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给流动儿童打防疫针

来源 :家庭医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卫生部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一些地方对流动人口没有建立有效的预防接种管理机制,加之大多数流动儿童来源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以及贫困地区,家长们又缺乏必要的预防接种知识,对预防接种的意识不强,有的计划外生育的流动儿童家长更不敢将孩子带到接种单位实施预防接种甚至拒绝接种,导致近几年来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下降,而患病率上升。
  
  预防接种证——儿童健康的身份证
  
  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障。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孩子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在孩子出生时就及时向接生单位或预防接种单位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家长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每次带儿童接种时要携带预防接种证。如果儿童未完成规定的免疫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未办理接种证的,应及时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补办,并按规定补种。对无接种凭证的儿童,视为未接种,以迁入时间为准,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也应该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计划免疫——每个孩子的权利
  
  预防接种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防疫针”,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能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而传染病则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自动免疫法就是将病菌的病原体制成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身体组织受到刺激而产生对该病菌的抗体,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目前,我国儿童应进行的预防接种主要包括卡介菌(结核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白百破(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乙型脑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和甲肝疫苗,这七种疫苗可预防九种传染病。
  卡介苗自从1921年应用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无数经验证明,接种卡介苗后可降低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一次接种的保护力可达10~15年。一般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卡介苗,如果出生时没接种,可在2个月内接种。
  口服小儿麻痹糖丸可预防脊髓灰质炎,这个病对儿童危害很大,可造成终身残废,给孩子、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不幸。现在服用的均是白色三价混和疫苗,出生后满2月初服,以后每月服1次,连服2次,4岁时加强1次。服丸时应用温开水化开或吞服,切不能用热水服用,以免将糖丸中的活病毒烫死而失去作用。
  注射麻疹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一般6个月内婴儿不会得麻疹,所以第一次接种应在婴儿满8个月时,到18~24个月时再进行复种。
  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第一次接种一般在婴儿出生满3个月时进行,4、5个月时各注射1针,到18~24个月时进行复种,6岁时再复种1次。
  注射乙脑疫苗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点预防对象是6个月至10岁的儿童,疫苗注射应在乙脑流行季节前1月进行,一般免疫期为1年。
  乙肝疫苗已纳入免疫接种程序,0、1、6个月各注射1次;甲肝疫苗已在某些地区开始接种,能有效地防止甲肝的发生及流行。
其他文献
小小的枕头,竟然被南京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做得如火如荼,出神入化。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贯穿很多人的心扉,就连八岁女童都异常迷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枕头充满如此魔力?本刊记者为您揭开神秘的面纱。    一站式构想,药枕专营    黄海是广西桂林人,1999年考入南京河海大学。2003年大学毕业后,为了女友他放弃父亲安排在广州水利厅的工作,毅然留在南京某水电系统工作,但是因为政府工作的机械性和枯燥性,
为了研究应变速率对β 钛合金马氏体相变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Ti?5Al?5Mo?5V?1Cr?1Feβ 钛合金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400~1600 s-1)的动态变形,采用光学显微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