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53年维族老人终见汉族姐姐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央视《等着我》节目现场,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紧紧相拥,老泪纵横。其中一位来自新疆的艾外都·阿不都老人,用带有浓重新疆口音的普通话,奋力说道:“姐姐,我想你了,我找你了,找了你53年……”被艾外都称为姐姐的老人名叫王香莲,她说:“当年我仅做了一件小事,你却惦记了半个多世纪。”在两位老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绝处逢生求医无果遇“药神”
  1964年,对于新疆小伙子艾外都·阿不都来说,是极为苦难的一年。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阿不都·卡斯木病倒了,年方20岁的艾外都为了照顾爸爸,干脆辞掉了他在家乡新疆哈密柳树泉农场的工作。一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说起父亲的病,艾外都伤透了脑筋。几年前,父亲先是小腿和脚开始肿,后来胳膊肘也肿了起来,并伴有红色斑点。因当时未影响到劳动和生活,所以他们没有太在意。谁知到1964年,父亲的病情加重,肿大的部位长出一个个肉瘤,疼痛难忍。生产队和营地的医生看了都摇头,表示没见过这样的病例。见父亲被病痛折磨,艾外都很心疼,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带父亲到哈密的大医院去看看。
  哈密市离艾外都的家70公里,需要乘坐一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家里早已没了积蓄,他急得团团转,直到年底,在邻居的指点下他才厚着脸皮向生产队请求支援。1965年1月,艾外都怀揣着申请来的30元医疗费,带父亲来到哈密。
  哈密的医生检查后,说治不了这种病,让艾外都带父亲去乌鲁木齐。可是乌鲁木齐距哈密700多公里,艾外都有生以来都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再说,家里没钱,就连路费都凑不够。
  从诊室出来,艾外都攙扶父亲斜躺在长椅上,心里很不是滋味。父亲才55岁,为了他们兄弟姐妹吃过不少苦,如今眼看孩子们长大成人了,过几年就该享清福了,却生了这种要命的怪病。不行,一定要救父亲,哪怕卖血也得救。父亲看出了艾外都的心思,大声说:“我宁可死,也不会让你做出伤害自己的事。”艾外都伏在父亲身旁,流下了无助的泪水。
  随后,艾外都背着父亲登上了回家的火车。父子俩心里都明白,上乌鲁木齐看病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回家无疑是等死。由于没法坐,列车员将艾外都的父亲安排在两节火车的连接处躺下,艾外都则蹲在一旁照顾着。
  车厢里来来往往的乘客,不时往阿不都老人身上那夺人眼球的肉疙瘩看,仿佛参观一个怪物。艾外都两眼呆望着窗外,心里满是孤独与绝望。
  这时,有位身穿军大衣,头戴军帽的姑娘走过来,皱着眉头看了看躺在过道的病人,随后蹲下身来,像医生一样仔细摸了摸肉瘤,又若有所思地检查了一阵子。艾外都十分惊讶,父亲的样子挺吓人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姑娘竟然敢如此靠近。
  几分钟后,艾外都就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原来,姑娘名叫王香莲,是西安一所医学院的学生,这次放寒假到乌鲁木齐探亲。王香莲对艾外都的父亲说:“老人家别担心,您这病,能治!”那神情充满自信。随后,王香莲告诉艾外都:“可别再拖了,赶紧到医学院(今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来,我在那里等你们。”说完,她从包里摸出纸笔,记下了艾外都的通信地址,又撕下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地址递给艾外都。
  有了热心姑娘的陪伴,艾外都不再孤单,一个小时的旅程似乎转瞬即逝。他们到站了,王香莲帮他把父亲抬下了火车。车门关闭,火车缓缓启动,艾外都手里紧紧握着王香莲留下的地址,激动得向窗口使劲挥手。王香莲把手卷成喇叭状,高声喊道:“乌鲁木齐见!”军帽下面那张红扑扑的脸蛋,宛若天使般纯洁美丽。
