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期大面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勇于探究学习的创新性。在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是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笔者愿与同行共同探讨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与策略
  一、学生充满参与运动的兴趣
  我们应该明确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与兴趣启发。当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课的压力时,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的多了。此时此刻,教师更应该提示学生出去参加体育活动,来体验活动中的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拼搏乐、上进心,满足感。因为学生文化课的压力就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只有通过这种释放,才能调节好学生的心理情绪,才能增强他们奋斗的激情和拼搏的信心,才能鼓起他们的斗志和勇气,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时更有必要凸显这一点,发挥其自主参与顽强拼搏的积极作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兴趣运动真正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活动项目,多提供一些活动场所,全面利用学校体育实施,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使他们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领悟运动带来的满足,更加信心百倍地参与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素质。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力,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规范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地适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锻炼,使其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得以迅速发展,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自然也引进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方法也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其科技含金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媒体示范动作切入多媒体平台,让学生多次仔细观察或进行评议,这是过去很难做到的,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一起参与讲评。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有利于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爱好体育,乐于体育以至终身体育。
  当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更重要了,必须要自有专长,大胆引领示范,不断研究探索,树立自我形象,全面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宽自身知识而,赢得学生的效仿与认可。以便把最新的体育信息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得以逐步形成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更离不开健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体育会带来无穷的乐趣,健康能提高人们生活的价值。人生在于理想,生命在手运动。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脑缺血是脑血管病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对于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致残率, 一直是
随着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之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效率普遍偏低。同时在教学过程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项目施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因此应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实现文明施工与安全施工,建设精品工程项目。通过阐述工程
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高血压病、糖耐量异常、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吸烟、 血脂(特别是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异常、血液成分异常和年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