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协调”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尝试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构建“心理协调”的认识,从运用“期望调控”论、“人格魅力”论和“教学策略”论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做法。
  关键词:心理协调;期望调控;人格魅力;教学策略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站在变革第一线的我们,正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不断地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把这些精神和理念更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下的改革尽自己微薄之力。笔者于1985年开始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在实施新课程初期,有幸参加了省、市、区多次教育、教学、教材研讨会。此间,认真看,虚心听,闲下来时更想了许多。
  记得有位课程专家曾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堂是人类交流的特殊形式,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合作,都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和沟通。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之重要性。师生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借此机会,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心理协调的相关尝试整理成文,抛砖引玉。
  一、运用“期望调控”论构建心理协调
  “期望调控”是指老师运用期望效应值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学生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引起学生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我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过去学习表现和现有的学生成绩的信息,并通过随时观察,与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值,再根据不同的期望值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向学生传达“你很棒”“你将来一定有出息”等信息。学生在收到暗示后,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他的关注。此时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学习会加倍努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表明,合乎实际的期望值的确立与学习效果成正比,期望值有多高,学生就会朝着期望值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人格魅力”论构建心理协调
   教师这一特殊行业,仪表之得体、言语之幽默、表达之流畅、精神之饱满、身体语言之丰富等这些涉及个人人格魅力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比他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要大,更能吸引或影响学生,有助于构建师生心理协调,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为什么会对某一门课表现出情感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情感态度密切相关,因而得出“我喜欢英语老师,我就喜欢上他的课”的非常感性化的结论。“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化为行动。学生对老师的情感积累往往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接近到亲近,从亲近到共鸣,从共鸣到信赖”。平时我注意主动与学生接近,减少生疏感,增加彼此的认同感,以充满关爱的言行,务实并充满智慧的教学赢得他们思想感情的倾向性。在上课时,一方面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防止情绪传染,另一方面我以情育情,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协调一致,以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马卡连柯说过: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阴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教贵情深,教贵攻心”是建立新时期师生心理协调关系的座右铭。
  三、运用“教学策略”论构建心理协调
  1.把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人
  注意把机会公平地给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中形成兴奋点。比如,课堂上的提问,注意不能总是那么几个人;批改作业,克服优生细批、精批,差生略批,甚至不批;课后辅导,杜绝“对优生耐心解释,对差生敷衍了事”。不是有句话:关心孩子不难,难的是每天、每节课都关爱;关爱孩子不难,难的是所有学生都关爱。
  2.多鼓励,少批评
  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冷眼”,多宽容,少嘲讽。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理解、宽容、帮助、支持和鼓励,争取在宽松的环境中使学生拥有批评与挑战的勇气、创新的激情和灵感。我们应该清楚,现在的中学生很敏感,常会因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疑神疑鬼,心神不定,那样只会徒增隔阂,加重心理负担,挫伤自尊心,伤害他们的人格尊严,加重他们的厌学情绪。
  3.正确处理师生间冲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人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老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对师生之间的不愉快事件要就事论事,平等交流,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综上所述,师生“心理协调”的有效构建,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可以化阻力为动力,减少误会,避免矛盾和冲突,可以构建内外融洽的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情境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建设上来。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
摘要:事物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进步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决定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现在,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风潮,实际上,现在学生就业难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在当今社会中,要满足企业的选择和学生的择业,就必须在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和职业教育的教学重心上进行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