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托吡酯(TPM)治疗婴儿痉挛(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IS的用药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56例I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予泼尼松[2 mg/(kg·d),2次/d]口服2周,试验组予口服泼尼松(40 mg/d,每6 h 1次)2周,2组均添加TPM,初始1 mg/(kg·d),1次/d或2次/d,于2周内调至维持量3~5 mg/(kg·d),2次/d。2周时如果发作控制则2组激素均开始减量,在5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7周。如2周后仍有发作,2组激素均按初始剂量延长2周,再减量,总疗程达9周。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及疗程结束(7周或9周)时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和痉挛发作控制情况评估,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Gesell发育测试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仅对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者)进行。所有患儿接受2~18个月的随访。
结果1.治疗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75.00%(21/28例)和28.57%(8/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7,P=0.001);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60.71%(17/28例)和21.43%(6/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8,P=0.003)。疗程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7.86%(19/28例)和35.71%(10/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3,P=0.016)。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57.14%(16/28例)和14.29%(4/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0,P=0.001)。2.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均以体质量或食欲增加为最常见,2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分别为82.14%(23/28例)和67.86%(19/28例),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4,P=0.217)。2组中均无一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3.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1.82%(7/22例)和72.73%(8/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26);试验组中9例痉挛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均值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71,P=0.053)。
结论大剂量泼尼松联合TPM治疗IS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泼尼松联合T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