  可艾外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别就是整整53年。
  萍水相逢军医“姐姐”施大爱
  回到家中不久,艾外都收到一封来自乌鲁木齐的信。信中写道:我已经去乌鲁木齐医学院看了,没见到你们。怎么没来,还没有准备好吗?老人家的病可不能拖。
  显然,这是王香莲的来信。艾外都既激动,又惶恐。家里根本没钱,可他不好意思道出实情,只是托人回信,说还在准备中,很快就来。
  一个月后,王香莲再次来信,告诉艾外都寒假结束了,她现在要回西安上学。如果老人家到了乌鲁木齐的医院,要立即写信告诉她新地址,她会跟艾外都联系。最后依然强调,不要耽误病情,尽快治疗。
  这封信让艾外都坐不住了,仅有一面之缘的人都如此关心父亲的病情,自己却在家里无所适从,父亲辛苦养大的亲生儿子,还不及一个萍水相逢的人?他再次鼓起勇气,给哈密政府写了封求助信,详细说明了家里的情况和所面临的困难。
  很快,各级政府补助了艾外都家350元,并承诺在乌鲁木齐的治疗费全额报销。那天春光明媚,艾外都从政府领回这笔救命钱时,感动得不知所措,仿佛后背无端生出了一双翅膀,几乎飞回了家。他扑在父亲身边说:“爸爸,儿子这次带您到大医院治病,一定能治好。”
  1965年3月15日中午,艾外都同母亲一道,陪同父亲登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火车站隔壁就是邮局,似乎心有感应,艾外都在开车前到邮局逛了一圈,竟意外收到王香莲写来的第三封信。信里依旧念念不忘老人家的病情,询问治疗进度,寄托了她在千里之外的牵挂,并在信里夹了10块钱。艾外都颤抖着双手把信和钱捧到老父亲跟前,一家人在火车上哭成了泪人。在一毛钱能买两个鸡蛋的1965年,这10元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在车上,父亲对母亲说:“香莲真是个好姑娘,就像咱们的亲闺女一样。”
  在医院住下后,艾外都写信到西安,告诉王香莲住院地址。很快,西安回信过来,每一次都嘱咐艾外都如何照顾父亲,并让他回信告诉她治疗进度、恢复情况、用药情况等等。
  在两个半月的治疗期,艾外都陆续收到王香莲好几封信,每封信里都夹有钱,艾外都全记在日记本里。他计算过,王香莲前后寄了140元钱。父亲阿不都·卡斯木总是感慨,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有这样一位好姑娘关心和帮助他。艾外都在信里转达了父亲的意思,希望认王香莲为干女儿。王香莲爽快答应,说很开心多了一双父母和一个弟弟。两人从此以姐弟相称。   1965年6月初,阿不都老人康复出院。艾外都托朋友在乌鲁木齐的广播电台发了一篇稿子,写下了王姐姐帮助父亲的故事。他希望通过电波,把王姐姐的大爱播撒到四面八方。那时,全国掀起了学雷锋高潮,王姐姐就是身边的活雷锋。一时间,各地媒体相继转播了王香莲的故事。艾外都买来报纸,小心剪下关于王姐姐的通讯报道,连同父亲康复后的照片,还有全家人心中浓浓的谢意,一起寄给了王香莲。
  跨越半个世纪一家三代寻恩人
  1969年,阿不都·卡斯木老人肉瘤復发,王香莲建议他到西安看病。听说要去西安,艾外都格外高兴,因为西安有他亲爱的王姐姐。相互通信几年,远远无法化解他对姐姐的思念之情。父亲也莫名地兴奋,似乎到西安不为看病,而是为了探望分别多年的亲闺女。
  考虑路费太贵,这次艾外都独自带父亲来到西安,一下火车便直奔西安陆军医院——王香莲实习过的地方。
  进入诊室,医生护士见到艾外都的父亲都热情相迎,说:“瞧,咱们的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来啦!”好像大家是相识多年的老友。艾外都一时摸不着头脑,在千里之外的西安怎么会有熟人呢?过了许久,他才想起自己四年前曾给王姐姐寄过父亲的病历和照片,一定是王姐姐拿着资料找皮肤科的大夫看过,因此大家都记得。想到此,艾外都心底涌起阵阵暖流。
  等父亲进入治疗阶段,艾外都把父亲安顿好,再也等不及了,立即赶往医学院去找王香莲。整整四年,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和思念王姐姐,他要代亲人们向姐姐问好。
  可人生如戏,艾外都与王香莲好似电视剧情节安排的那样擦肩而过。校方告诉他,王香莲已经毕业去了东北一家医院,没有人知道王香莲的通信地址。
  艾外都无助地蹲在地上号啕大哭,绝望地喊道:“姐姐你在哪儿啊?”
