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精心预设的教案,在课堂上却会遇到很多困难,难以达成想象中的精彩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情况不可预见,具有即时生成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要注意互动生成。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构建灵动的课堂。
一、“灵动”源自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能否涌动着灵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全面正确地把握学情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通过了解,弄清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中有哪些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 深入合理地解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使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全面把握教材之体系。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放到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2)抓住上下文间内在之联系。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依据此说,教师解读教材时,如果能够发现那些散落在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阅读这篇文章的“整体”效应必然大于“部分之和”。(3)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使得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有着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善于取舍,选择好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教学预案的设计也要以实现“教学重点”为核心,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所谓“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达成的目标。哪些知识是教材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因此,教学难点的把握,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分析,通盘考虑。
3 构建弹性的教学预案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案预设时,要“大气”,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设计预案时,要在“粗”和“细”上下功夫,“粗”指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细”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透彻。
二、生成彰显“灵动”
尽管教师构建了弹性的教学预案,但还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1 通过学生的质疑生成
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妙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课始就有学生这样问:“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如此之早,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不过我马上意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读通课文,加上适当的探讨,学生很快就初步理解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2 通过学生的“怪问”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化弊为利。所以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适当调整教学思路,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3 通过观察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对教师的讲解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时,应及时采取反馈措施。对教学预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精彩生成,多一分灵动。让我们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成预设目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涌动着灵性!
一、“灵动”源自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能否涌动着灵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全面正确地把握学情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通过了解,弄清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中有哪些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 深入合理地解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使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全面把握教材之体系。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放到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2)抓住上下文间内在之联系。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依据此说,教师解读教材时,如果能够发现那些散落在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阅读这篇文章的“整体”效应必然大于“部分之和”。(3)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使得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有着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善于取舍,选择好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教学预案的设计也要以实现“教学重点”为核心,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所谓“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达成的目标。哪些知识是教材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因此,教学难点的把握,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分析,通盘考虑。
3 构建弹性的教学预案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案预设时,要“大气”,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设计预案时,要在“粗”和“细”上下功夫,“粗”指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细”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透彻。
二、生成彰显“灵动”
尽管教师构建了弹性的教学预案,但还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1 通过学生的质疑生成
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妙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课始就有学生这样问:“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如此之早,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不过我马上意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读通课文,加上适当的探讨,学生很快就初步理解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2 通过学生的“怪问”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化弊为利。所以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适当调整教学思路,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3 通过观察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对教师的讲解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时,应及时采取反馈措施。对教学预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精彩生成,多一分灵动。让我们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成预设目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涌动着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