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蝴蝶”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蝴蝶”是合成词,“蝴蝶”之“蝴”源于“胡”,表示“大”。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把“蝴蝶”列入单纯词,除了缺乏历史的观点这个原因外,还因为“胡”作为词,本义和引申义皆无“大”义,“大”是其语源义。
关键词:蝴蝶单纯词合成词语源义一、蝴蝶
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举例提到“蝴蝶”这个词,都把它列入单纯词,如邢公畹[1]的《现代汉语教程》及黄伯荣、廖序东[2]主编的《现代汉语》,时间较晚的如崔希亮[3]的《语言学概论》。但1999年至2002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几篇前后相继讨论“蝴蝶”命名理据的文章[4][5][6],推翻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蝴蝶”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合成词,“蝴”的本字为“胡”,“胡”是有实义的语素。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把“蝴蝶”视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的表现。沈怀兴[7]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人也应当有点历史观点,应当知点古。”沈怀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除了沈怀兴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将“蝴蝶”视为单纯词,还有另外的原因,“胡”的语义问题是关键所在。
刘萍认为“蝴蝶”之“蝴”本字是“胡”,义为“胡须”。沈怀兴也认为“蝴”的本字是“胡”,义为“胡须”,这种看法最早来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蝴蝶轻薄,夹翅而飞,枼枼然也,蝶美于须,……故又名‘胡蝶’,俗谓‘须’为‘胡’也。”严修鸿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蝴蝶”之“胡”义为“大”,并提出魏人张揖的《广雅释诂》中的“胡,大也”为证。此外,严文还从声训的角度,提出从“胡”得声的字多有“大”义,如“湖”和表示“大蒜”的“葫”,还有带“胡”语素的词语如“胡沙”“胡蜂”常称“大物”,以证“胡”确有“大”义。
梳理“胡”的词义发展脉络,并无“大”义。“胡”本指牛颈部的垂肉。《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胡,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作“胡须”讲的“胡(鬍)”来自动物的“颔垂”,也就是段注说的所谓“颐也”。杨树达说,今人谓须曰胡,亦以垂于颌下受名也。王力也说,“鬍”,鬍鬚。“鬍”是“胡”的区别字,以别于表“何”的“胡”。后相关引申指“胡须”,在古代还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大都长着大胡子、络腮胡子的缘故,再泛化为“外国人”,因为对异族缺乏了解,所以觉得怪异,于是又有了“任意乱来”义。“胡”的这些词义,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应当还是知道的。
“胡”表示“大”,在文献中的例证很少。《诗经·大雅·生民》有“胡臭”,清马瑞臣通释:“胡臭,谓芳臭之大。”《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逸周书·谥法》:“胡,大也。”《广雅·释诂一》:“胡,大也。”
其实“胡”的“大”义,并不是词义,而是语源义。这就是在文献中“胡”的“大”义只能找到几个随文释义的例证的原因。
“语源义”是殷寄明[8]在1998年《汉语语源义初探》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汉语语词的词汇意义通常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类型,语源义也应该是词义的基本类型之一。语源义是音义的直接结合体,文字只起记音作用,是一种隐性语义。如“甬”声承载有“中空、空”之义素,所以“通、捅、桶、筩(筒)、蛹”这组词都有“中空”义。这类现象,在汉语词汇学之尚无专门的名称,传统小学家常笼统地称之为“声中之义”,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的“某声多有某义”之类即此。
“胡”声除了有“大”义外,还有“圆”义。段玉裁说文注中:“胡与喉音转最近”。《目知录》卷32:“古人读喉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也。”
任继昉(2004)在探讨汉语语源学的时候,对清代程瑶田《果裸(蠃)转语记》“果裸”词族进行了研究。“果裸”词族包括圜全、曲屈、敷布周匝、旋转等词群。他认为“果裸”得名于原始人类对于果实之类圆形物体滚落时的声音“gulu”的模仿,“k-l-”就是“果裸”词族的语源。“在历经几万年的(口头)使用中,人们以事物之间相像的特征或标志为契机,进行联想、类比,由此及彼地将已有的语音形式套用到另一事物上,从而造出新词。”人们根据“k-l-”语音形式与圆形物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将语音形式“k-l-”——使用到有圆形特征的其他事物上:圆的瓜,就叫“葫芦”;圆的头骨,就叫“骷髅”;圆的眼珠,就叫“眗瞜”;圆的气管,就叫“喉咙”;后造出圆的锅,就叫“锅𨰠”;又造出圆的车轮,就叫“毂轮”。“此类肖形之音,但据形,而更不分辨其所属。《荀子》云:‘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蝴蝶”理据探讨的系列文章中,刘国潭、赖积船的[9]《“蝴蝶”新考》就把“蝴蝶”之“胡”解释为“圆”,与“蝴蝶腹部其形圆滚滚,且经常性地处于下垂状况”相合。只不过,“胡”的“圆”义并不适用于“胡蝶”,因为蝴蝶和蛾相比,腹部圆滚滚,且常处于下垂状况的是蛾,蝴蝶的腹部相对细长得多,且常常卷翘。
