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教学要有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应鼓励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都要进行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教学方法
通过新课程改革培训,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义务教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应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备清晰而深刻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本身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引导他们想学、会学、善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而不至于觉得压抑。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造力与发展的层次上要承认有差别,不能要求整齐划一。
其次,要容忍学生的失败,并承认失败的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并允许学生尝试失败,如果事事要求尽善尽美,这种创新能力会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这个问题上莱特兄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再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应该用鼓励、表扬、赞赏、肯定的手段,使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勇于发表或修正自己的见解,能将其他人的想法组合出一个最佳的想法。好奇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好奇学生才会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想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因此教师应对这种好奇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如在教学中宜使用“好,继续”“非常棒”“有进步”等表示你对他的关注和表扬。总之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潜能易被发挥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参与、互助、进步的过程。
三、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拘泥于老师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中。虽然教学要有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应鼓励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都要进行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观点等。每次总结都要给多位同学发言的机会,要求他们各抒己见,允许有独到见解,总结后,让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引导。
首先,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和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开展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未来房屋,开一次逻辑推理故事会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活动中充分有展示自我,也学会了用数学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其次,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利用图形的线条美,对称美等,给学生以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增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把图形运用于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创造美的图形的愿望。如:在角的定义的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身边一些和角有联系的图形,还可以用所学知识做一些日常用品。如风车、风筝等。
最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数学家的成长过程,某个理论的发现等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讲述数学发展史及一些数学家的历史,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可以学习这些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懈,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教学方法
通过新课程改革培训,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义务教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应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备清晰而深刻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本身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引导他们想学、会学、善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而不至于觉得压抑。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造力与发展的层次上要承认有差别,不能要求整齐划一。
其次,要容忍学生的失败,并承认失败的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并允许学生尝试失败,如果事事要求尽善尽美,这种创新能力会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这个问题上莱特兄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再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应该用鼓励、表扬、赞赏、肯定的手段,使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勇于发表或修正自己的见解,能将其他人的想法组合出一个最佳的想法。好奇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好奇学生才会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想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因此教师应对这种好奇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如在教学中宜使用“好,继续”“非常棒”“有进步”等表示你对他的关注和表扬。总之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潜能易被发挥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参与、互助、进步的过程。
三、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拘泥于老师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中。虽然教学要有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应鼓励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都要进行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观点等。每次总结都要给多位同学发言的机会,要求他们各抒己见,允许有独到见解,总结后,让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引导。
首先,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和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开展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未来房屋,开一次逻辑推理故事会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活动中充分有展示自我,也学会了用数学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其次,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利用图形的线条美,对称美等,给学生以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增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把图形运用于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创造美的图形的愿望。如:在角的定义的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身边一些和角有联系的图形,还可以用所学知识做一些日常用品。如风车、风筝等。
最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数学家的成长过程,某个理论的发现等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讲述数学发展史及一些数学家的历史,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可以学习这些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懈,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