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ngjie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的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全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它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
   【关键词】学校环境教育功能作用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41-02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环境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它的好坏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学校教育纲要》中对教育环境的明确要求。所以说,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是学校不可回避的一项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及其对育人的作用
  教育环境,是指学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学校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舍建设、场馆设施、花草树木等各种有形的东西。学校精神环境主要是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校风校纪等。
  1、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才能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规划合理科学的校园环境,会充分发挥其怡情、励志的教育作用,让校园绿化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增加校园的绿化,还可以达到育人的双重目的,让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是风景,每一处风景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
  3、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校园环境就是一部教科书,时时都散发着育人的魅力,环境的的好坏,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在净化环境中育人,养成保护环境、注意卫生的好习惯,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群体意识。
  二、学校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原则
  任何一所學校的环境,都在无声地展示着他的魅力。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应该是多彩的、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然而,在有些学校在具体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比如: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缺乏教育意义;形式单一,华而不实,忽视孩子的参与性等问题还是存在的。所以,在打造和优化校园环境中,还需要注意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教育性原则: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其教育意义首当其冲,所以,校园环境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这种氛围所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会影响着所有人的思想,人格,态度。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地方,所以,学校环境的建构,要以服务师生为本,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并兼顾实效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和条件出发,充分体现校园的书卷学习气息和儒雅探究氛围。
  3.个性化原则:校园要体现独特的校园环境,在尊重个性前提下,彰显文化的空间设计,并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如何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作用
  1、丰富儿童视野,贴切儿童生活,让周围的环境变得生动,让孩子们的眼睛释放光彩,让心灵与大自然一起跳跃,根据孩子们的感情丰富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让孩子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另外在草坪、大树下立一些警示标语,如:"小草也要睡大觉,惊动小草可不好"等等,以养成孩子们关心、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另外,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玩具和孩子在生活中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将他们蕴含在活动区等环境中,以满足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环境动静交替,在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2、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硬件,这些硬件的构成一定要具有育人功效。要努力从外观上达到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校园环境。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的命名,校门、雕塑的设计与修建,学校校徽、校训、校歌的设计和确定,校园网络、橱窗、标语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购置等,都要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成员的观念和行为。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都是育人的载体,都具有育人的元素,使人时刻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美的激励,感受到厚重的文化积淀,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学校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软件,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环境,使学校的思想工作状况、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如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等。要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还面临许多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思考。
  1.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正朝着整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化,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追求高品位的设施建设,完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必要条件。但这往往与追求奢华忽视书卷气容易混为一谈。
  2.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校园环境建设往往受场地和资金的制约。环境建设要力图有所突破,赋予环境以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学校每一景观,每一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往往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
  总之,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学校,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一种经过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让他们的眼睛在经过纯美色彩的无数次浸染之后,变得懂美爱美起来,让他们的双手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变得灵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欣赏之后,变得纯净美好起来。我们应该合理组织各种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孩子生活的每一点一滴,充分发挥环境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孩子无限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王乾荣、刘彭、郑丽丽,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J].环境教育;2011.7
  [2]范圣楠,小学环境教育的探索实践[J].污染防治技术;2011.3
  [3]王洁,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铅基压电陶瓷如 PbZr1-xTixO3(PZT)、(1-x)Pb(Mg1/3Nb2/3)O3-xPbTiO3(PMN-PT)等由于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铅的毒性使其对环境势必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发环境友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合理安排、规范管理是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顶岗实习的内涵及现金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28-0
利用FTIR在线跟踪研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正丁醇的本体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和[NCO]/[OH]摩尔比对反应速率和IPDI中两个NCO基团反应选择性(S=ksec/Kprim)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PDI和正丁醇的表观反应遵守二级反应定律,IPDI中仲NCO基团比伯NCO基团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增大两个NCO基团的反应选择性;
【摘要】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各个院校仍处在探索阶段。文章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问题人手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34-03  
【摘要】阅读课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半时间,肩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艰巨任务。怎样扎扎实实地上好阅读课?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综合许多教师所做的一些探索,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认为,要保证阅读的质量,就必须牢牢抓住"读"这个根本,明确读的地位,讲究读的方法,把阅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阅读教材中内容的感知和理
【摘要】教师到临床实践是卫生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带动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把"双证"变为"双能"。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临床实践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33-02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
【摘要】课堂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教师需要提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善于启发学生,更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对本来就缺少语言听说交际环境的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演绎英语和谐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兴趣魅力英语教学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