我们认为“胡蜂”之“胡”是“圆”的语源义的体现。“胡蜂”早期写作“壶蜂”,《楚辞》有“玄蜂若壶”。
总之,“胡”表示“大”是其语源义,即“声中之义”。“声中之义”也是义,所以,“胡”音义兼备,满足作为语素的条件,“蝴(胡)蝶”是合成词。
二、螃蟹、蚯蚓
现代汉语教材中把“螃蟹”跟“蝴蝶”一样也列为单纯词,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在早期文献中,“螃蟹”只作“蟹”“大蟹”。宋陆佃《埤雅·释鱼》:“(蟹)旁行,故今里语谓之旁蟹。”虽然人们对“蟹”的理据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因食用时人们需“拆解而食”,有人认为因其“以时退壳,以适应身体的生长”,但“旁”和“蟹”是两个语素是毫无疑问的。与“蝴蝶”之“蝴”是“胡”字添旁而成,由“蝶”类化的结果一样,“螃蟹”之“螃”也是“蟹”字类化的结果。所以“螃蟹”是合成词,而非单纯词。
蚯蚓,有很多别名,如“蛐蟮、地龙、朐肕”等。蚯蚓(螾),也作“丘蚓”,亦单称“蚓”。《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食黄泉。”汉赵岐注:“蚓,丘蚓之虫也。”“蚓”即“引”,体延长而行。引,《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汉毛亨传:“引,长也。”
“蚯蚓”之“蚯”与“蚓”同义,也有“长曲”义。“丘”与“右”音近义通,语源相同。右,《诗·秦风·蒹葭》:“道阻且右。”汉郑玄笺:“右者,言其迂回也。”《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塿如丘,故名蚯蚓。”此说不确。
参考文献:
[1]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社,199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0.
[3]崔希亮.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刘萍.“蝴蝶”考[J].中国语文,1999,(6).
[5]严修鸿.也谈“蝴蝶”的命名理据[J].中国语文,2002,(2).
[6]刘国潭,赖积船.“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7]沈怀兴.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历史观点——从“蝴蝶”“凤
凰”二词的结构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刘国潭,赖积船.的“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陈孝玲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530006)
关键词:蝴蝶单纯词合成词语源义一、蝴蝶
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举例提到“蝴蝶”这个词,都把它列入单纯词,如邢公畹[1]的《现代汉语教程》及黄伯荣、廖序东[2]主编的《现代汉语》,时间较晚的如崔希亮[3]的《语言学概论》。但1999年至2002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几篇前后相继讨论“蝴蝶”命名理据的文章[4][5][6],推翻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蝴蝶”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合成词,“蝴”的本字为“胡”,“胡”是有实义的语素。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把“蝴蝶”视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的表现。沈怀兴[7]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人也应当有点历史观点,应当知点古。”沈怀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除了沈怀兴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将“蝴蝶”视为单纯词,还有另外的原因,“胡”的语义问题是关键所在。
刘萍认为“蝴蝶”之“蝴”本字是“胡”,义为“胡须”。沈怀兴也认为“蝴”的本字是“胡”,义为“胡须”,这种看法最早来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蝴蝶轻薄,夹翅而飞,枼枼然也,蝶美于须,……故又名‘胡蝶’,俗谓‘须’为‘胡’也。”严修鸿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蝴蝶”之“胡”义为“大”,并提出魏人张揖的《广雅释诂》中的“胡,大也”为证。此外,严文还从声训的角度,提出从“胡”得声的字多有“大”义,如“湖”和表示“大蒜”的“葫”,还有带“胡”语素的词语如“胡沙”“胡蜂”常称“大物”,以证“胡”确有“大”义。
梳理“胡”的词义发展脉络,并无“大”义。“胡”本指牛颈部的垂肉。《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胡,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作“胡须”讲的“胡(鬍)”来自动物的“颔垂”,也就是段注说的所谓“颐也”。杨树达说,今人谓须曰胡,亦以垂于颌下受名也。王力也说,“鬍”,鬍鬚。“鬍”是“胡”的区别字,以别于表“何”的“胡”。后相关引申指“胡须”,在古代还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大都长着大胡子、络腮胡子的缘故,再泛化为“外国人”,因为对异族缺乏了解,所以觉得怪异,于是又有了“任意乱来”义。“胡”的这些词义,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应当还是知道的。
