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菜单位面积产糖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块根重量和含糖率3个要素构成。每亩地甜菜种多少株最合适,这要根据甜菜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及耕作栽培制度等因素来确定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株距和行距的适宜配置方式,使每株甜菜均能充分利用空间,甜菜叶丛和块根均衡协调地生长,蔗糖在块根内的迅速积累,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力。如种的太稀,虽然单株营养面积大,但单位面积株数少,不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不仅产量低,浪费耕地。而且,由于甜菜个体肥大,根头发达,空心率高,根肉比重小,块根的含糖量及品质也会下降;相反,种得过密,田间过于郁蔽,植株间通风透光不好,造成茎叶徒长,叶柄细长,叶面积小,块根增长缓慢,而且容易感病,块根产量和含糖量也不会高。合理的种植密度,叶部发育良好,叶寿命长,净光合生产率高,有利于块根增长和糖分积累,成熟时块根大小适度,根头小,空心率低,块根含糖率高。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使个体充分生长,又能发挥群体增产潜力,从而获得高产。经试验和实际生产经验证实,每株甜菜适宜的营养面积是0.09~0.11平方米,每亩甜菜的适宜种植株数应是6000~7000株。具体的种植密度是由行距和株距两个因素决定的。据试验表明。根据全国各甜菜产区目前的栽培水平,甜菜的株距不能小于20厘米。行距不能小于30厘米,也就是说,每亩株数不能大于11000株。密度过大,不仅不利于中耕管理,而且也限制了单株的生长,影响群体的增产潜力的发挥。各地的耕作方式及栽培水平不同,行距不尽相同。采用垄作或机械化作业的行距可宽些,以50~60厘米为宜;平作或畦作的可窄些,以40~50厘米为宜。行距确定后,根据适宜的密度可以算出具体地块的适宜株距。在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时,也应考虑土壤肥力及施肥量,水分供应状况等因素。因为,甜菜的种植密度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生长期长短,积温大小,雨水多少,肥力水平高低。耕作栽培方式以及病虫害等,对甜菜密度影响很大。当地无霜期长。甜菜生长期较长,雨水较多,积温较高时,甜菜种植密度要稀些,因为甜菜在较大的营养面积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当地生长期、雨水、积温等有利因素,提高产量;反之,在生长期较短,雨水较少,积温较低的地区虽然营养面积扩大,因缺乏上述有利因素的配合,甜菜也不能充分生长利用,因此种植密度应大些。在土壤肥力高,施肥多,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由于肥水充足,植株生长繁茂,需占据较大的生活空间,所以种植密度应稀些;相反土壤贫瘠,施肥少,或较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块,甜菜植株生长受限制,植株生长瘦小,个体占据空间小,所以种植密度应密些。在土壤肥力高,肥水充足的丰产田,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反而会造成产量和含糖均下降。原因是密度过大,单株接受光照不充足;而肥水充足,茎叶徒长,行间通风不畅。底叶不见光会早衰,同时新叶不断增长,又消耗大量营养,使光合产物不能更多地输送给根部,造成产量不高。黑龙江省等采取垄作的地区,由于行距较大,每亩密度以4000~5000株为宜;采取平作或畦作的地区,因行距小,密度可增至6000~7000株,具体地块的种植密度,应根据该地块的肥力,施肥水平及栽培条件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上下适当浮动,浮动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000株。
合理的种植密度确定后,还应有合理的植株配置方式,即确定合理的株行距。确定的原则是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既可保证甜菜每个单株发育良好,确保目标产量,同时也便于田间耕作管理。在黑龙江省目前的栽培条件下,应采用等行距配置方式,行间距相等,行距大于株距,株距不应小于20厘米,土壤肥水充足,或采用丰产型多倍体品种的地块,株距也不宜超过25~27厘米。
(作者单位:161400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合理的种植密度确定后,还应有合理的植株配置方式,即确定合理的株行距。确定的原则是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既可保证甜菜每个单株发育良好,确保目标产量,同时也便于田间耕作管理。在黑龙江省目前的栽培条件下,应采用等行距配置方式,行间距相等,行距大于株距,株距不应小于20厘米,土壤肥水充足,或采用丰产型多倍体品种的地块,株距也不宜超过25~27厘米。
(作者单位:161400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