的报刊书籍,但是,这些校长却很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甚至不去图书馆。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一些校长的办公室里有很大的书架,而且摆满了书籍,但是这些校长的阅读量反而不大,甚至很低,书籍成了一些校长的“装饰品”和“炫耀品”。虽然这类校长的读书来源30%是办公室藏书,但是其读书质量令人怀疑。经过记者深入了解才发现,阅读量少的校长虽然摆放了很多书籍,但是根本没兴趣读书,用一位校长的话来说就是“一看到厚厚的书就烦,就头痛”。
一些校长认为,在学校里,具体事务有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作为一把手,校长只要协调好各种关系,读书也基本没什么用,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如忙其他的事情。在一所学校里,校长要做读书带头人,但是,如果一个校长不读书的话,整个学校不仅少了“活气”,更不要谈发展。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校长基本没兴趣读书,只是浏览一些报刊,读书对于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小学校长平常的读书情况,笔者在与一些校长和老师的深入接触中发现:一些校长平时根本不写文章,或者找老师来写。
当然,一些校长也有颇多苦衷,他们说要为学校盖房子,要抓教师人事和学生学籍,要完成上级和社会要求的升学任务,要抓后勤财物,要应付政府部门的各种检查……百事缠身,几乎无暇读书、写文章。而令教师们普遍反感的是:有些校长教育学素养不高,只懂分数排队,完成升学率任务;他们擅长人际关系,只对上级负责;一旦权力到手,多数人类似承包,搞校长专制,无心改善教师的生存和学习工作状态;一些学校校长办公室富丽堂皇,有的校长开始攀比屁股下面的车子、衣领上面的牌子……即使条件较好的地方,也缺乏促成校长读书的风气,更不要说创新管理。没有读书的校长,就没有读书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师学生共同形成的书香校园,这正是我们看到的现象。
不买书,贵
众所周知,管理学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集师生发展的支持者、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德育工作的建设者、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内外关系的协调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当好这些角色仅靠经验的积累和学校行政能力的历练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思想,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邃的办学睿智,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
那么,目前一些中学校长是否会通过自己花钱买书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呢?为此,记者调查了中小学校长用于购书费用所占收入比例。
从校长用于购书费用所占收入比例调查数据来看,在用于购书费用占收入比例中,大于5%的阅读量丰富的人最多,阅读量较多的次之,阅读量极少的人所占比例最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量较少或者极少的校长认为平时工作太忙,只要看看学校订购的报刊杂志就可以了,如果花费自己的钱去购书,觉得有些浪费甚至是“贵”,就连一些畅销杂志也不会去买。有的校长甚至觉得买书还不如请别人吃顿饭,还可以积累一些人脉关系。殊不知这顿饭的花费够自己买看几年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至理名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也就是说,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思想,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个别优秀人物甚至是教育家。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必须是读书人,在开展专业素养阅读和反思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这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就是通过校长阅读得来的。
时下的一些校长把“校长”当“官”做,或将“校长”视为进城的“跳板”,许多功夫用以构织个人关系网,读书自然就没有时间了,上网也是在玩,自然静不下心来。为什么社会上对一些校长评价不高,说一些校长市侩气、庸俗气、官气十足,但唯独没有大气、书生气,因而也缺乏亲和力,其缘皆在于平时不阅读。
从中小学校长阅读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量与校长的个人素养和治校思想成正比关系。阅读量丰富的校长其个人文学素养比阅读量低的校长高出很多,对工作的影响也很大。阅读量丰富的校长往往是一些治校有方的名校长,而阅读量低的校长往往在办学思想和理念上“默默无闻”,其个人魅力也低于阅读量丰富的校长。
中小学教育既是现实民生,也是未来民生,因而,一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家长,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与厚望;教育界也在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策。我们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而“好校长”首先是“好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应该从校长的阅读抓起。
(责任编校:白水)
延伸阅读
勿做不读书的校长
很多人认为,校长一定是个“读书人”,至少曾经是个“读书人”。但是,在全校师生眼里,刘校长却是个“大忙人”,整天不见人影。至于读书,用刘校长的话讲就是“校长身处杂务之中,难有静处,少有闲暇”。
说起读书的事情,在刘校长的记忆里还是自己当校长以前的事情了。十年前刚到学校时,刘校长怀着一腔热情一心投在教育之中,除了上课就是看书,还经常发表文章。自从主持学校工作后,整天忙碌,看书的事也就抛在了脑后。现在基本不看书,只是偶尔翻翻杂志和报纸。对于现在流行的博客、微博刘校长根本没有用过,甚至不知韩寒、郭敬明!而这些,在学生中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的。
刘校长认为,教育就是教学生读书,不用看那么多书,而且也没有时间去看,用自己以前的办学经验足够了,这种“以逸待劳”的管理方式自己也能把学校管理好。所以管理学校要看校长的经验,读书基本没什么作用,即便人闲下来,心却静不下来,没心思去阅读。
没时间看书与其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校长比任何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做了校长,丢掉书本,生活上“坐吃老本”、“才思渐枯”,少了发展性;工作中“思想陈旧”、“管理僵化”,失却指挥权;气质上“官气滋长”、“学养缺失”、“烟酒味浓”,丢掉书卷气。远离书本的结果,也就远离了校长最基本的角色要求。
校长少学习、寡读书,办学必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走弯路,摔跟头。校长的领导权威,不能仅靠职务的“行政赋予”,更要以自己的学识、才智赢得人心。在一个由“热心向学”、“潜心治教”的教师群体构成的团队之中,一个不爱读书的校长总是缺乏魅力的。在一个“四壁无闲”、“书香盈室”的校长室里,见到一个“嗜书如痴”、“博览精思”的校长,你能不肃然起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