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中美食文化的多元表达及意义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美食短视频;美食文化;多元表达;审美延伸;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57-04
  民以食为天,食物在与人类的长期互动中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意义,并不断发展为代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城市的独特美食文化。传统官方主导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影视化、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深刻阐释了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和文化共鳴。而新媒体时代传播话语权不断向下释放,重塑了地域美食文化的传播结构。移动端短视频为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参与大众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 1 ],并以易得性、低门槛、互动性的优势成为全民参与的热门传播渠道,广大普通用户以其为载体生产、传播的地域美食文化呈现出内容丰富化、市井化和短小精悍等新特征。
  用户生产的美食短视频主要分为制作美食和品尝美食两大类,其中品尝美食类又可细分为吃播和美食打卡两类,美食打卡包括两种:用户专程去探索和测评美食的探店打卡;游客依据自身体验评价当地美食、记录地域美食文化的旅游攻略。区别于传统美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结构和影视化艺术化表达方式、吃播和探店打卡类美食短视频内容的浅表性特征,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在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和符号表达上呈现出多元化、生活化特征,并围绕美食文化进行了城市性情解读,构建了美食文化景观和共同想象空间,推动了美食文化审美延伸,实现了美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受众对美食文化的向往。

1 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中美食文化的传播特征


  1.1 主体多元,全民参与
  新媒体时代传播话语权的全面下沉塑造了多元庞大的传播主体,同时,移动端短视频的易得性、易操作和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推动了全民参与生产和传播的潮流。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2]。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的美食凭借其天然的吸引力和易传播特性成为短视频用户青睐的生产和传播元素。普通用户、专业媒体团队利用短视频记录、点评旅途中的美食美景,将当地居民的饮食特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行了可视化生产,同时,优质的短视频内容还获得官方账号的转发再传播。
  1.2 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中国多样的地貌形态和气候孕育了丰富的食物原材料,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食物制作经验和先进的工艺技术,56个民族赋予了美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传播话语权的广泛释放使得这些丰富的美食文化资源被广大的普通用户发掘、呈现和传播。普通用户取材于餐桌和街头的美食短视频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更加市井化、生活化和人情化[ 3 ],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熟易懂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受众,经过社交性的转发产生裂变传播,共同扩大了诸如重庆的火锅文化、成都的小吃文化、南京的鸭文化、青岛的扎啤文化等地域美食文化的传播范围。
  1.3 短小精悍,直击主题
  美食文化可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而食材原料的挑选原则、制作工艺的精确流程、生活哲学的透析解读等都需要时长支撑,但短视频的容量非常小,美食短视频便自然地形成了单刀直入、聚焦主题的叙事方式,专注于美食的味道、工艺、观赏价值或风俗文化也使得其内容精炼。此外,短视频的标题往往言简意赅,配合“本地人”“必吃”“最火”等关键词突出主题,并通过对比强烈的冷暖撞色将其置于视频封面的绝大部分,在视觉化浏览阅读的信息传播环境中率先吸引受众注意。

