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uan3660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精心预设的教案,在课堂上却会遇到很多困难,难以达成想象中的精彩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情况不可预见,具有即时生成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要注意互动生成。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构建灵动的课堂。
  
  一、“灵动”源自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能否涌动着灵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全面正确地把握学情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通过了解,弄清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中有哪些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 深入合理地解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使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全面把握教材之体系。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放到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2)抓住上下文间内在之联系。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依据此说,教师解读教材时,如果能够发现那些散落在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阅读这篇文章的“整体”效应必然大于“部分之和”。(3)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使得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有着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善于取舍,选择好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教学预案的设计也要以实现“教学重点”为核心,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所谓“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达成的目标。哪些知识是教材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因此,教学难点的把握,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分析,通盘考虑。
  3 构建弹性的教学预案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案预设时,要“大气”,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设计预案时,要在“粗”和“细”上下功夫,“粗”指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细”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透彻。
  
  二、生成彰显“灵动”
  
  尽管教师构建了弹性的教学预案,但还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1 通过学生的质疑生成
  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妙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课始就有学生这样问:“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如此之早,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不过我马上意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读通课文,加上适当的探讨,学生很快就初步理解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2 通过学生的“怪问”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化弊为利。所以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适当调整教学思路,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3 通过观察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对教师的讲解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时,应及时采取反馈措施。对教学预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精彩生成,多一分灵动。让我们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成预设目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涌动着灵性!
其他文献
在师范毕业的实习期间,恰缝全市的小学音乐评优课比赛活动,那次听课活动,让我第一次目睹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魅力,上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唱响“Do、Re、Mi,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说到科学课,大家都体会到,从科学理论知识到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据初步统计,学生实验课时占了自然总课时的半数以上,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笔者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感受颇深。    一、科学课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育人是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就基于创新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发现“新大陆”的起跑线。科学的发明总是在科学家的顿悟意识下产生的,教育创新是师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从好奇——问题——探索——验证——归纳的全过程。这五步教学法正是实现创新教学的突破,下面结合“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
写作就是表达自我,而学生为什么视习作为不易攻克的堡垒,有畏难情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写作的烦恼,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来,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写作呢?    一、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激发写作的欲望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附近没有儿童文化宫,游乐园,博物馆。他们的生活相对于城市的孩子似乎不是那么五彩缤纷。写作素材似乎少之又少。其实则不然。培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说是人们利用口语进行表达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无疑是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了。应该科学利用说话训练的有关内容、形式和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为其将来投身社会进行文明、正确、有效地待人处事和沟通交往提供必要的素质条件。    一、学说训练的教育性    学说是说
在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出发,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对他们的后继学习乃至于终身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儿童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新课改的教材,在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上都有很多需要转变的地方。对于新课改下的一年级拼音。特别是面对农村学校部分无拼音基础的学生,如何有效的识记?经过实践与探索,我的心得如下:    一、图、形、音结合识记    以往,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
课堂回放:  这是一堂稍复杂的工程问题的练习课,课堂练习有这样一道题:“一批零件,如果单纯做,师傅要6小时完成,徒弟要8小时完成,现在师傅先做2小时后。剩下的师徒俩人一起做,还要几小时完成?”学生做完后,我让做错的学生站起来,有一位学生解法是这样的:(1-1/6×2)/1/8,我将他的答案写在黑板  师:能将你解题的想法说说吗?  生1(刚才做错的学生支支吾吾)  生2:他最后一步做错了,剩下的零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一串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也牢牢地拴住了我的视线,他就是肖川先生所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一种沉静!一看到封面,就爱不释手,我还从没见过如此装帧的教
激励法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统领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完成课时的任务是大目标,教师必须要用适合学生个体的小目标来激励他们。如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只要求每个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学生一定会漫不经心,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但若同时制定一个标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背、去学,往往会产生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