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龙江马铃薯具备高产、早熟、用场多、散布广的独特的之处,最近一段时期,马铃薯的栽种面积在黑龙江一年比一年地扩大。最近几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广泛发作,尤其是雨量较多的年份一年到头都有发作,严重时,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如今,马铃薯晚疫病已经变成限制黑龙江省土豆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本文就黑龙江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黑龙江;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黑龙江省天气寒冷,土质肥沃,年均下雨量为500mm左右,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商品马铃薯的很重要的出产基地之一,年栽种面积大小为649.5万亩。不过每年在马铃薯的成长季候,特别是7、8月,那时正好赶上雨季,寒冷潮润的天气对晚疫病菌的成长和蕃息十分有利,加之在中面积不断扩大,感晚疫病的品种也随之增多,造成黑龙江省每年都有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并有一天一天地走向严重的的发展方向,这不止导致了马铃薯田地里产量和质量的减退,并且危害到种薯及加工原料薯的贮藏和运送,对黑龙江省马铃薯的生产和进展都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是一种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的特征为五彩、无隔、多核。病叶上显露出来的白颜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宿主的气眼伸出,颜色是五彩的,有1~4个分枝,胞子囊萌生在分枝的顶端,胞子囊也是五彩的,是卵圆形的单细胞。它的顶端有乳突,在高湿和低温的环境下,能够萌生出6~12个腰子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一会儿后,萌生出芽管,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孢子囊的芽管将直接萌生出来。在天然条件下,不会萌生出有性世代卵胞子。
2 致病特点标志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侵入叶、茎和薯块对其进行损害。首先,会在叶子的尖端和叶子边缘出现像是被水浸过的褐色斑点,折现半点四周会有浅色的晕圈,当环境中湿润程度变大时,病斑会出现迅疾扩张的情况,病斑仍然为褐色,同时会萌生出一些白色的霉环绕在病斑周围,那个就是孢囊梗和胞子囊,这些病菌在叶子的背面出现的较多。环境变的干燥时,那些斑会枯干,白霉也看不见了,同时,扩张速度也相对减慢了。幼茎和叶柄被感染后,有可能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叶片会出现萎垂、卷缩的现象,最后会导致整个植物都变黑腐烂,并发出腐烂的味道。
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利用菌丝体在块茎中过冬并生存。种薯带菌下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滋芽而活动,逐层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发掘出来。病菌沿宿主皮层内团体上进漫延,使宿主团体形成条纹状褐化,在形成病斑以后,遇到适宜的情况那些病斑上就会萌生胞子囊。它们依靠风、雨以及水流在田地里广泛散布漫延,碰到合宜的环境就会萌发,萌生芽管,进入宿主,在叶片上萌生典型的病斑,并使宿主成为田地里的病株核心,继续往前接着侵染、出产胞子囊再广泛散布、再侵染。病菌在对叶片进行侵染时,大多是采用从气眼进入或直接穿入表皮的方式。在对块茎(薯块)进行侵染时,一般都采用从受伤破裂的地方、皮孔、芽眼进入的方式。
晚疫病在多雨的年度容易流行并成灾,地势低洼或者排水不好的田地发病率会比较高,平坦的土地比垄地发病率高且严重。
4 发病条件
4.1 品种和种薯 因为很多农民没有很强的市场观念,在品种选取时没有选用抗病品种,而且也没有严明精选育薯,以致带菌病薯变成栽种的初侵染源。
4.2 气候学条件 温度、湿润程度是表决侵染的主要条件,孢子囊萌发的最佳温度是15℃以上,游动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是12~15℃,孢子囊萌生的最佳温度为18~22℃,游动孢子萌生的最佳温度是10~13℃,菌丝在宿主体内成长的最佳温度是20~23℃。孢子囊萌生的合宜湿润程度为90%,在95%以上为最佳。依据上面说说的病原发生的条件,在空气潮润、暖和、长时间阴雨天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病并流行。
4.3 耕作制度
5 防治处理办法
5.1 选择抗病且无病的种薯
5.2 种子处置 在马铃薯下种前1~3天内,对种薯进行切块,并将其放在干燥的地方,摊平,保证其厚度为10~15厘米。用500倍的58%的甲霜灵锰锌溶液进行喷雾,一直喷到薯块淋湿截止,喷完后不进行薯块的翻动,等其自然干燥后用于下种。
5.3 增强种薯管理 在对种薯进行储藏前,挑选要认真,把病薯剔除,在2~4℃的低温环境中储藏,扼制病害的进展,出窖时对育薯的选择要严格。
5.4 树立无病种子田 树立无病种子田,可以减损开始一段时间的菌源。
5.5 减损初侵染出处 对于抛弃的薯块进行妥善的处置,将收获后进行分级时弃掉的病薯和残薯等进行深埋或充分窖肥发酵,下种前弃掉的病薯也要用相同额办法处置。彻底除掉田地里及周边抛弃的薯块,避免其自生长出马铃薯苗。
5.6 合理轮作 马铃薯和一些合适的作物作物时,实施3~5年的倒茬制为宜,这样能够达到降低病虫害和调节生土养料的效用。
5.7 增强农田管理 农田管理的重点是消泯杂草,中耕培土,增进植株的壮健成长,提高抗病能力。所以,应当进行早播,挑选土质疏松、排水令人满意的田块。在幼苗阶段要以深松垄沟,浮耥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耥的同时慢慢加厚培土,消泯杂草,使土地松热,结薯阶段在封垄前对垄沟进行深松,并使培土加高,避免块茎外露,防止外伤和晚疫病菌进入引动腐败。