2 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中美食文化的多元表达


  2.1 聚焦市井食物,窥视城市性情
  《2020抖音国庆数据报告》显示,十一长假期间抖音上最热门的美食TOP5分别是月饼、奶茶、火锅、烧烤和大闸蟹。除去特殊节日美食月饼和季节代表性美食大闸蟹,短视频用户更喜欢生产传播的美食内容还是市井化、生活化的美食,这些日常美食分散在各个街头小巷,以其充满人情味的烟火气息折射出城市的千姿百态。
  同时,由于短视频时长限制和普通用户文化素养、可视化生产实践能力的局限[ 4 ],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内容聚焦于食物的口感,并通过食物折射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美食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城市性情。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对同一种食物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城市性情。
  以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呈现的面食文化为例,南京皮肚面汤底用大骨和老鸡煨制、南通曹公面用猪骨、鸡汤、虾皮熬制,可见江苏面食以高汤鲜美、口感丰腴为特点,折射出江苏人民清淡的饮食习惯,而重庆小面的特色是油辣子佐料,麻香而不辣喉,反映出重庆人民嗜麻辣的饮食喜好。B站博主“肉肉大搜索”在打卡重庆小面馆时,因为油辣子和豌豆肉沫分量多、老板免费加面条而不断赞扬老板大方耿直,还和当地人一样端着面碗蹲在路边吃小面,通过小面反映出重庆人民耿直、不拘小节的性情。
  2.2 视听符号塑造场景化美食文化景观
  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本质上是通过视听符号呈现美食文化景观,即美食文化的可视化生产,丰富的视听符号及其背后的精神意义传递了不同美食背后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哲学。
  首先,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弱化了文化的文字性解读,而是用镜头语言隐晦地呈现地域美食文化。例如,B站博主“小贝饿了”在打卡重庆市井烧烤时,将镜头指向城市夜生活中边缘而碎片化的“摊位空间”[5],向受众展现了食客在坝坝夜市中排着长队的场景,并解释道“这些排队的都是重庆本地人,好多外地的游客看见队排这么长就走了”,场景化的视觉符号不仅充满了人文色彩和真实感,而且展现了重庆人民“无夜宵,不生活”的饮食理念。许多旅游攻略类短视频都记录了重庆人民从早餐到夜宵都是小面、火锅、江湖菜等重口味食物,暗含了重庆人民在与“雾都山城”的长期交融中形成的“嗜辣以排湿气”的生活智慧。
  其次,相比美食纪录片中大量的旁白,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更重视背景音乐和同期声。通过排队时人群中焦急又充满期待的交谈声、品尝时惊声连连的赞扬声体现人与食物的互动,塑造了更加立体并充满人文气息的美食景观。   此外,地方音乐也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许多记录成都建设路、玉林路等街头美食的短视频都选用了《成都》作为背景音乐,歌词“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十分应景,与成都“休闲之都”的文化风格相应。
  2.3 直白叙事构建共同的美食文化想象空间
  美食短视频构建不同地区受众之间的文化想象空间的关键是基于共同的食物文化符号突出文化的异质性。官方美食纪录片叙事结构宏大而立足点小,常常透过小家庭的生活状态传递当地饮食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呈现美食进化的历史以及人类探索美食文化的精神[6],通过旁白解读的方式试图引起受众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是专注于探索人与食物之间的深深牵连[7],例如陈晓卿团队的文案“这种性情暴烈的食材,表面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以实在的宽厚和包容,成为世界性的基础调味品之一”,充满儒释道文化特色,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不利于构建共同的文化想象空间,加大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8]。
  区别于美食纪录片这种以小见大、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通过直白的叙事方式为受众提供共同的想象空间基础。
  首先,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取材于旅途中特色但日常的食物,受众基于食物的熟悉感容易产生味觉联想。
  其次,人的感官相连互通,对一种感官的刺激将形成联动效应[9]。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生产者用特写镜头聚焦食物的色泽和纹理、品味食物的嘴部画面和丰富的表情动作,突出咀嚼声刺激受众的味觉体验。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促使了感官间的迁徙和共鸣,即对地域美食产生味觉联想和文化向往。
  最后,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以视听符号构建美食文化想象空间的场景基础。拉斯韦尔主张符号具有激发人脑联想的功能,为了更直观的呈现出地域或城市特点,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往往会先用全景镜头为受众展现美食街或美食店周围环境,以建筑、服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符号和以方言为代表的语言符号共同激发了受众对符号背后的文化和意义想象。例如,B站博主“JYS是蚌壳精”在记录“重庆美食之旅”时围绕特色建筑空间——洪崖洞吊脚楼群挖掘美食,呈现了重庆独有的山城文化。

