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寻求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了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有效引导;创设情境;学习评价
何谓自主学习?众说纷纭。操作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认为自主学习包含自我调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发展,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活动。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合理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
1.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学习情境,触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之初,教师要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自主学习做好“热身操”,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对象,触动、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其主动思考。
如在讲授《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我们可以利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课件和天文知识图片,先让学生对银河系和牵牛织女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一般来说,文本环境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出让学生能跨越时空隧道的情境,引起其探究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能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主动去参与。
如让学生把《木兰诗》和《一根火柴》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开心灵的对话,面对这种穿越时空的设定以及新颖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大大高涨,他们就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储备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利用学习心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学生思维的机器尚未运转,教师就要善于在课件中利用启发式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把他们引入教学情境。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成功的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还能留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他们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出一组问题:“背影”与家庭背景有何联系?“背影”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课堂中,学生自然会带着这些疑问到文本里的语段和点睛之笔中主动寻找答案,通过讨论交流,交出比较理想的答卷。
二、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浏览法”“设疑法”“五步、十步教学法”“朗读法”等学习方法,逐步减少统一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并不断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应时时注重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和成效的学习过程。
三、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学生都有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老师表扬,也看重老师的表扬。评价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自主学习的哪一个环节(质疑、汇报、争辩、自评、互评),都要抓住学生渴望被肯定的这一心理特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互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缺陷、发现不足,不断调整心态和学习方法,进而增强信心,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继宏,杜正洲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有效引导;创设情境;学习评价
何谓自主学习?众说纷纭。操作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认为自主学习包含自我调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发展,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活动。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合理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
1.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学习情境,触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之初,教师要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自主学习做好“热身操”,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对象,触动、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其主动思考。
如在讲授《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我们可以利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课件和天文知识图片,先让学生对银河系和牵牛织女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一般来说,文本环境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出让学生能跨越时空隧道的情境,引起其探究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能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主动去参与。
如让学生把《木兰诗》和《一根火柴》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开心灵的对话,面对这种穿越时空的设定以及新颖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大大高涨,他们就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储备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利用学习心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学生思维的机器尚未运转,教师就要善于在课件中利用启发式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把他们引入教学情境。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成功的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还能留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他们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出一组问题:“背影”与家庭背景有何联系?“背影”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课堂中,学生自然会带着这些疑问到文本里的语段和点睛之笔中主动寻找答案,通过讨论交流,交出比较理想的答卷。
二、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浏览法”“设疑法”“五步、十步教学法”“朗读法”等学习方法,逐步减少统一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并不断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应时时注重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和成效的学习过程。
三、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学生都有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老师表扬,也看重老师的表扬。评价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自主学习的哪一个环节(质疑、汇报、争辩、自评、互评),都要抓住学生渴望被肯定的这一心理特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互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缺陷、发现不足,不断调整心态和学习方法,进而增强信心,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继宏,杜正洲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