  与王香莲失去联系,成了艾外都一家人的一块心病,他们满心的感谢在体内汹涌澎湃,却无处宣泄。
  1981年,阿不都·卡斯木老人因心脏病离世。临终前,老人家颤巍巍地想要交代什么,但最终因体力不支未能说出话来。艾外都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说:“爸爸,儿子知道,儿子都懂。您是希望我找到姐姐。放心吧,我去找!”父亲点了点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
  20世纪80年代,艾外都已经成家,有了5个孩子,考虑到孩子年纪都小,艾外都打算等孩子们大一些再去寻找姐姐。2000年,正当艾外都筹划着寻找王香莲的事情时,妻子病倒了,他不得不全力照顾妻子。2012年,妻子过世,子女都已成年,艾外都心无挂碍地开始了寻找王香莲的行动。
  2018年3月,艾外都的小女儿海丽切木·艾外都与央视《等着我》栏目组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寻人。随后,经过全国网友的共同努力,艾外都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王香莲。而此时,他们都已是白发老人。相见的那一刻,他们紧紧相拥,泪流不止。王香莲患有脑动脉硬化症,口齿不清地向艾外都问好:“弟弟,你还好吗?”动人的场面让观众纷纷落泪。
  王香莲几度哽咽,说:“当年我仅仅做了一件小事,你却惦记了半个多世纪……我毕业那年,因随身的行李箱丢失,通讯地址簿也一起丢失了,因此跟你们失去了联系。”说着,她牵起老伴儿的手,告诉艾外都:“弟弟,你是俺俩的红娘啊!感谢你!”
  原来,当年艾外都请人写的广播稿,也被西安的电台转播了。学校连续一周播了王香莲的故事,一个小伙子深受感动,主动找到王香莲表达了心中的敬意。他,就是王香莲后来的爱人。也就是说,王香莲对艾外都父子的帮助,间接促成了她的美满姻缘。这,或许就是“但行善事,莫问前程,上天自有安排”的最好诠释吧!
