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生态为主题的叙事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少年派与猛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在整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作家扬·马特尔始终牢牢把握了生态审美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生态审美的自然性,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和生态审美的交融性。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作家马特尔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张力。
关键词:自然性 整体性 交融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以下简称为《少年派》)是加拿大籍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冒险小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其销售量已经超出一千万册。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获得了被誉为“当代英文小说界最高奖项”的布克奖。随着李安执导的同名好莱坞影片在全球的热映,此小说也成为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小说,成为生态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陈静,2012)。
《少年派》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派·帕特尔与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共享生存空间,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哲学指导思想,还以生态审美作为美学指导思想。王诺(2008)提出了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美学原则,即生态审美的自然性、整体性和交融性。从审美目的来看,自然性原则是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因为生态审美的对象是自然,所以生态审美的过程不是审美者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抽象化并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是侧重生态审美对象,即自然。从审美视域来看,整体性是生态审美的第二个原则。生态审美并非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的审美对象,而是将审美对象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这一判断的标准在于,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就是符合生态审美标准的,就是美的,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的就是违背生态审美标准的,就是丑的。从审美方法来看,交融性原则是生态审美的第三个原则,即审美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甚至忘记自我,与审美对象合二为一。因此,本文拟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作者马特尔对生态审美三原则的把握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 生态自然之美
作者马特尔根据成年派的讲述对其少年时代成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在印度,派的父亲是一位私人动物园的创建人、拥有者、园长和53名员工的头,应该说这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动物园。根据派的讲述,“在动物园长大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里是人间天堂。”作者马特尔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绝非是为了小说主人公派的命运象征或故事情节起到烘托服务作用的,而是对派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写实和再现。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对自然审美对象的强调、对自然本身之美的突显。
(1) 自然之美呈现之一——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用“五颜六色”一词来形容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这里有粉红色鹳鸟、黑天鹅、银色钻石鸠、好望角彩椋、桃红色脸的情侣鹦鹉、橘黄色胸脯的长尾小鹦鹉。儿时的派曾花费“数不清的时间”,静静地观察“这些给我们行星增光的、别具一格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这一切是如此地鲜艳、响亮、神秘而又优美,让人丧失了所有的知觉”。从审美的角度看,各样的颜色出现在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当这些颜色出现在人或动物等有生命的躯体上,并作为健康的标志出现时,他们才呈现出审美的意味(盖格尔,1999)。一方面作者用文字带领读者与审美者一道共同走进自然、亲身体验并感悟自然之美;另一方面,马特尔对物种多样性的描写使整个自然变得生机盎然,也使人类在整个生物圈内因为“邻居”的陪伴而不再孤独。
(2) 自然之美呈现之二——大自然井然有序。自然物种的多样化并未使自然界混乱不堪,而是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得井然有序。把野生环境中分散在各处的动物集中在一起并非易事,动物园的规划者就必须考虑这些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生存的秩序和习惯。一座好的动物园势必需要设计合理,因为动物的地盘意识十分强烈。而动物划分自己地盘的方式却是用尿或其他分泌物。除此之外,饲养员还可以通过检查动物粪便来查找动物表现异常的原因。参照传统的审美标准,谈起粪便多半会让人们感到恶心作呕。但是作者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标准,按照生态美学的审美标准来肯定尿或其他分泌物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是保证动物间彼此保持距离、共同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生态美学的审美是审美者满怀敬畏之情对生态系统的秩序的欣赏。
(3) 生态审美之三——动物间的和平相处。在这座动物园里,曾经有一只年幼的雄性野生犀牛,当它初来乍到之时,正经受着孤独的折磨。于是,动物园主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让一群山羊来陪伴这头珍贵的野生动物。随着时间推移,犀牛与山羊相处融洽。当这只犀牛在泥潭旁洗澡时,山羊围成一圈站在旁边;当山羊进食时,犀牛像卫兵一样站在山羊的旁边。马特尔对这样一幕场景进行了温馨细致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反思人类的狭隘之心,以及如何为一己之私利而残害共同生活在生物圈内的“邻居们”。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尚未完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为长此以往下去,这势必会所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 生态整体的和谐之美
