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和意义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析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抽选我院养殖的10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并于颅脑损伤后的5h、12h、24h、3d、6d等5个时间点,分别选择10只研究对象制作标本,并对促红细胞生素进行检测,以进行对比。结果 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观察组中研究对象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结果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且在颅脑损伤第6d后下降。结论 腹颅脑损伤后,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时间内变化较大,但很快恢复正常。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变化 意义
  促红细胞生长素[1]主要是针对红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含量进行调节,主要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受到重视。有文献资料[2]指出,具备功能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存在于人体的多个器官与组织中,例如: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等。人体在处于脑缺氧、缺血或是贫血等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均上升,充分表明保护内源性神经的作用。笔者选择我院医学饲养的10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与意义,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养殖的医学试验对象—120只大鼠,体重在180—280g之间,平均是(210±30)g。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中研究对象利用改良Feeney法进行颅脑损伤制作。
  1.2 方法
  1.2.1 试剂
  使用美国Biomoga公司提供的反转录试剂盒、上海艾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聚合酶链反应标记物、山东博奥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aq—DNA聚合酶以及美国SantaCruz公司生产的EPO兔抗鼠多克隆抗体等进行试验。
  1.2.2 实验
  分别选择颅脑损伤后的5个时间点对两组研究对象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进行测定。医务人员断头取脑,进行PT—PCR标本的制作,每个时间点时,两组中均需抽选5只,获取大鼠脑组织,收集研究对象颅脑损伤病灶中心位置的大脑皮质,直径是10mm,并保存于-80℃的冰箱中;再每个时间点,两组均再抽取5只研究对象制作免疫荧光标本,利用1.5%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腹腔注射,剂量是30mg/kg,插管左心室,将右心耳剪开,进行200ml的等渗盐水与500ml的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随后以颅脑损伤灶为圆心,半径是5mm,进行脑冠状切面的收集,并保存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时间是24h,后制作连续冷冻切片,并免疫荧光染色。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相关的数据资料,以(x±s)形式进行计量数据的表示,开展t检验,两组测量值变化通过方差进行分析,P<0.05表示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RT-PCR中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后5h,脑损伤组织中就存在促红细胞生素,一直到颅脑损伤5d后均保持持续升高态势,并在颅脑损伤24h—3d后为最高峰值,6d后下降,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不明显,两组研究对象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存在较大差异(F=23.628,P<0.05),详细情况见表一:
  2.2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免疫荧光检查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5h—5d呈现持续升高状态,并在24h时上升显著,在损伤3d后是最高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对照组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均有所表达,变化不明显。两组表达量均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性(F=20.482,P<0.05),详细情况见表二:
  3 讨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属于内源性糖蛋白激素的一种,主要针对红细胞生成进行调节的一种生长因子[3],肝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脏、脑细胞等均能够分泌,能够对患者颅脑损伤的程度进行反映。
  本研究中,笔者抽取10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存在颅脑损伤的大鼠,其促红细胞生成素随着受伤时间的增加而波动较大,但是在受伤6d后,峰值下降。与刘健[4]等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后,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显著,并在短时间内恢复基础水平,主要是受到患者低氧诱导与机体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颅脑损伤早期,可给予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减轻损伤。
  参考文献
  [1] 贾强,只达石,黄慧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09(7):686-689,696.
  [2] 钟志坚,吕加希.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颅脑损伤大鼠脑细胞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6):1036-1040.
  [3] 贾强,只达石,黄慧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3):206-209.
  [4] 刘健,高佳星,汪叶松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丝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2):63-65,70.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某水泥厂的职业病危害现状, 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水泥厂作业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 该水泥厂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合格率为69.23%,水泥包装、水泥散装、水泥装车等岗位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合格率仅为47.62%,超限值岗位主要位于采矿设备、破碎机、磨机、篦冷机等设备。结论 粉尘、噪声是该水泥厂的主要职业
期刊
【摘 要】 三七、人参、柴胡等临床常用中草药中主要有效成分都含有皂苷,已有研究表明其对机体多个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由于以脑梗死、脑肿瘤、帕金森病等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皂苷在中枢神经疾病作用的研究正逐渐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种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皂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 癫痫 脑肿瘤  【 Abstrac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急性期ECP水平的高低与患儿日后喘息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血清中ECP水平。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愈后随访6~12月,观察有无喘息发作。结果 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ECP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
期刊
【摘 要】 目的 观察当归补血汤联合舒洛地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当归补血汤联合舒洛地特,对照组应用舒洛地特,3个月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3%;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归补血汤联合舒洛地特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有效方法,能明显降低24h蛋白定量,改善患者肾
期刊
【摘 要】 当前中国已逐渐步入快速老龄化的时代,新的医疗改革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尤其是对临终人群的人文关怀。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立足于医学社会学视角,通过文献研究、问卷法、人类学的田野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从中西方的传统认知、孝道理念、医疗政策、NGO与志愿者的角色、权利义务等角度探析南京临终关怀事业的进程与前景。  【关键词】 生死观 临终医疗 人文
期刊
【摘 要】 目的 对股骨髓内钉术后导致骨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髓内钉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股骨髓内钉术后导致骨不愈合的原因。结论 髓内釘的工作长度、髓内釘的直径、骨折部位生物学环境、手术中软组织剥离过度影响骨折断端血供,骨折断端复位不良及患者自身的因素比如“吸烟、酗酒,糖尿病、营养不良”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碳酸锂合并氯氮平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躁狂症疾病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行临床碳酸锂、氯氮平联合治疗;并将同期接收另一组躁狂症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行临床碳酸锂疗法,判定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躁狂症疾病患者治疗好转率(94.3%)和对照组(77.1%)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  1.2 疾病诊断  (1)本组所接收躁狂症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均表现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CRAMS评分指导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程序的临床方法,以提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能力,降低病死率;方法:将本院2014年收治18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90例研究组采用CRAMS评分系统进行伤情评定后进行相应救治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护理程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从呼救到接受治疗这个阶段的生存率;结果:研究组通过运用CRAMS评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慢阻肺(COPD)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应用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患者均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一组剂量为每日40mg,另一组剂量为每日80mg,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32例(91.4%),对照组共计30例(85.7%),两组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PPI、促进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给予PPI、促进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常规方法的同时加用黛力新和(或)谷维素治疗。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8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伴有焦虑、忧郁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抗反流药物的同时加用抗焦虑药物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