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浅析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实现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
1、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及其由来
公益性服务,顾名思义即无偿服务,它与商业性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867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就在他撰写的《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为公共图书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公共图书馆是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这个定义,揭示了公共图书馆的公从性特征,即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从服务的特征。这个公从性特征,表明了公共图书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9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也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其后,该宣言在1972年和1994年两次修订,并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们的限制。”[1]公共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性服务,社会效益始终是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运作的首要准则。
由上可知,所谓图书馆的公益性,是指它所提供的知识产品或信息服务只能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就利益而言,此种利益具有公共性、社会性、整体性;利益主体是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人类,而决不是社会成员中的某一个体。换言之,这种公共利益是一种知识信息利益,即利益主体从图书馆实话教育职能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好处。[2]
2、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质
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质指的是在文教领域国家与人民、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历史条件而言,现代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形式,是图书馆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古代,对知识的拥有和使用是一种特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图书馆或藏书楼,只对国王或贵族阶层开放,只有特殊的人和阶层才能使用,不具有公益性。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普及民众教育成为一种趋向,于是逐渐建立和开放了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继承了这一特性,始终把自己与大众教育紧密相连,使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在继承了历史的基础上有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内容。
2.1公共图书馆事业由国家投资建设与发展
国家根据宪法关于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的规定,承担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对图书馆事业做各项投入,满足社会知识信息需求,社会公共对象作为受益主体,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而不必负担这项事业发展责任。
2.2公共图书馆事业不以营利形式运行
图书馆事业作为国家事业,贯彻国家精神,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对图书馆事业做各项投入,并非把它作为营利工具,因此不对这些投入做营利安排。
3、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
图书馆服务原则是指图书馆服务行为的依据标准或指导规律。它由公共图书馆性质决定,并服务于公共图书馆任务。图书馆服务原则也是图书馆服务的职业规范,反映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9年、1972年、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及的图书馆服务原则有人文原则、民主原则、开放原则、公益原则、无差别原则、充分原则、多样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3] 而以上原则未必专属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应具有概括性,并能反映出各原则间一定的逻辑关系,以人文原则、开放原则、公益性原则为核心,以其它服务原则为依托贯彻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全过程中去。
3.1人文服务原则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起源、发展、功能、性质以及内在要求和外部影响来看,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图书馆学的“人文理念”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9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会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中强调,“图书馆应尊重个人价值,图书馆就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图书馆的人文倾向在社会各领域是走在前面的。它一方面通过自己收藏的宣传人文思想的文献来倡导人文主义,一方面通过自身人文化的实践来推行人文主义理念。一个图书馆,以人文的视觉来关注人的需要,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具有人文关怀的使命与义务。而一个图书馆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服务、教育功能,就在于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4]
3.2开放服务原则
开放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所在。它体现于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民主、宽松、和谐,体现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升和与时俱进精神。开放服务充分显示人文关怀精神,在服务对象方面,以面向全社会所有人开放为宗旨;在服务形式方面,灵活多样,以读者的所需、所求为主导;在服务设施方面,以建筑、设备及其布局以读者优先,安全、便捷、没有障碍、隐患为基础;在服务管理方面,要以胡锦涛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的精神为服务理念。
3.3公益服务原则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其经费来源靠国家、地区行政机构税收(包括居民所得税)维持运行,实行公益服务原则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职责,也是实现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重中之重。
3.4公平服务原则
公平服务原则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公平体现在机会均等,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同样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干,平等参与竞争。其次,公平又表现在规则平等,每个人在社会竞争过程中遵循同样的标准、规则,人人平等。公共图书馆只有真正做到公平服务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原则,并体现公益服务的价值与意义。
3.5共享服务原则
各图书馆之间信息的采集和知识的加工、整理,从数量与质量上而言,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资源共享服务就是将个体图书馆服务的形式,整合形成图书馆整体合作、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只有资源的共享、公开、公平,才能把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无限扩大。自2006年9月全国兴起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就是对资源共享这一理念最好的体现与实现,但这项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以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相关人员的科研、教学为主体,在公共图书馆这个公益性服务职能体现最强的机构还没有得到普及或构建。
4、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意义
4.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图书馆担负着保存队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主要的社会职能。实现这些社会职能,依靠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变化,图书馆传统职能都将依然存在,其服务功能会更强大,人文色彩会更绚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要求,把读者能否得到更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具有浓厚人文传统的图书馆理应发挥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取得竞争的优势。总之,呼唤“人性的复归”是世界性的课题,而发挥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5]
4.2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即是人的自然需要,又是社会需要。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存在和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以其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延续性、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独特优势,历来被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倍受推崇。1949年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大学”这一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教育不单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事实证明,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6]
