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拨学生情感之弦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浓情感倾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诉之于情感,用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而后才能引导他们深思,由感知情感美,从而获得理性升华。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境;词句;动情点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是音乐、美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是音乐、语文,高中生最不喜欢的课程竟然是语文和历史!这样的报道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有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他们推出一条“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就是:从高一开始,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变成阅读题的形式,语文课成为了习题的讲解课,而且有专人负责出题,负责打印,全年级统一教学模式。我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情感的体验与熏陶。那么什么是情感?语文教育为什么离不开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浓情感倾向。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列宁也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如果离开了情感,文学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浓烈的情感倾向,学生就无法感悟作品中的深沉蕴藉和千古风流,心灵得不到启迪,情感得不到净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诉之于情感,用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而后才能引导他们深思,由感知情感美,从而获得理性升华。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创设情景,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创设一种意境和气氛。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可以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他们对现象的认识,陶冶他们的心灵,为“动情”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美国民权运动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时,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演讲的氛围,我在课前首先放映了一段录象,就是马丁·路德·金在二十五万人集会上演讲的那一段录象,这段录像演讲内容振奋人心,群众情绪激昂,学生们看得很投入,似乎身临其境被演讲者深深地感染了。这样,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探讨这篇课文的时候情感饱满、积极投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再如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我先放了一段有关老北京风光的录像,宅院胡同、风俗民情等内容使学生对北京产生了熟悉感,带着这种认识再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老北京风貌,品味老舍对北京深挚的怀念之情就更能深有同感了。又如教学《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一课时,学生对戏曲相当陌生,课堂上先让学生欣赏戏曲视频《长亭送别》选段,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把抽象的说理教学变成直观的形象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阑、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为“动情”做好铺垫。
  二、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文章的情感渗透在文章的每一个词句当中,作者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他的情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文章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赏析,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其中的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匠心,我进行了专题答问。讨论中,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作者描绘宁静的荷塘月色美景,表现了他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在宁静的荷塘边,白天的一切都不用去管,作者静静地散着步,内心得到了片刻的宁静。这个回答显然表明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有转折性的关键问题:“作者在荷塘边获得了宁静,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与宁静格格不入的声音?”“对了!是蛙声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心灵宁静之外的灵魂的孤寂,一种无人理解无人宽慰的心灵孤单。这一点很多同学若没有精读课文,没有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琢磨,是很难体会的。讨论深入后,学生的情感世界敞开了,对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加深了,既与作者心境交融,又与教师产生了感情共鸣,师生共同沉浸在艺术欣赏的乐趣之中,仿佛一起目睹了夏夜荷塘月色的迷人风姿,一起嗅到了沁人肺腑的荷香,一起品味了作者灵魂的大孤寂。通过一篇美文语句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心灵的冶炼、道德品质的净化。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情感教育贯穿其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抓住情点,以情激情
  我们都知道,作者往往因为心情有所触动而写下文章,那么学生读文章而动情,必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条牵动感情的纽带。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情点,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
  所谓动情点,即是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胡适对母亲的感情可以说是深切真挚、波涛汹涌的。但胡适在表达对母亲的这种深情时却深沉含蓄、不露痕迹。那么它的动情点是什么?正是那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一个“严”字,一个“慈”字,胡适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以这句话为触发点,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有关写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和严厉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一个隐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一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长篇古体诗。诗歌写尽了琵琶女坎坷曲折、孤寂寥落的一生,抒发了作者仕途艰难、前途渺茫的苦痛。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动情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启发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白居易和琵琶女同为“天涯沦落”的几个相似点;接着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白居易“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的深意。整堂课讨论热烈,学生体会深刻,纷纷为琵琶女和白居易的身世命运而唏嘘不已。可见,只要抓住动情点,教师就能牵动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的感情也随着文章而波涛汹涌。
  四、以声带情,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这样的语言,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一位擅长用教学语言来调动气氛,感染学生,激发情感的高手。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也不断地实践着这一方式。
  例如在教学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时候,由始至终我都在揣摩作者归有光在文中写到的老祖母、母亲、妻子等人的音容笑貌、神态语气,可以说老祖母对孙子归有光说话时一定是充满了怜爱和期盼,母亲在门外呼唤自己的儿子时必然充满了不舍和关切,新婚的妻子和自己对话时必定是充满了甜蜜和崇拜,而作者在经历了至亲家人一一故去后再回忆起她们,心中又该是多么地凄凉冷落、无奈孤独。因此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用不同的语气语态来模仿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了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安静地聆听着,似乎也被文中人物深深吸引,被作者对家人深挚的怀念之情深深打动了。
  综上所述,语文情感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重视文学作品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才会打动学生,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会由此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田国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李媛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眼里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容易被忽视。这样无所谓的低估的心态自然难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实,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语文。语文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因势利导,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从“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编写体例”、“凸显活动,拉近学生与未来岗位的距离”、“注重能力,课堂上将阅读与表达紧密融合”三个方面
【摘 要】在课堂上通过植入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是当下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本文中,就以几种具体的情境创设方式为话题,阐述了这种情境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优良表现。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改进课堂教学条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当下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在课堂上以创设各式各样情境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政治课堂上盛行开来。这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一改以往政治课堂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职校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为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校园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  一、中职校校园安全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正处青春期,活泼好动,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进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方面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翻墙出去上网,有的为小事发生口角,有的在教室和公寓走廊、楼梯过激玩耍,造成意外伤害;校园内机动车辆增多,也是交通
职校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状: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弱,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有“启而不发”之感,理想的课堂是多向的交流,但是现实往往却是单一的传授。而运用对话式阅读教学能够较好改善这一现象,通过师生、文本、编者等多元的对话,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实际,经过整理加工,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以下四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