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习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得好不好,语文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习作是检测的重要指标。
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一样,对于习作教学总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习作教学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但效率并不高;而孩子们也是对习作兴致不高,有畏惧习作的现象。口语交际的环节说的挺好,可是一写,就有犯难了。可是本学期第四单元——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却普遍写的生动鲜活,令人欣喜。沉下心来,究其原因,我不禁豁然开朗——
一、情感的共鸣是习作的动力
在教学本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时,同样喜爱动物的我,被这些名家名篇所倾倒。作家们对动物的喜爱、怜爱、宠爱、欣赏之情,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丰子恺先生笔下那只高傲又有些古板的惹人发笑的白鹅,叶诺索夫欣赏的霸道高傲的白公鹅上将,老舍先生笔下那古怪而又惹人喜爱的猫和心生敬畏的母鸡,无不描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孩子们天真烂漫,他们对于小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孩子们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指导读文时,他们很好的读出了这种喜爱之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风趣亲切,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不光反复品读这篇文章,而且再次去了解老舍先生,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了解他的其他作品,阅读相关的赏析文章。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人爱猫、猫亲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人爱猫,猫亲人”的教学思路就这样清晰了。归纳学法时,问孩子,作家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好?有孩子说出了是因为作家们的喜爱之情啊!我进而引导,为什么有了喜爱之情就能写得这么精彩,这么好呢?通过思考和交流,孩子们明白了这种喜爱之情是作家写出文章的源泉和动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文自通。作为语文老师,总觉得我们应该是个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的人,在课堂上应该是和风细雨兼激情洋溢的。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搭建一座桥梁,让孩子们通过文本走向作者,激发孩子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老师读懂了,读通了,被感动了,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堂的亮点也就出来了。
在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中,我们达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熟料也为后面的习作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写作方法的学习是习作的保障
“作家笔下的动物”这组课文,体现出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文章表达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这些名家名篇时,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挖掘“语言”、感悟“形象”,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画面和形象的魅力,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学习感悟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
同样在教学《猫》这一课时,在理解大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使学生懂得古怪的背后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讲读第1自然段时,先紧紧抓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让学生先理解“古怪”的意思(奇怪,不同寻常),然后让学生找出表现猫性格古怪的三个重点词语——老实、贪玩、尽职,是啊,多古怪的家伙,我们归纳出“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再回归“古怪”一词,一般指不合群,不同寻常的奇怪的人和事,那么老舍先生对这只“古怪”的猫是喜爱还是厌恶呢?不言而喻,那份喜爱多强烈啊!接下来,让孩子们找出体现老舍先生喜爱的语句,读一读,悟一悟。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文章的写法,先生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同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和丰子恺、叶诺索夫一样也运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还归纳出了课文是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
《猫》这一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另外两位作家写的猫。经过阅读理解和比较,学生发现他们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老舍先生是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夏丏尊先生: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这些方法的习得,是真实的感受,是可贵的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维度目标,为单元后的习作做好了方法的铺垫和知识的迁移。
三、观察和课外阅读使习作更真实更丰满
归纳学法时,孩子们很容易地就说出了,作家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了。这是套话!这是浅尝辄止!不能就此罢手!我请孩子们想象一下作家是怎样观察的?在讨论交流中,对于如何观察,我们再次明晰了。回过头来,我请学生回忆第三单元“观察与发现”,叶圣陶先生和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的?那绝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爱动物的情感的驱使下,是一天天、一月月,用含着爱的眼睛在观察、在记录啊!请大家向这些有情有义、坚持不懈的作家学习吧!用你含着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吧!
多好的契机啊!中午到校后的读书读报时间里,有孩子居然拿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和他做了简短的交流后,让他给同学们介绍这本书。不用说第二天该书就在我班教室里复制了好几本。还有个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小女孩儿居然拿来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还高兴地让我看里面选编的《白鹅》一文呢!
呵呵! 我有些幸福,有些满足,有些成就,也有些惭愧。
是啊,阅读教学的低效,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却仍使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惧怕习作。阅读理解是吸收输入的过程,说话和习作是语言运用表达的过程。提高平时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效地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品悟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这才是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啊!
