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反思性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实践是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质。本文站在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备课、上课、课后三个阶段反映新课改中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和研究,供有关人士参考查阅。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渐渐走入了课堂。具体来讲,反思性教学就是老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努力改善不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一般而言,我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所以如果我们要对新课改中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进行研究,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实践,最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前的反思——备课
备课对于每个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环节,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具体来讲,备课是对教学目标、过程设计、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在新课标的推行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讲解岳麓版《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高中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点在旧的课程里边是没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翻阅其他的资料进行补充。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如果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不想办法反思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又怎么知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因呢?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反思自己这堂课要给学生贯彻什么,贯彻的这些东西学生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这类问题出现了该怎样解决,等等。如果这些都可以在备课中面面俱到的话,那么新课改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初步作用就会得到完满的发挥。
二、教学课堂上的反思——上课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授课前的备课上,更要体现在课堂上,毕竟学生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直接吸收知识,总结经验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态度、方法等及时反思,如果出现问题随时调整,保证课堂效果达到最好。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吸收状况,高中历史相对来讲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但对于报文科的学生来讲高中历史有可能决定他们将来的命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知识传达的有效性和学生认知的深入性,力争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喜欢上历史。从反思性教学的本质上看,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替学生着想,想象自身教学的不足,再通过教学实践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所以上课是反思性教学最大的实践场所,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项理论的实施,确保自身教学方面的稳步提高。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课后
虽然,反思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但是课后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上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一方面,要怎么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是一个问题。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但是内容却很多,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等种种因素,如何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吸收最全面的知识将是新教改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如何完成感情教育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历史学习不仅是很多学生迈向大学之门的钥匙,也是对祖国情感的寄托,更是对未来生活的反思。主要反思以下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原因何在?有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何在? 有何失败之处?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教师讲授历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从宏观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反思的学科,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综合全文,新课改中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研究对于整个历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只有在反思性教学的基础上认真运用反思学的观点,将反思性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育人中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全面的知识,也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章葆,严红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周明芬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渐渐走入了课堂。具体来讲,反思性教学就是老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努力改善不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一般而言,我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所以如果我们要对新课改中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进行研究,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实践,最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前的反思——备课
备课对于每个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环节,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具体来讲,备课是对教学目标、过程设计、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在新课标的推行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讲解岳麓版《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高中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点在旧的课程里边是没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翻阅其他的资料进行补充。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如果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不想办法反思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又怎么知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因呢?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反思自己这堂课要给学生贯彻什么,贯彻的这些东西学生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这类问题出现了该怎样解决,等等。如果这些都可以在备课中面面俱到的话,那么新课改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初步作用就会得到完满的发挥。
二、教学课堂上的反思——上课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授课前的备课上,更要体现在课堂上,毕竟学生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直接吸收知识,总结经验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态度、方法等及时反思,如果出现问题随时调整,保证课堂效果达到最好。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吸收状况,高中历史相对来讲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但对于报文科的学生来讲高中历史有可能决定他们将来的命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知识传达的有效性和学生认知的深入性,力争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喜欢上历史。从反思性教学的本质上看,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替学生着想,想象自身教学的不足,再通过教学实践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所以上课是反思性教学最大的实践场所,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项理论的实施,确保自身教学方面的稳步提高。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课后
虽然,反思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但是课后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上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一方面,要怎么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是一个问题。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但是内容却很多,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等种种因素,如何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吸收最全面的知识将是新教改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如何完成感情教育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历史学习不仅是很多学生迈向大学之门的钥匙,也是对祖国情感的寄托,更是对未来生活的反思。主要反思以下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原因何在?有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何在? 有何失败之处?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教师讲授历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从宏观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反思的学科,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综合全文,新课改中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研究对于整个历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只有在反思性教学的基础上认真运用反思学的观点,将反思性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育人中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全面的知识,也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章葆,严红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周明芬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