4.3是对青少年研究性学习教育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Bruner认为:“学校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求知的地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而培养青少年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自学的能力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正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建议,学生自己确实课题,对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加以总结说明。这个过程是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图书馆,而且图书馆是收集检索资源最快捷方面的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是广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7]
4.4是丰富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1世纪的中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老人是联系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纽带,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后代人的幸福操劳了一生,做出了贡献,理应受到全社会普遍的敬重和优待。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明确地将“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作为发展老年事业的一项批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是老年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喜欢去的公共场所之一,做好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工作即是对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
4.5是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
当今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文献占有量的不均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需要不煤气发生站地更新、补充知识。如果说要改变国家、地区经济能力非轻易之举,那么在有限的公共图书馆资源上就不应该再设置人为的门坎了。公共图书馆应该为经济尚不宽裕的读者群提供免费学习的场所,使他们不因经济拮据而失去求知的权利,这对促进全民族文化节素质的提高是极为有效和必须的。所以在很多国家,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慈善事业,而不是一种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救助方式,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5、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实现的途径及办法
5.1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重塑图书馆公益形象
图书馆的需求和政府的支持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图书馆要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的工作,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图书馆必要的服务项目图书馆应该尽量向政府说明其对图书馆发展和公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首先请政府增加拨款,而不是直接增加读者的负担。
图书馆必须通过宣传,让民众了解图书馆、信任图书馆,从而支持图书馆。在图书馆享受了良好的服务,对图书馆有了良好印象的民众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因为任何政府都以顺应民心、服务民从为己任,图书馆赢得了民心,也就可以赢得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美国的图书馆中,往往设有公共关系部,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公众宣传图书馆,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外部形象。[8]
5.2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
图书馆公益培训是指图书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免费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专业技能教育,达到提高素质、增长知识、掌握某些专业技能的目的。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大批职工下岗待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登记失业人员达到800万。而这些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开支比较大。他们虽然享有低保待遇,但是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偏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大批进城农民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经济收入微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给下岗待业人员和农民工免费提供免费培训和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些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自食其力,最最好的办法。[9]
5.3举办公益性讲座
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在文化的发展中,图书馆担负着保存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研究、开展文化教育、提供文化娱乐等主要社会职能。举办公益性文化讲座是图书馆向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是社会公众乐于参加、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从而成为打造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公益性讲座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直接而主动的知识信息传递方式。在讲座过程中,主讲者利用思想交流平台,将筛选、整合、创新出来的大量优质的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给读者;读者将积累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疑问释放出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达到整合信息、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讲座具有对知识的主动传递性及创造性,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理念,即更重视掌握知识和需求知识的人,并倚重掌握知识的人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流动。
5.4举办公益性展览
现在许多公共图书馆都将举办公益性展览服务作为重要业务工作之一。图书馆举办展览将大大丰富图书馆服务内涵,发挥图书馆社会职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公共图书馆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其展览必须牢牢把握选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一是进行文献资料、图片、文字展板展览。二是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实物形态,以及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进行展演。这样既能宣传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又能唤起广大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5.5成立公益性少儿活动中心
目前社会上许多少儿活动中心也许和公益性已无多少关联,因为越来越多的少儿培训活动,被染上了盈利的色彩,甚至背离了活动的本意,公益性似乎成了奢望。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少年儿童应享有平等获取文化教育的权利,群众呼唤少儿社会教育更多地回归公益性。公共图书馆如果成立公益性少儿活动中心,下设视听室、玩具室、活动室、展厅等部室,统一规划、协调各部室开展公益少儿活动,有效发挥现有的场地、设施、人力等资源的整体优势,接纳更多的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使图书馆成为少儿平等自由享受文化知识的“乐园”体现图书馆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心慧.对图书馆公益性与有偿服务的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P34~36
2 徐金法.关于图书馆公益性原则的思考.图书情报知识,2002(6):P33~35
3 黄俊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及其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P5~11
4 任瑞羾.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2):P10~12
5 任瑞羾.图书馆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云南图书馆,2005(2):P42~45
6 王晓青.略论图书馆公益性讲座.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6):P119~121
7 任瑞羾.电子阅览室对青少年教育的职责及功能探析.青年研究学报,2005(1):P150~162
8 庄立臻.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陕西当代图书馆,2002(4):P2~4