3 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的现实文化意义


  3.1 推动了美食文化的审美延伸
  后现代化社会中的剩余价值释放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也逐渐呈现出大众化、日常化的审美特征[10]。而基于后现代化社会语境下迅速成长的移动端美食短视频必然呈现出浅显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加上“攻略”自身的避雷特征以及实用属性,两者共同推动了美食文化的审美延伸。
  首先,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推动美食文化审美由艺术向生活延伸。美食纪录片多采用超显微镜头以深入食物内部的化学反应,简洁的画面体现着黄金比例构图,充满华丽辞藻的画外音深刻又客观地解读着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艺术气息贯穿始终。而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多采用手机或者普通相机镜头,真实的还原肉眼所见,镜头调度简单、构图随意,收录现实环境中的吆喝、交谈和嬉笑等声音,以口语白话对食物的色香味做出主观评价,整个视频充满市井气息和生活情调。
  其次,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推动美食文化审美由视听美向味觉美延伸。“一切有利于生命从而可以使人的官能获得快乐的对象都是美的”[ 1 1 ],关乎生存的美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首要契机,从味觉出发,人才注意到给人美味的对象——美食,而味觉快感又分为功利性的吃饱和形式上的吃好[12]。
  官方美食纪录片对艺术美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视听美感的追求,通过镜头语言的艺术化表达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而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打卡美食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味觉快感的追求。打卡美食的行为不为饱腹,而是在谋生活动之外味觉对美味的进一步追求,即“味觉的游戏活动”[ 1 3 ]:美食短视频生产者是因为食物美味而去品尝、记录;他们品尝美食后的惊叹赞扬和开心激动都说明了味觉快感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生理快乐和心理满足;“我好饱,但是我还想吃”“好辣但是好好吃”,这也是追求味觉愉快性的典型表现。
  3.2 实现了美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里,人们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相互平等的尽情玩耍,而新媒体视听平台孕育的深度互动机制——弹幕、转评赞,将网络狂欢推向又一个高潮。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中活跃的互动本质上是受众以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为契机的群体虚拟狂欢活动和美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首先,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为受众带来缺席式在场的虚拟陪伴。“给你们看看”“你们一定要吃这个”,美食博主这种交流式的介绍和互动方式为现实社交空间被挤压的受众带来虚拟陪伴,有利于推动受众网络社交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尽管这种陪伴是基于可视化通信技术形成的身体缺席式在场的精神陪伴。
  其次,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为受众带来美食文化虚拟的沉浸式体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挤压了受众的生活时间,而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的交流式介绍和观光式记录给受众带来一种身在其中的错觉,成为其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美食文化的新途径;弹幕也成为其尽情抒发“看起来好好吃”“看饿了”等情感的自由场域。同时,作为游客的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生产者和作为潜在游客的受众在身份上具有接近性,利于激发受众的带入式想象,并跟随着短视频生产者的美食文化体验轨迹构建着自己虚拟的视觉、味觉和文化体验。
  总之,旅游攻略类美食短视频的繁荣及其弹幕互动实质上是一种亚文化的觉醒,它促使美食文化的传播从视觉性观赏转向虚拟性的沉浸式体验,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要求人的社会性参与,正需要这种日常、持久的互动交流活动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薛静.自媒体时代下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网络文化传播:以微博博主李子柒为例[J].汉字文化,2020(19):65-6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4-18].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 P020210203334633480104.pdf.
  [3]芦鑫.新媒体视阈下短视频文化传播分析: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汉字文化,2019(18):28-29.
  [4]张祁.大众传播视域下抖音App走红原因的探析[J].东南传播,2019(3):24-26.
  [5]张纯纯.烟火与温度:浅谈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建构[J].艺术科技,2019,32(8):85-86.
  [6]陆文憬,罗奇莹.农林类美食节目的形态创新探析:以《食尚大转盘》为例[J].艺术评鉴,2019(18):168-170.
  [7]王敏.国家·历史·人文:解析《风味人间》的内蕴精神[J].艺术评鉴,2019(15):163-164.
  [8]司若,黄莺.美食纪录片中的多元表达和文化想象:以《风味人间2》为例[J].中国电视,2020(10):82-86.
  [9]王艳玲,刘可,陈雪颖.“吃播”的沉浸式體验:从群体孤独走向虚拟狂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8(3):167-172.
  [10]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78.
  [11]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张本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
  [12]祁志祥.论味觉美及其审美实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1):42-53,159.
  [13]汪济生.系统进化论美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6.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互动仪式,直播电商,社会临场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36-03  全景直播技术迭代增速,为用户搭建了虚拟性实时互动平台,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依托技术驱动均发生巨大变革,直播产业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直播电商是多元主体借助各类社交平台,以直播形式售卖产品,在时空脱域情境下与用户实现实时互动、情感交流的新型信息交互与营销模式。  
关键词 网易云音乐,情感营销,品牌情感,至爱品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32-04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已达6.35亿,占网民整体的70.3%,在线音乐App应用使用率达70.3%①,目前的在线音乐市场拥有较高的用户数量及需求,然而在线音乐客户端也层出不穷、竞争激烈,泛品牌化、功能同质化、
关键词 社交媒体;小众KOL;镜众传播;社会信息加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33-04 1 研究背景  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营销渠道。品牌方逐渐倾向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用户成为品牌的“口舌”,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效果。在网络经济的助推下,中国互联网上催生出了大量的网红,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小众KO
关键词 麦咭TV;创意传播;产业生态;品牌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61-03  近年来,伴随着汹涌澎湃的媒介浪潮,传统媒体经历了从“媒体间简单连接”到“网络深度嵌入的全方位融合”的媒介融合路径[ 1 ]。然而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生态、受众需求、文化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儿频道的进一步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从资源整合、形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北湖区融媒体,用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25-03  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互联网重新分配了话语表达的权力。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用户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把握并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重
关键词 自媒体植入式广告;创意模式;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27-03  自媒体植入式广告是自媒体广告的一种。不同于直接推销产品,植入式广告将产品融入自媒体的输出内容中,以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化解了受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纵观当前自媒体植入式广告,其创意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测评分享型、融合故事型、热点模仿型。 1 自媒体植
私域流量运营的核心是关系变现。粉丝经济作为“一条”进行私域流量运营的参照点,宏观上产生于其粉丝群体利用经济投入行为置换精神需求的过程中,并伴随KOL的审美规训和社群共识的凝聚,构成联结文化符号、关联产品、情绪资本的循环价值链。“一条”以出世的美学原则和入世的生存哲学为文化内核,并将其注入电商的产品中,完成粉丝购买决策的引导,最大限度实现流量私域化。在私域流量运营的过程中要注重粉丝经济价值链的整体性,避免粉丝关系的断裂引起的价值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