马特尔笔下的动物园的生态系统是和谐、稳定的。这种和谐、稳定体现了作者对生态审美的整体性把握。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整体性原则也是生态审美的原则,即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破坏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丑的。因此,对生态作品的审美评价既包含正面的、赞美的,也包含负面的、批评的。就生态批评的目的而言,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正发挥了生态美学的“否定性价值”的作用。作者马特尔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用笔勾勒了动物园里的生态之“丑”,从相反的侧面表达了作者的批判的审美意识。
为了让游客们意识到肆意妄为的举动给动物带来伤害,派的父亲在墙上写下鲜红色的文字“你们知道动物园里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吗?”问号的旁边则用一支箭头指向一块小小的帘子。其实帘子后面不过是一面镜子。作者用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动物园里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因为人类的过度掠夺使整个地球都成了人类的牺牲品。游客们给动物喂各种五金制品,其中包括像圆珠笔、回形针、安全别针这样的文具,还包括其他各类稀奇古怪的物品,例如橡皮筋、咖啡勺、马蹄铁、玻璃碎片等等。动物园的文献上也不乏动物惨遭各种折磨的记录:一只鲸头鹳在它的喙被铁锤砸烂后因休克而死亡;一头雄性麋鹿在一位残忍无知的游客的刀下失去了胡须和食指大小的一块肉;一只猴子伸手接游客递给的坚果而被弄断了胳膊。游客们忘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违背了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准则。人的生命价值是无法衡量的,然而任何其他物种的生命价值也是不可评估作价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伙伴一样,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如果生物圈被破坏,其他生物失去了栖息之地,那么人类面临的厄运也就为之不远了。 游客们的变态心理在对动物的戏谑中貌似得到了些许的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游客“占尽便宜”却一点儿也不吃亏的。一位女游客曾手里拿着包头的纱丽挑逗笼子里的狮子,结果她的纱丽被狮子一把抓住,她像一只玩具线轴一样原地打转。如果不是管理员及时解救,这位游客险些丧命。其实,虐待动物的游客们才是动物们的“克星”。在马特尔眼中,有些游客在动物园观赏过程中对待动物缺乏平等仁爱之心,缺少对待生命敬畏怜悯之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作为会思考、能说话的高级哺乳动物的悲哀。因为,人和自然的对立便是出自一种无知的傲慢。
三 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生态审美不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保持遥远的距离对其进行观望,而是审美者完全投入自然,甚至是失去自我存在的意识去感知自然,并与自然心神合一。因此,审美者只有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感受自然,才能感悟到自然的奇特之美。马特尔笔下的少年派与自然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有一次派出城去,在回来的路上,在一处地面很高、左边能看见大海的地方,沿着长长的下坡走着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是在天堂里了……树木注意到了道路,道路意识到了空气,空气留意着大海,大海与太阳分享一切。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周围的其他元素和谐共处,大家都是亲友。派作为一个未被文明异化的少年,尚未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尚未学会从人的工具化角度看待自然,所以他可以丝毫不受人类欲望和利益的干扰,真正融入自然,享受美妙的生态审美体验。
另外,《少年派》的故事主题所讲述的正是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的亲密关系。虽然派曾经想出六个方案杀死这只孟加拉虎,但最终没有将计划付诸实施。当他和理查德眼神对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带有敬畏的好奇”。在马特尔的笔下,派与这只孟加拉虎漂流过程中形成了朋友、兄弟的关系。这只猛虎的存在之于派的意义在于精神上的依靠和陪伴。与恐惧相比,猛虎反倒并不那么可怕,因为派需要为它提供的不过是每顿饱餐而已。派为老虎提供食品保障,老虎为派提供精神支持。由此可见,派与虎之间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能量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少年派与猛虎进行交互的审美体验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派的情感与思想协调统一。从小在动物园中长大的经历给他提供了直接感觉自然的机会。他偶然之中同时成为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徒,这为他具备一颗敬畏之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印度教徒,派认为“至尊人格梵天是在我们有限的感觉面前体现的梵天,是不仅通过神,而且通过人、动物、树木、一捧泥土表现出来的梵天,因为一切都有神的踪迹……心里有了印度教的观念,看见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此,马特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智慧的生态观念,即寻找人类与存在的关系的回响与共鸣(梅洛-庞蒂,2000)。因此,我们对生态的行为或采取的行动取决于我们之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观念。从而,人类若想全身心体验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梦想,首先必须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四 结语
马特尔的生态作品《少年派》牢牢把握住了生态审美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它们不是三次不同的审美过程,而是同一审美过程的三个方面。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生态的整体性原则,就不能找到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也就无法与自然主体进行交互式体验,更无法感知、体验、感悟自然之美。马特尔的这部生态文学作品激发了读者重新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这部作品也完成了生态思潮的主要使命,即重新审视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 Yann Martel,Life of Pi,Random House of Canada,2001.