9 许式丹.公益培训——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19~2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
1、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及其由来
公益性服务,顾名思义即无偿服务,它与商业性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867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就在他撰写的《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为公共图书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公共图书馆是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这个定义,揭示了公共图书馆的公从性特征,即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从服务的特征。这个公从性特征,表明了公共图书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9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也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其后,该宣言在1972年和1994年两次修订,并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们的限制。”[1]公共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性服务,社会效益始终是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运作的首要准则。
由上可知,所谓图书馆的公益性,是指它所提供的知识产品或信息服务只能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就利益而言,此种利益具有公共性、社会性、整体性;利益主体是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人类,而决不是社会成员中的某一个体。换言之,这种公共利益是一种知识信息利益,即利益主体从图书馆实话教育职能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好处。[2]
2、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质
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质指的是在文教领域国家与人民、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历史条件而言,现代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形式,是图书馆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古代,对知识的拥有和使用是一种特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图书馆或藏书楼,只对国王或贵族阶层开放,只有特殊的人和阶层才能使用,不具有公益性。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普及民众教育成为一种趋向,于是逐渐建立和开放了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继承了这一特性,始终把自己与大众教育紧密相连,使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在继承了历史的基础上有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内容。
2.1公共图书馆事业由国家投资建设与发展
国家根据宪法关于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的规定,承担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对图书馆事业做各项投入,满足社会知识信息需求,社会公共对象作为受益主体,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而不必负担这项事业发展责任。
2.2公共图书馆事业不以营利形式运行
图书馆事业作为国家事业,贯彻国家精神,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对图书馆事业做各项投入,并非把它作为营利工具,因此不对这些投入做营利安排。
3、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
图书馆服务原则是指图书馆服务行为的依据标准或指导规律。它由公共图书馆性质决定,并服务于公共图书馆任务。图书馆服务原则也是图书馆服务的职业规范,反映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9年、1972年、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及的图书馆服务原则有人文原则、民主原则、开放原则、公益原则、无差别原则、充分原则、多样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3] 而以上原则未必专属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应具有概括性,并能反映出各原则间一定的逻辑关系,以人文原则、开放原则、公益性原则为核心,以其它服务原则为依托贯彻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全过程中去。
3.1人文服务原则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起源、发展、功能、性质以及内在要求和外部影响来看,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图书馆学的“人文理念”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9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会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中强调,“图书馆应尊重个人价值,图书馆就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图书馆的人文倾向在社会各领域是走在前面的。它一方面通过自己收藏的宣传人文思想的文献来倡导人文主义,一方面通过自身人文化的实践来推行人文主义理念。一个图书馆,以人文的视觉来关注人的需要,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具有人文关怀的使命与义务。而一个图书馆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服务、教育功能,就在于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4]
3.2开放服务原则
开放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所在。它体现于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民主、宽松、和谐,体现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升和与时俱进精神。开放服务充分显示人文关怀精神,在服务对象方面,以面向全社会所有人开放为宗旨;在服务形式方面,灵活多样,以读者的所需、所求为主导;在服务设施方面,以建筑、设备及其布局以读者优先,安全、便捷、没有障碍、隐患为基础;在服务管理方面,要以胡锦涛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的精神为服务理念。
3.3公益服务原则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其经费来源靠国家、地区行政机构税收(包括居民所得税)维持运行,实行公益服务原则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职责,也是实现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重中之重。
3.4公平服务原则
公平服务原则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公平体现在机会均等,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同样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干,平等参与竞争。其次,公平又表现在规则平等,每个人在社会竞争过程中遵循同样的标准、规则,人人平等。公共图书馆只有真正做到公平服务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原则,并体现公益服务的价值与意义。
3.5共享服务原则
各图书馆之间信息的采集和知识的加工、整理,从数量与质量上而言,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资源共享服务就是将个体图书馆服务的形式,整合形成图书馆整体合作、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只有资源的共享、公开、公平,才能把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无限扩大。自2006年9月全国兴起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就是对资源共享这一理念最好的体现与实现,但这项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以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相关人员的科研、教学为主体,在公共图书馆这个公益性服务职能体现最强的机构还没有得到普及或构建。
4、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意义
4.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图书馆担负着保存队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主要的社会职能。实现这些社会职能,依靠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变化,图书馆传统职能都将依然存在,其服务功能会更强大,人文色彩会更绚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要求,把读者能否得到更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具有浓厚人文传统的图书馆理应发挥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取得竞争的优势。总之,呼唤“人性的复归”是世界性的课题,而发挥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5]
4.2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即是人的自然需要,又是社会需要。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存在和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以其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延续性、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独特优势,历来被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倍受推崇。1949年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大学”这一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教育不单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事实证明,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6]