“胡”表示“大”,在文献中的例证很少。《诗经·大雅·生民》有“胡臭”,清马瑞臣通释:“胡臭,谓芳臭之大。”《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逸周书·谥法》:“胡,大也。”《广雅·释诂一》:“胡,大也。”
其实“胡”的“大”义,并不是词义,而是语源义。这就是在文献中“胡”的“大”义只能找到几个随文释义的例证的原因。
“语源义”是殷寄明[8]在1998年《汉语语源义初探》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汉语语词的词汇意义通常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类型,语源义也应该是词义的基本类型之一。语源义是音义的直接结合体,文字只起记音作用,是一种隐性语义。如“甬”声承载有“中空、空”之义素,所以“通、捅、桶、筩(筒)、蛹”这组词都有“中空”义。这类现象,在汉语词汇学之尚无专门的名称,传统小学家常笼统地称之为“声中之义”,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的“某声多有某义”之类即此。
“胡”声除了有“大”义外,还有“圆”义。段玉裁说文注中:“胡与喉音转最近”。《目知录》卷32:“古人读喉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也。”
任继昉(2004)在探讨汉语语源学的时候,对清代程瑶田《果裸(蠃)转语记》“果裸”词族进行了研究。“果裸”词族包括圜全、曲屈、敷布周匝、旋转等词群。他认为“果裸”得名于原始人类对于果实之类圆形物体滚落时的声音“gulu”的模仿,“k-l-”就是“果裸”词族的语源。“在历经几万年的(口头)使用中,人们以事物之间相像的特征或标志为契机,进行联想、类比,由此及彼地将已有的语音形式套用到另一事物上,从而造出新词。”人们根据“k-l-”语音形式与圆形物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将语音形式“k-l-”——使用到有圆形特征的其他事物上:圆的瓜,就叫“葫芦”;圆的头骨,就叫“骷髅”;圆的眼珠,就叫“眗瞜”;圆的气管,就叫“喉咙”;后造出圆的锅,就叫“锅𨰠”;又造出圆的车轮,就叫“毂轮”。“此类肖形之音,但据形,而更不分辨其所属。《荀子》云:‘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蝴蝶”理据探讨的系列文章中,刘国潭、赖积船的[9]《“蝴蝶”新考》就把“蝴蝶”之“胡”解释为“圆”,与“蝴蝶腹部其形圆滚滚,且经常性地处于下垂状况”相合。只不过,“胡”的“圆”义并不适用于“胡蝶”,因为蝴蝶和蛾相比,腹部圆滚滚,且常处于下垂状况的是蛾,蝴蝶的腹部相对细长得多,且常常卷翘。
我们认为“胡蜂”之“胡”是“圆”的语源义的体现。“胡蜂”早期写作“壶蜂”,《楚辞》有“玄蜂若壶”。
总之,“胡”表示“大”是其语源义,即“声中之义”。“声中之义”也是义,所以,“胡”音义兼备,满足作为语素的条件,“蝴(胡)蝶”是合成词。
二、螃蟹、蚯蚓
现代汉语教材中把“螃蟹”跟“蝴蝶”一样也列为单纯词,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在早期文献中,“螃蟹”只作“蟹”“大蟹”。宋陆佃《埤雅·释鱼》:“(蟹)旁行,故今里语谓之旁蟹。”虽然人们对“蟹”的理据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因食用时人们需“拆解而食”,有人认为因其“以时退壳,以适应身体的生长”,但“旁”和“蟹”是两个语素是毫无疑问的。与“蝴蝶”之“蝴”是“胡”字添旁而成,由“蝶”类化的结果一样,“螃蟹”之“螃”也是“蟹”字类化的结果。所以“螃蟹”是合成词,而非单纯词。
蚯蚓,有很多别名,如“蛐蟮、地龙、朐肕”等。蚯蚓(螾),也作“丘蚓”,亦单称“蚓”。《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食黄泉。”汉赵岐注:“蚓,丘蚓之虫也。”“蚓”即“引”,体延长而行。引,《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汉毛亨传:“引,长也。”
“蚯蚓”之“蚯”与“蚓”同义,也有“长曲”义。“丘”与“右”音近义通,语源相同。右,《诗·秦风·蒹葭》:“道阻且右。”汉郑玄笺:“右者,言其迂回也。”《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塿如丘,故名蚯蚓。”此说不确。
参考文献:
[1]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社,199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0.
[3]崔希亮.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刘萍.“蝴蝶”考[J].中国语文,1999,(6).
[5]严修鸿.也谈“蝴蝶”的命名理据[J].中国语文,2002,(2).
[6]刘国潭,赖积船.“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7]沈怀兴.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历史观点——从“蝴蝶”“凤
凰”二词的结构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刘国潭,赖积船.的“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陈孝玲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