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学》为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方向专业课,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实践性强,课程组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基础,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利用该平台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采用人性化交互环境、优化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举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加强。
关键词:教学质量;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92-0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各高校立校、兴校、强校之本。《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质量并合理组织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一个综合的教学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文化氛围与工程创新、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平台在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等方面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如何组织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如何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矛盾?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基础,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
合理利用企业中生产的零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案例中,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最终将网络教学子平台、实践教学子平台、科技创新教学子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创新素质的培养。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二、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平台包括同步教学模块、教学案例资源、双语教学、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六个模块。利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整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通知”模块中将教学要求、预习复习内容、准备讨论的案例发布出来,使学生在教师讲课时能很好地与教师交流,教学效果良好,明显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答疑讨论模块的“课程讨论区”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疑问,也可以发表自己对教师授课过程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要求,让教师能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适当作出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源”模块,将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任务、毕业实习工厂、周边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典型产品与理论教学任务相结合,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制造工艺案例教程,让案例更加符合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同步教学模块、双语教学模块、课程作业模块,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情况,自主地学习,并可通过课堂和网络讨论及时解决问题,使课堂内外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设计的环境
本平台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生产实习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两个部分。“课程设计”模块的目的在于简化设计环节,该模块里包括实习基地夹具照片集、课程设计所需文档和资源、优秀的历届学生设计作品,使学生能够将精力放在设计任务方案的确定上,而不是琐碎的文档搜集和整理上。另外本模块还自主开发了课程设计选题库,学生可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设计任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终保证《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设计选题库中的部分题目来源于教师科研、周边企业和教师科研,充分增加学生学有所用的感觉。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生产实习基地”模块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生产实习基地的陌生感。通过生产实习大纲、生产实习场景照片等让学生能够对实习基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将自己的经验交流给老师和下届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
四、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设计的环境
该平台为学生展示历届课外科技比赛的作品、章程、时间、要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主动学习各种高端设计制造软件、教学软件,主动进行机械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融合协调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发挥其工程创新潜能。针对此,课程组不断进行研究探讨,确定了以竞赛引导学生、以榜样激励学生的机械工程竞赛机制,具体做法为: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竞赛引导其进行各级别机械工程竞赛活动,对已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宣传,鼓励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去,最终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机械工程文化氛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加深其对机械工程含义与价值的理解。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课程组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点、转化为成果,引入到课堂中。
本院课程组教师,以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质量为根本,构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采用人性化交互环境、优化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举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加强。
参考文献:
[1]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3-15.
[2]纪花.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84.
[3]冀新花.高校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学方式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0-24.
[4]徐光涛,冀新花.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78-80.
[5]胡春红.网络教学中教育资源分析与应用平台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40-41.
作者简介:葛云(1974-),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教学质量;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92-0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各高校立校、兴校、强校之本。《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质量并合理组织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一个综合的教学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文化氛围与工程创新、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平台在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等方面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如何组织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如何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矛盾?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基础,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
合理利用企业中生产的零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案例中,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最终将网络教学子平台、实践教学子平台、科技创新教学子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平台,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创新素质的培养。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二、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平台包括同步教学模块、教学案例资源、双语教学、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六个模块。利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整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通知”模块中将教学要求、预习复习内容、准备讨论的案例发布出来,使学生在教师讲课时能很好地与教师交流,教学效果良好,明显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答疑讨论模块的“课程讨论区”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疑问,也可以发表自己对教师授课过程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要求,让教师能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适当作出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源”模块,将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任务、毕业实习工厂、周边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典型产品与理论教学任务相结合,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制造工艺案例教程,让案例更加符合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同步教学模块、双语教学模块、课程作业模块,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情况,自主地学习,并可通过课堂和网络讨论及时解决问题,使课堂内外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搭建《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设计的环境
本平台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生产实习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两个部分。“课程设计”模块的目的在于简化设计环节,该模块里包括实习基地夹具照片集、课程设计所需文档和资源、优秀的历届学生设计作品,使学生能够将精力放在设计任务方案的确定上,而不是琐碎的文档搜集和整理上。另外本模块还自主开发了课程设计选题库,学生可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设计任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终保证《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设计选题库中的部分题目来源于教师科研、周边企业和教师科研,充分增加学生学有所用的感觉。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生产实习基地”模块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生产实习基地的陌生感。通过生产实习大纲、生产实习场景照片等让学生能够对实习基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将自己的经验交流给老师和下届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
四、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设计的环境
该平台为学生展示历届课外科技比赛的作品、章程、时间、要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主动学习各种高端设计制造软件、教学软件,主动进行机械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融合协调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发挥其工程创新潜能。针对此,课程组不断进行研究探讨,确定了以竞赛引导学生、以榜样激励学生的机械工程竞赛机制,具体做法为: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竞赛引导其进行各级别机械工程竞赛活动,对已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宣传,鼓励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去,最终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机械工程文化氛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加深其对机械工程含义与价值的理解。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课程组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点、转化为成果,引入到课堂中。
本院课程组教师,以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质量为根本,构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采用人性化交互环境、优化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举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加强。
参考文献:
[1]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3-15.
[2]纪花.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84.
[3]冀新花.高校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学方式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0-24.
[4]徐光涛,冀新花.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78-80.
[5]胡春红.网络教学中教育资源分析与应用平台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40-41.
作者简介:葛云(1974-),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