[2] 扬·马特尔,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3]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鲁枢元:《自然与人文》,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 陈静:《走向更广大的读者——2012外国生态文学发展回顾》,《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2月8日。
(李一李,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
关键词:自然性 整体性 交融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以下简称为《少年派》)是加拿大籍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冒险小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其销售量已经超出一千万册。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获得了被誉为“当代英文小说界最高奖项”的布克奖。随着李安执导的同名好莱坞影片在全球的热映,此小说也成为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小说,成为生态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陈静,2012)。
《少年派》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派·帕特尔与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共享生存空间,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哲学指导思想,还以生态审美作为美学指导思想。王诺(2008)提出了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美学原则,即生态审美的自然性、整体性和交融性。从审美目的来看,自然性原则是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因为生态审美的对象是自然,所以生态审美的过程不是审美者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抽象化并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是侧重生态审美对象,即自然。从审美视域来看,整体性是生态审美的第二个原则。生态审美并非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的审美对象,而是将审美对象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这一判断的标准在于,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就是符合生态审美标准的,就是美的,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的就是违背生态审美标准的,就是丑的。从审美方法来看,交融性原则是生态审美的第三个原则,即审美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甚至忘记自我,与审美对象合二为一。因此,本文拟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作者马特尔对生态审美三原则的把握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 生态自然之美
作者马特尔根据成年派的讲述对其少年时代成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在印度,派的父亲是一位私人动物园的创建人、拥有者、园长和53名员工的头,应该说这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动物园。根据派的讲述,“在动物园长大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里是人间天堂。”作者马特尔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绝非是为了小说主人公派的命运象征或故事情节起到烘托服务作用的,而是对派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写实和再现。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对自然审美对象的强调、对自然本身之美的突显。
(1) 自然之美呈现之一——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用“五颜六色”一词来形容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这里有粉红色鹳鸟、黑天鹅、银色钻石鸠、好望角彩椋、桃红色脸的情侣鹦鹉、橘黄色胸脯的长尾小鹦鹉。儿时的派曾花费“数不清的时间”,静静地观察“这些给我们行星增光的、别具一格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这一切是如此地鲜艳、响亮、神秘而又优美,让人丧失了所有的知觉”。从审美的角度看,各样的颜色出现在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当这些颜色出现在人或动物等有生命的躯体上,并作为健康的标志出现时,他们才呈现出审美的意味(盖格尔,1999)。一方面作者用文字带领读者与审美者一道共同走进自然、亲身体验并感悟自然之美;另一方面,马特尔对物种多样性的描写使整个自然变得生机盎然,也使人类在整个生物圈内因为“邻居”的陪伴而不再孤独。
(2) 自然之美呈现之二——大自然井然有序。自然物种的多样化并未使自然界混乱不堪,而是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得井然有序。把野生环境中分散在各处的动物集中在一起并非易事,动物园的规划者就必须考虑这些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生存的秩序和习惯。一座好的动物园势必需要设计合理,因为动物的地盘意识十分强烈。而动物划分自己地盘的方式却是用尿或其他分泌物。除此之外,饲养员还可以通过检查动物粪便来查找动物表现异常的原因。参照传统的审美标准,谈起粪便多半会让人们感到恶心作呕。但是作者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标准,按照生态美学的审美标准来肯定尿或其他分泌物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是保证动物间彼此保持距离、共同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生态美学的审美是审美者满怀敬畏之情对生态系统的秩序的欣赏。
(3) 生态审美之三——动物间的和平相处。在这座动物园里,曾经有一只年幼的雄性野生犀牛,当它初来乍到之时,正经受着孤独的折磨。于是,动物园主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让一群山羊来陪伴这头珍贵的野生动物。随着时间推移,犀牛与山羊相处融洽。当这只犀牛在泥潭旁洗澡时,山羊围成一圈站在旁边;当山羊进食时,犀牛像卫兵一样站在山羊的旁边。马特尔对这样一幕场景进行了温馨细致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反思人类的狭隘之心,以及如何为一己之私利而残害共同生活在生物圈内的“邻居们”。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尚未完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为长此以往下去,这势必会所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 生态整体的和谐之美