4.3是对青少年研究性学习教育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Bruner认为:“学校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求知的地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而培养青少年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自学的能力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正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建议,学生自己确实课题,对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加以总结说明。这个过程是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图书馆,而且图书馆是收集检索资源最快捷方面的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是广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7]
4.4是丰富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1世纪的中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老人是联系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纽带,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后代人的幸福操劳了一生,做出了贡献,理应受到全社会普遍的敬重和优待。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明确地将“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作为发展老年事业的一项批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是老年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喜欢去的公共场所之一,做好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工作即是对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
4.5是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
当今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文献占有量的不均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需要不煤气发生站地更新、补充知识。如果说要改变国家、地区经济能力非轻易之举,那么在有限的公共图书馆资源上就不应该再设置人为的门坎了。公共图书馆应该为经济尚不宽裕的读者群提供免费学习的场所,使他们不因经济拮据而失去求知的权利,这对促进全民族文化节素质的提高是极为有效和必须的。所以在很多国家,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慈善事业,而不是一种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救助方式,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5、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实现的途径及办法
5.1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重塑图书馆公益形象
图书馆的需求和政府的支持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图书馆要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的工作,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图书馆必要的服务项目图书馆应该尽量向政府说明其对图书馆发展和公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首先请政府增加拨款,而不是直接增加读者的负担。
图书馆必须通过宣传,让民众了解图书馆、信任图书馆,从而支持图书馆。在图书馆享受了良好的服务,对图书馆有了良好印象的民众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因为任何政府都以顺应民心、服务民从为己任,图书馆赢得了民心,也就可以赢得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美国的图书馆中,往往设有公共关系部,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公众宣传图书馆,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外部形象。[8]
5.2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
图书馆公益培训是指图书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免费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专业技能教育,达到提高素质、增长知识、掌握某些专业技能的目的。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大批职工下岗待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登记失业人员达到800万。而这些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开支比较大。他们虽然享有低保待遇,但是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偏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大批进城农民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经济收入微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给下岗待业人员和农民工免费提供免费培训和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些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自食其力,最最好的办法。[9]
5.3举办公益性讲座
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在文化的发展中,图书馆担负着保存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研究、开展文化教育、提供文化娱乐等主要社会职能。举办公益性文化讲座是图书馆向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是社会公众乐于参加、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从而成为打造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公益性讲座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直接而主动的知识信息传递方式。在讲座过程中,主讲者利用思想交流平台,将筛选、整合、创新出来的大量优质的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给读者;读者将积累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疑问释放出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达到整合信息、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讲座具有对知识的主动传递性及创造性,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理念,即更重视掌握知识和需求知识的人,并倚重掌握知识的人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流动。
5.4举办公益性展览
现在许多公共图书馆都将举办公益性展览服务作为重要业务工作之一。图书馆举办展览将大大丰富图书馆服务内涵,发挥图书馆社会职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公共图书馆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其展览必须牢牢把握选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一是进行文献资料、图片、文字展板展览。二是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实物形态,以及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进行展演。这样既能宣传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又能唤起广大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5.5成立公益性少儿活动中心
目前社会上许多少儿活动中心也许和公益性已无多少关联,因为越来越多的少儿培训活动,被染上了盈利的色彩,甚至背离了活动的本意,公益性似乎成了奢望。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少年儿童应享有平等获取文化教育的权利,群众呼唤少儿社会教育更多地回归公益性。公共图书馆如果成立公益性少儿活动中心,下设视听室、玩具室、活动室、展厅等部室,统一规划、协调各部室开展公益少儿活动,有效发挥现有的场地、设施、人力等资源的整体优势,接纳更多的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使图书馆成为少儿平等自由享受文化知识的“乐园”体现图书馆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心慧.对图书馆公益性与有偿服务的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P34~36
2 徐金法.关于图书馆公益性原则的思考.图书情报知识,2002(6):P33~35
3 黄俊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及其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P5~11
4 任瑞羾.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2):P10~12
5 任瑞羾.图书馆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云南图书馆,2005(2):P42~45
6 王晓青.略论图书馆公益性讲座.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6):P119~121
7 任瑞羾.电子阅览室对青少年教育的职责及功能探析.青年研究学报,2005(1):P150~162
8 庄立臻.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陕西当代图书馆,2002(4):P2~4
9 许式丹.公益培训——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