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国内英译本探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楚辭》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针对译本体例编排方面,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 “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关键词】异质;典籍英译;楚辞;丰厚翻译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近十年国内楚辞译本探析
  《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是中国诗歌的源流。由于其年代久远和想象奇异的风格,为译好这部经典增加了难度。《楚辞》的英译起步也较晚,最早的英译是1879年《中国评论杂志》第七期309-314页上发表的Parker英译的《离骚》。下面笔者用出版的四个系列中《楚辞》的四种英译本(按出版时间顺序,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的《楚辞选》,卓振英的《大中华文库·楚辞》,孙大雨的《英译屈原诗选》以及许渊冲的《楚辞》)为例,针对译本异质转化方面,来管窥当代中国的典籍英译。
  异质转化。这里所说的异质,即韦努蒂所谓“foreign”概念的一个侧面,包括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负载词汇和骚体诗独特的形式特征。
  一个大的趋势认为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世界上流传不广的原因不是缺乏译本,而是缺乏好的译本,而好的译本应当让外国读者读来像英文的原作。典籍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异质正是翻译时需要保留而非削减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典籍英译由我国译者来做无异于我们自身进行的一场主动的“抵抗式翻译”。
  1.诗体形式转化。先看四个译本对于楚辞骚体诗形式上的处理。楚辞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兮”字感叹词的运用,“兮”字不仅在诗中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有时,“兮”还作为介词来使用,相当于“于”,如“蹇谁留兮中洲?”。毫无疑问这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来传达。杨、孙和卓译本都将这一符号去除,不作翻译;只有许译本将这个特征体现出来,把“兮”都处理为“oh”,并且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如《九歌·湘夫人》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许译为:“The autumn breeze, oh! Ceaselessly grieves/ The Dongting waves, oh! With fallen leaves.” 对这一异质做了保留,无论西方读者接受程度如何,在诗体上都是一次创新。至于有学者困惑为何用“oh”而不是其他如“ah” “eh” “uh”等感叹词,实是多虑了。“oh”相当于“O”,是英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诗用感叹词,也作为插入词,形式随意,不似楚辞纳入诗 体 之 中,如 莎 士 比 亚 诗 Dirge of love 中 有“Lay me, oh, where/ Sad true lover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楚辞的音韵顿挫,但年代久远,用现代汉语的语音读来,押韵并不那么工整,且句式长短有致,字数并无一定要求。杨、许、卓三种译文押韵工整。总体来看,许译的“兮”字保留、孙译适度的音韵节奏和卓译的长诗分章,都是在形式上可以保留的异质特征。
  2.文化负载词汇转化。再看文化负载词汇的处理。楚辞大部分是极富想像力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涉及为数不少的有关作者自身身世和传统神话传说的内容。《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高阳”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名称。《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是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首领。杨译将“高阳”处理为“Ancestry renowned”,去除了负载词,仅将意义解释;许译“High Sunny King”,逐字意译,是做了浅化处理;卓译“ Zhuanxu ”和孙译“Emperor Kao-yang”,是直接音译,符合姓名音译的传统,但卓译未加说明,孙译在注释中将读者引到导论部分专门介绍颛顼的章节,前后呼应,介绍详细。笔者认为,姓名的翻译强调统一,还是以音译为好,但孙、卓两译又不同,孙译用西方人熟悉的 Wade-Giles系统,卓译用拼音,这就会造成混乱,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不利于典籍传播。随着拼音的普及,建议统一改用拼音注音(如杨译,初版时用 Wade-Giles,新版时则改为拼音)。另外,人名的音译后加适当的英文注释是必要的,当然不一定如孙大雨先生那般带有强烈个人色彩。这同样适用于神话人物与地名的翻译。
  二、结束语
  典籍英译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输出中国的文化,因为真正的大国,是文化上的大国。世界对于中国的文化人物或经典作品所知甚少,这就体现出典籍英译的价值所在。过去一直有翻译工作者,甚至是翻译大家在做典籍外译的工作,但被西方接受认可的还是凤毛麟角,一方面是翻译方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从上文对于楚辞四种译本的比较也可以看出,资料丰富、考证严谨、保留异质的译文依然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应当有信心,在翻译典籍时把我们的文化的“异质”输出去,而不是把中国的作品归化成毫无棱角的半生半熟的英语韵文。
  参考文献:
  [1]王莉娜.析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J].外语研究,2008(6):84-88.
  [2]许渊冲.楚辞[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3]孙大雨.英译屈原诗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1.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9-242.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对于学生日后的更广阔范围内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育改革中,英语学金额的核心素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如今高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将首先叙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概念,然后对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
【摘要】本文通过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义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用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的方式方法、进展成果进行了综述。本文有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词语对比;构词;语义;语用  【Abstract】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word-forma
【摘要】分析卡佛的短篇小说《你在旧金山干什么?》中限制型叙述视角的运用能给故事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它带来的不真实感使得故事在主题的实现上有了更多的隐喻性和不确定性。  【关键词】卡佛;限制型视角;简约主义  【作者简介】余蕊寒,铜仁学院。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卡佛的短片小说摆脱了
【摘要】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微课作为互联网 教育的创新形式正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微课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突出口语教学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语音语感,也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潜力,实现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优质高效。  
【摘要】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提升自己逻辑思维,促进自己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小学英语写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开始发现原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尝试结合新的教学理论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供广大同行借鉴。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开展策略  【作者简介】刘霙,南京市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既是一项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项教学难点。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搭配错误是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犯的一种错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错误类型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减少这种错误的出现。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和分析,然后针对如何减少词汇搭配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写作;搭配错误  【作者简介】刘启育,安徽省六安第
英语中考试卷的开卷第一题便是听力测试,如何在中考中过好听力这一关,从而更好地完成后面的试题是广大师生所关注的话题。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并以有效的听力答题技巧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在面对中考英语听力这一关卡时能够从容应对。  一、掌握题型,培养答题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中考听力题型可以看出,听力测试依次以单词、词组、句型、小对话
【摘要】模拟教学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现实背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拟活动,以掌握本领,技能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模拟教学法为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商务英语  【作者简介】王哲,女, 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
【摘要】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下的反讽进行阐述,并以《傲慢与偏见》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证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也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反讽;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简介】曹湘洁(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前言  《傲慢与偏见》是十分著名的长篇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小学英语课程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精力上学好英语。在课堂中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科学的选择教材,学校也要随时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争取使课程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一些能够有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