其他文献
亲爱的老公∶  从2月4日出征到武汉至今已经整整30天了。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战疫中我很长时间没有和你及时联系,请原谅!并不是我不想你和小娇娇,而是工作太忙了,有些时候忙得连睡觉都要抓紧时间,想你的时间就更加弥足珍贵啦!对不起!让你担忧啦!  今天电话里得知你得了中耳炎,头痛了两天,我心中甚是担忧,有过飞回到你身边好好照顾你的念头,但是疫情不退,我不能退!在此我要请你原谅!请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期刊
一个同事准备申请出国留学,让我帮忙修改文书,跟我说:“大概看一下就好,反正也不一定能申请上。”问到他想去哪所学校时,他说,申请到哪里就去哪里。“既然已经准备了,还是全力以赴去申请自己想去的学校吧。”同事说,申请不到就算了,继续留下来工作,顺其自然。  学妹今年毕业找工作,请我帮忙看的简历还是跟三个月前的初稿一样。我对她说,找工作是需要准备的,了解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状态,简历要有针对性,面试更
期刊
员工迟到早退、拒绝调岗、被拘留等是否构成旷工  吴律师:  我是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门负责人。一段时间以来,公司陆续出现了员工迟到早退缺岗,因不服公司调岗而拒绝到岗,甚至由于业余时间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因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书被司法拘留,以至于未能上班,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现象。有人认为,对此类员工应按旷工论处,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各自互不相让。请问:就上述情况,究竟是否构成旷工?  读者:杨琳
期刊
将工作交由员工承包单位照样有义务支付工资  吴律师:  我们所在的公司从一年前起,便将我们所在的矿石加工车间承包给了车间主任邱某,工资也被要求由邱某按照我们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发放。由于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邱某亏损日益严重,乃至近四个月来一直没有向我们发放工资。而公司面对我们索要工资的请求,却一口拒绝,理由为尽管邱某个人没有相应的经营资质,但我们客观上只是为邱某工作,工资自然只能找邱某索要,公司没有义
期刊
当发现新购的汽车曾经被修理过、被销售过,甚至是被召回产品,一些人往往选择了忍气吞声或顺其自然,并不知道自己有权索要三倍赔偿。  隐瞒车辆被修理构成消费欺诈  【案例】2019年1月7日,当李女士为自己新购不到一周的爱车安装底盘护板时,被师傅告知一个令她十分愤怒的消息:该车曾经被修理过。面对李女士的质询,汽车销售公司不得不承认该车在运输途中遭受过交通事故的事实。当初之所以没有告诉李女士真相,是因为已
期刊
据报载,6月19日和20日,北京市东城区永外街道开展以“送政策、送技能,情满永外”为主题的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免费培训。这是街道为更好地落实国务院部署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对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行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工作举措。  为失业人员就业提供技能免费培训,这是就业援助好举措。失业人员有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但是有了一技之长在手,就有了再就业的资本和机会。失业人员免费学技能,这样的
期刊
下岗者再求职,面试时一定要注意沉住气,为再次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坚定信心。求职面试有八个关键:  1.初次見面要留好印象  你应该一开场就给用人单位以良好的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简明地陈述受过的教育、工作简历,并引申到你认为能够胜任的工作上去。例如,一个成功的应聘者说:“我也许没有显赫的学历,但请看我近几年所取得的成绩……”一番话把你有能力、有自信、刻苦工作的印象留给了用人单位。  2.回答诚实,敏捷果
期刊
她是主管助理,全部門谁的年终奖是多少,她都知道。她跟我说她心里特别不平衡,因为去年她的年终奖就是最少的,而去年年终奖最多的那个姑娘今年又是最多。在她眼里,那姑娘一无是处,每天上班就是刷淘宝,玩游戏,而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主管让干啥就干啥,还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要替主管背黑锅,但年终奖垫底。她问我要怎么让主管知道,这样对她是不公平的。  我说去年主管给你最少的时候,你问过没?她说没有。  为什么呢?因
期刊
林某于2017年4月7日入职广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络公司),岗位为人事行政专员,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17年4月7日至2020年4月6日,试用期满工资4000元/月。2017年6月14日,网络公司解除与林某的劳动关系,并向林某邮寄送达辞退通知书,辞退理由为:林某在应聘时提交的应聘信息登记表(A面)及新员工入职申请表中“婚姻状况”所填写的“未婚”与事实不符,严重违反相关法
期刊
最近有点无聊。很喜欢看地方台的法制频道,因为里面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案例。  那天的主人公是一个残暴的二缺青年,竟然用汽油把女朋友点了。这青年对自己的暴行还振振有词:“我太爱她了,不能让她离开我。我现在依然爱她,我原本只想毁了她的容然后就没有别的男人喜欢她,她就可以永远和我在一起了……”然后,他开始涕泗横流地倾诉这些年爱女友的不易,他什么都给了她,在外面辛苦打工赚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所有的钱都给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