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感情的波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否“融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教师讲课时,根据课文所表达的特定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情境,以形象的表演或角色的塑造制造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共鸣,以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途径。
二、通过吟诵朗读激发情感
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示范朗读。
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先用语言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静、淡、朦胧,再配以轻音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妙处,与作者共同感受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互混杂的矛盾心情。既欣赏了作者精彩的文笔、清新的风格,又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血雨腥风中的苦闷、彷徨,也更使学生增添了对“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洗礼。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通过讲述品析激发情感
对于小说之类的叙述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在情境中教授。在《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十年的艰辛代价。借项链之所以成功,还项链之所以顺利,只有生动的讲述分析、仔细地把玩品味,才会使学生憎恶资产阶级享乐思想,对玛蒂尔德这样的仍保留着淳朴与诚实的资产阶级下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可悲可叹和无限同情,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又如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着重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前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本文抒发的悲愤的感情。动词和反语的分析形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谄媚外国列强而不惜卖国邀功的无耻嘴脸,深刻理解了鲁迅作品“如匕首,如投枪,直插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细腻入微的品析,才能使学生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学生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塑德的目的。
(唐山市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否“融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教师讲课时,根据课文所表达的特定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情境,以形象的表演或角色的塑造制造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共鸣,以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途径。
二、通过吟诵朗读激发情感
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示范朗读。
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先用语言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静、淡、朦胧,再配以轻音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妙处,与作者共同感受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互混杂的矛盾心情。既欣赏了作者精彩的文笔、清新的风格,又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血雨腥风中的苦闷、彷徨,也更使学生增添了对“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洗礼。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通过讲述品析激发情感
对于小说之类的叙述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在情境中教授。在《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十年的艰辛代价。借项链之所以成功,还项链之所以顺利,只有生动的讲述分析、仔细地把玩品味,才会使学生憎恶资产阶级享乐思想,对玛蒂尔德这样的仍保留着淳朴与诚实的资产阶级下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可悲可叹和无限同情,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又如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着重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前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本文抒发的悲愤的感情。动词和反语的分析形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谄媚外国列强而不惜卖国邀功的无耻嘴脸,深刻理解了鲁迅作品“如匕首,如投枪,直插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细腻入微的品析,才能使学生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学生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塑德的目的。
(唐山市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