参考文献
[1] 张兴启,王红蕾.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农业. 2007年08期
关键词:黑龙江;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黑龙江省天气寒冷,土质肥沃,年均下雨量为500mm左右,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商品马铃薯的很重要的出产基地之一,年栽种面积大小为649.5万亩。不过每年在马铃薯的成长季候,特别是7、8月,那时正好赶上雨季,寒冷潮润的天气对晚疫病菌的成长和蕃息十分有利,加之在中面积不断扩大,感晚疫病的品种也随之增多,造成黑龙江省每年都有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并有一天一天地走向严重的的发展方向,这不止导致了马铃薯田地里产量和质量的减退,并且危害到种薯及加工原料薯的贮藏和运送,对黑龙江省马铃薯的生产和进展都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是一种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的特征为五彩、无隔、多核。病叶上显露出来的白颜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宿主的气眼伸出,颜色是五彩的,有1~4个分枝,胞子囊萌生在分枝的顶端,胞子囊也是五彩的,是卵圆形的单细胞。它的顶端有乳突,在高湿和低温的环境下,能够萌生出6~12个腰子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一会儿后,萌生出芽管,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孢子囊的芽管将直接萌生出来。在天然条件下,不会萌生出有性世代卵胞子。
2 致病特点标志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侵入叶、茎和薯块对其进行损害。首先,会在叶子的尖端和叶子边缘出现像是被水浸过的褐色斑点,折现半点四周会有浅色的晕圈,当环境中湿润程度变大时,病斑会出现迅疾扩张的情况,病斑仍然为褐色,同时会萌生出一些白色的霉环绕在病斑周围,那个就是孢囊梗和胞子囊,这些病菌在叶子的背面出现的较多。环境变的干燥时,那些斑会枯干,白霉也看不见了,同时,扩张速度也相对减慢了。幼茎和叶柄被感染后,有可能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叶片会出现萎垂、卷缩的现象,最后会导致整个植物都变黑腐烂,并发出腐烂的味道。
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利用菌丝体在块茎中过冬并生存。种薯带菌下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滋芽而活动,逐层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发掘出来。病菌沿宿主皮层内团体上进漫延,使宿主团体形成条纹状褐化,在形成病斑以后,遇到适宜的情况那些病斑上就会萌生胞子囊。它们依靠风、雨以及水流在田地里广泛散布漫延,碰到合宜的环境就会萌发,萌生芽管,进入宿主,在叶片上萌生典型的病斑,并使宿主成为田地里的病株核心,继续往前接着侵染、出产胞子囊再广泛散布、再侵染。病菌在对叶片进行侵染时,大多是采用从气眼进入或直接穿入表皮的方式。在对块茎(薯块)进行侵染时,一般都采用从受伤破裂的地方、皮孔、芽眼进入的方式。
晚疫病在多雨的年度容易流行并成灾,地势低洼或者排水不好的田地发病率会比较高,平坦的土地比垄地发病率高且严重。
4 发病条件
4.1 品种和种薯 因为很多农民没有很强的市场观念,在品种选取时没有选用抗病品种,而且也没有严明精选育薯,以致带菌病薯变成栽种的初侵染源。
4.2 气候学条件 温度、湿润程度是表决侵染的主要条件,孢子囊萌发的最佳温度是15℃以上,游动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是12~15℃,孢子囊萌生的最佳温度为18~22℃,游动孢子萌生的最佳温度是10~13℃,菌丝在宿主体内成长的最佳温度是20~23℃。孢子囊萌生的合宜湿润程度为90%,在95%以上为最佳。依据上面说说的病原发生的条件,在空气潮润、暖和、长时间阴雨天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病并流行。
4.3 耕作制度
5 防治处理办法
5.1 选择抗病且无病的种薯
5.2 种子处置 在马铃薯下种前1~3天内,对种薯进行切块,并将其放在干燥的地方,摊平,保证其厚度为10~15厘米。用500倍的58%的甲霜灵锰锌溶液进行喷雾,一直喷到薯块淋湿截止,喷完后不进行薯块的翻动,等其自然干燥后用于下种。
5.3 增强种薯管理 在对种薯进行储藏前,挑选要认真,把病薯剔除,在2~4℃的低温环境中储藏,扼制病害的进展,出窖时对育薯的选择要严格。
5.4 树立无病种子田 树立无病种子田,可以减损开始一段时间的菌源。
5.5 减损初侵染出处 对于抛弃的薯块进行妥善的处置,将收获后进行分级时弃掉的病薯和残薯等进行深埋或充分窖肥发酵,下种前弃掉的病薯也要用相同额办法处置。彻底除掉田地里及周边抛弃的薯块,避免其自生长出马铃薯苗。
5.6 合理轮作 马铃薯和一些合适的作物作物时,实施3~5年的倒茬制为宜,这样能够达到降低病虫害和调节生土养料的效用。
5.7 增强农田管理 农田管理的重点是消泯杂草,中耕培土,增进植株的壮健成长,提高抗病能力。所以,应当进行早播,挑选土质疏松、排水令人满意的田块。在幼苗阶段要以深松垄沟,浮耥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耥的同时慢慢加厚培土,消泯杂草,使土地松热,结薯阶段在封垄前对垄沟进行深松,并使培土加高,避免块茎外露,防止外伤和晚疫病菌进入引动腐败。
参考文献
[1] 张兴启,王红蕾.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农业. 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