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初步研究

来源 :海洋水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5~6月,用紫外线照射法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结合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2极体释放,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中心波长25413nm、光照强度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栉孔扇贝精子50s,然后立即与正常卵子授精,在20℃水温下,受精后35~40min光镜下观察到20%~30%卵子排出第1极体时,分别以40、50、60、70、80mg/L的6-DMAP持续处理受精卵10、15、20min,染色体计数法
其他文献
12月底从海上网箱挑选14尾1.5龄以上,健康、外表无伤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移至陆地盖有顶棚的大水泥池进行强化培育.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养,结果显示,亲鱼在陆地强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
2005年5~9月份,分别对流入胶州湾的主要河流(大沽河、墨水河、桃源河、洪江河)入海口进行水样采集,以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了各个河流入海口处水体
在对1998-2005年胶州湾北部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水域挥发性酚含量的水平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调查站位挥发性酚平均含量有明显差异,其平均含量变
就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藻液及各组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敏感性时期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原肠期前的发育卵和初孵仔鱼对赤
2003年8~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PO4-P和TD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和
为摸清今后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动态,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1996~2003年广东省海洋捕捞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近5
福建省福宁湾潮间带滩涂表层粉砂质粘土海泥中含有丰富的颗粒有机碎屑和粉砂颗粒。有机碎屑颗粒大小悬殊,其长径5.3~95.0μm,平均46.08±27.52μm。粉砂颗粒粒径4.0~37.0μm,平均17.1
采用鱿鱼、头足类及其加工下脚料等高含镉原料配制饲料喂养大菱鲆亲鱼,发现诱食效果较好、鱼体增重较快,但一年后出现死亡率增高的现象.经解剖观察,死鱼的肝、肾、胰腺、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