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一样,对于习作教学总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习作教学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但效率并不高;而孩子们也是对习作兴致不高,有畏惧习作的现象。口语交际的环节说的挺好,可是一写,就有犯难了。可是本学期第四单元——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却普遍写的生动鲜活,令人欣喜。沉下心来,究其原因,我不禁豁然开朗——
一、情感的共鸣是习作的动力
在教学本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时,同样喜爱动物的我,被这些名家名篇所倾倒。作家们对动物的喜爱、怜爱、宠爱、欣赏之情,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丰子恺先生笔下那只高傲又有些古板的惹人发笑的白鹅,叶诺索夫欣赏的霸道高傲的白公鹅上将,老舍先生笔下那古怪而又惹人喜爱的猫和心生敬畏的母鸡,无不描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孩子们天真烂漫,他们对于小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孩子们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指导读文时,他们很好的读出了这种喜爱之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风趣亲切,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不光反复品读这篇文章,而且再次去了解老舍先生,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了解他的其他作品,阅读相关的赏析文章。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人爱猫、猫亲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人爱猫,猫亲人”的教学思路就这样清晰了。归纳学法时,问孩子,作家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好?有孩子说出了是因为作家们的喜爱之情啊!我进而引导,为什么有了喜爱之情就能写得这么精彩,这么好呢?通过思考和交流,孩子们明白了这种喜爱之情是作家写出文章的源泉和动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文自通。作为语文老师,总觉得我们应该是个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的人,在课堂上应该是和风细雨兼激情洋溢的。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搭建一座桥梁,让孩子们通过文本走向作者,激发孩子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老师读懂了,读通了,被感动了,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堂的亮点也就出来了。
在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中,我们达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熟料也为后面的习作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写作方法的学习是习作的保障
“作家笔下的动物”这组课文,体现出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文章表达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这些名家名篇时,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挖掘“语言”、感悟“形象”,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画面和形象的魅力,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学习感悟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
同样在教学《猫》这一课时,在理解大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使学生懂得古怪的背后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讲读第1自然段时,先紧紧抓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让学生先理解“古怪”的意思(奇怪,不同寻常),然后让学生找出表现猫性格古怪的三个重点词语——老实、贪玩、尽职,是啊,多古怪的家伙,我们归纳出“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再回归“古怪”一词,一般指不合群,不同寻常的奇怪的人和事,那么老舍先生对这只“古怪”的猫是喜爱还是厌恶呢?不言而喻,那份喜爱多强烈啊!接下来,让孩子们找出体现老舍先生喜爱的语句,读一读,悟一悟。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文章的写法,先生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同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和丰子恺、叶诺索夫一样也运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还归纳出了课文是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
《猫》这一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另外两位作家写的猫。经过阅读理解和比较,学生发现他们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老舍先生是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夏丏尊先生: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这些方法的习得,是真实的感受,是可贵的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维度目标,为单元后的习作做好了方法的铺垫和知识的迁移。
三、观察和课外阅读使习作更真实更丰满
归纳学法时,孩子们很容易地就说出了,作家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了。这是套话!这是浅尝辄止!不能就此罢手!我请孩子们想象一下作家是怎样观察的?在讨论交流中,对于如何观察,我们再次明晰了。回过头来,我请学生回忆第三单元“观察与发现”,叶圣陶先生和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的?那绝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爱动物的情感的驱使下,是一天天、一月月,用含着爱的眼睛在观察、在记录啊!请大家向这些有情有义、坚持不懈的作家学习吧!用你含着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吧!
多好的契机啊!中午到校后的读书读报时间里,有孩子居然拿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和他做了简短的交流后,让他给同学们介绍这本书。不用说第二天该书就在我班教室里复制了好几本。还有个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小女孩儿居然拿来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还高兴地让我看里面选编的《白鹅》一文呢!
呵呵! 我有些幸福,有些满足,有些成就,也有些惭愧。
是啊,阅读教学的低效,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却仍使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惧怕习作。阅读理解是吸收输入的过程,说话和习作是语言运用表达的过程。提高平时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效地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品悟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这才是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