马特尔笔下的动物园的生态系统是和谐、稳定的。这种和谐、稳定体现了作者对生态审美的整体性把握。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整体性原则也是生态审美的原则,即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破坏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丑的。因此,对生态作品的审美评价既包含正面的、赞美的,也包含负面的、批评的。就生态批评的目的而言,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正发挥了生态美学的“否定性价值”的作用。作者马特尔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用笔勾勒了动物园里的生态之“丑”,从相反的侧面表达了作者的批判的审美意识。
为了让游客们意识到肆意妄为的举动给动物带来伤害,派的父亲在墙上写下鲜红色的文字“你们知道动物园里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吗?”问号的旁边则用一支箭头指向一块小小的帘子。其实帘子后面不过是一面镜子。作者用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动物园里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因为人类的过度掠夺使整个地球都成了人类的牺牲品。游客们给动物喂各种五金制品,其中包括像圆珠笔、回形针、安全别针这样的文具,还包括其他各类稀奇古怪的物品,例如橡皮筋、咖啡勺、马蹄铁、玻璃碎片等等。动物园的文献上也不乏动物惨遭各种折磨的记录:一只鲸头鹳在它的喙被铁锤砸烂后因休克而死亡;一头雄性麋鹿在一位残忍无知的游客的刀下失去了胡须和食指大小的一块肉;一只猴子伸手接游客递给的坚果而被弄断了胳膊。游客们忘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违背了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准则。人的生命价值是无法衡量的,然而任何其他物种的生命价值也是不可评估作价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伙伴一样,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如果生物圈被破坏,其他生物失去了栖息之地,那么人类面临的厄运也就为之不远了。 游客们的变态心理在对动物的戏谑中貌似得到了些许的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游客“占尽便宜”却一点儿也不吃亏的。一位女游客曾手里拿着包头的纱丽挑逗笼子里的狮子,结果她的纱丽被狮子一把抓住,她像一只玩具线轴一样原地打转。如果不是管理员及时解救,这位游客险些丧命。其实,虐待动物的游客们才是动物们的“克星”。在马特尔眼中,有些游客在动物园观赏过程中对待动物缺乏平等仁爱之心,缺少对待生命敬畏怜悯之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作为会思考、能说话的高级哺乳动物的悲哀。因为,人和自然的对立便是出自一种无知的傲慢。
三 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生态审美不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保持遥远的距离对其进行观望,而是审美者完全投入自然,甚至是失去自我存在的意识去感知自然,并与自然心神合一。因此,审美者只有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感受自然,才能感悟到自然的奇特之美。马特尔笔下的少年派与自然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有一次派出城去,在回来的路上,在一处地面很高、左边能看见大海的地方,沿着长长的下坡走着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是在天堂里了……树木注意到了道路,道路意识到了空气,空气留意着大海,大海与太阳分享一切。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周围的其他元素和谐共处,大家都是亲友。派作为一个未被文明异化的少年,尚未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尚未学会从人的工具化角度看待自然,所以他可以丝毫不受人类欲望和利益的干扰,真正融入自然,享受美妙的生态审美体验。
另外,《少年派》的故事主题所讲述的正是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的亲密关系。虽然派曾经想出六个方案杀死这只孟加拉虎,但最终没有将计划付诸实施。当他和理查德眼神对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带有敬畏的好奇”。在马特尔的笔下,派与这只孟加拉虎漂流过程中形成了朋友、兄弟的关系。这只猛虎的存在之于派的意义在于精神上的依靠和陪伴。与恐惧相比,猛虎反倒并不那么可怕,因为派需要为它提供的不过是每顿饱餐而已。派为老虎提供食品保障,老虎为派提供精神支持。由此可见,派与虎之间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能量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少年派与猛虎进行交互的审美体验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派的情感与思想协调统一。从小在动物园中长大的经历给他提供了直接感觉自然的机会。他偶然之中同时成为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徒,这为他具备一颗敬畏之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印度教徒,派认为“至尊人格梵天是在我们有限的感觉面前体现的梵天,是不仅通过神,而且通过人、动物、树木、一捧泥土表现出来的梵天,因为一切都有神的踪迹……心里有了印度教的观念,看见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此,马特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智慧的生态观念,即寻找人类与存在的关系的回响与共鸣(梅洛-庞蒂,2000)。因此,我们对生态的行为或采取的行动取决于我们之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观念。从而,人类若想全身心体验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梦想,首先必须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四 结语
马特尔的生态作品《少年派》牢牢把握住了生态审美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它们不是三次不同的审美过程,而是同一审美过程的三个方面。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生态的整体性原则,就不能找到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也就无法与自然主体进行交互式体验,更无法感知、体验、感悟自然之美。马特尔的这部生态文学作品激发了读者重新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这部作品也完成了生态思潮的主要使命,即重新审视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 Yann Martel,Life of Pi,Random House of Canada,2001.
[2] 扬·马特尔,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3]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鲁枢元:《自然与人文》,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 陈静:《走向更广大的读者——2012外国生态文学发展回顾》,《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2月8日。
(李一李,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