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托吡酯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q769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托吡酯(TPM)治疗婴儿痉挛(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IS的用药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56例I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予泼尼松[2 mg/(kg·d),2次/d]口服2周,试验组予口服泼尼松(40 mg/d,每6 h 1次)2周,2组均添加TPM,初始1 mg/(kg·d),1次/d或2次/d,于2周内调至维持量3~5 mg/(kg·d),2次/d。2周时如果发作控制则2组激素均开始减量,在5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7周。如2周后仍有发作,2组激素均按初始剂量延长2周,再减量,总疗程达9周。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及疗程结束(7周或9周)时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和痉挛发作控制情况评估,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Gesell发育测试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仅对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者)进行。所有患儿接受2~18个月的随访。

结果

1.治疗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75.00%(21/28例)和28.57%(8/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7,P=0.001);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60.71%(17/28例)和21.43%(6/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8,P=0.003)。疗程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7.86%(19/28例)和35.71%(10/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3,P=0.016)。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57.14%(16/28例)和14.29%(4/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0,P=0.001)。2.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均以体质量或食欲增加为最常见,2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分别为82.14%(23/28例)和67.86%(19/28例),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4,P=0.217)。2组中均无一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3.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1.82%(7/22例)和72.73%(8/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26);试验组中9例痉挛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均值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71,P=0.053)。

结论

大剂量泼尼松联合TPM治疗IS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泼尼松联合TPM。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高龄老年人群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高龄老年男性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则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经9周治疗后,2组研究对象各项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Berg量表评分[(54.90±6.15)分]、Tinetti步态评分[(11
期刊
目的评价老年性骨质疏松疼痛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伴有疼痛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骨密度值在正常范围、年龄相当的健康老年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测,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力(MIP)和最大呼气压力(MEP)。对病例组患者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demand for joint arthroplasties has resulted in a surge in the number of joint replacements performed annually. Numer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ome have estimated that 10% of men and 13% of women older than 60 years of age suffer from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 (OA). Recently,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injection
期刊
晕厥与癫皆为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也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二者均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短暂性、可逆性意识丧失,临床容易造成误诊。且晕厥与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完全不同,治疗原则相异。因此,临床上尽早对晕厥与癫作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目的对20例男性不明原因智力障碍伴癫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分析阳性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2代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出的阳性基因突变进行验证。结果20例患儿中,3例患儿存在基因突变,阳性率15%,3例患儿基因突变均为X染色体基因错义突变,分别为:OPHN1基因c.1996C>G,RA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