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消水肿的故事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员塑造的胡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适对中药黄芪的功效深信不疑。
  1920年,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陆先生以黄芪为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两眼都无法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至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使他们受益匪浅。
  其实,黄芪治水肿的案例不胜枚举,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曾为官江苏,他精通医理,《冷庐医话》中载有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也甚为神奇。
  有一年,许叔夏幕僚的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水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患者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服药两个月,病基本治愈。
  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10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当要将患者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試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被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治疗,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黄芪为古老的补气药,但其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亦有卓效。对气虚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胀满,重用单味黄芪或配伍确有佳效。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书载黄芪常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至60克以上。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可靠。
  (注:1两=30克)
其他文献
庄子的文章有着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谲隽永的寓言,独特深刻的思想,向来以难解著称。然而两千多年来,阅读者从他的博大浩渺中,总能够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在会心一笑后穷追不舍,往往有欣然忘食的愉悦。而作为《庄子》总纲的《逍遥游》,更为人津津乐道,起笔直写大鹏翱翔于浩茫辽阔的天地,先声夺人。它仰望苍天,无边无际;俯视人间,一无所见。这个极度夸张的寓言创造了大鹏展翅的澄明境界。  大鹏颠簸沧溟,扶摇青天,
民间传统歌舞艺术的瑰宝——安徽花鼓灯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花鼓灯艺术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盛行于世。花鼓灯的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熔舞蹈、灯歌、锣鼓、小戏于一炉,素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奔放、姿态优美、表演细腻、富有艺术魅力而著称,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逢传统佳节、庙会、农历节气和五谷丰登之时,人们都会梳妆打扮一番,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形
3月3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开幕  3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8人,实到2149人,符合规定人数。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汪洋、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说好了七点半在酒店的餐厅碰面,大家一起吃早饭,然后出去逛逛,结果,我发现我是最实诚的那个。早饭都快吃完了,那三位也没见人影。其实我早该想到是这种情况的,上大学的时候,这三位就没有守时的习惯,我以为这些年的历练能让他们改变一些呢——是我想多了。  艳秋是我们大学时代的系花,那时我们俩一个宿舍,好得形影不离。现在想想,她之所以那么喜欢和我在一起,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不算太丑,跟她在一起不会让她显得
无论是羁旅不归的迁客,还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对这方土地都有一股浓浓的情思,那就是乡思。  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使得他们对这种感情的表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首先,感情的触发点不同。作客他乡者的思乡之情,在平时自然也存在,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媒介,就很容易爆发,甚至一发不可收。总的来说,引发作客他乡者思乡的媒介主要有以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同时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渊明一生从仕到隐的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归隐”主题的巅峰之作。欧阳修甚至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对于文中“复驾言兮焉求”一句,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将其中“言”字注释为“语气词,无义。”既是无义的语气词,当然可以在理解和译文时忽略不计。但是我们知道,“言”本身作为指事字,其最本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中,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时刻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们在通过言语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同时,也常常运用非言语行为将信息输送给对方。有关言语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交际中,约有37%的内容靠非言语行为表达。这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人们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言语,那就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人
最近在教材中读到了两篇欧阳修的文章:《六一居士传》《与尹师鲁第一书》。在对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欧阳修在对待“酒”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其官场心路的一个变化。  为了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我又找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与这两篇文章一起构成一个系列,以这三篇文章中的“酒”为线索来分析和探究欧阳修一生的官场心路历程变化。因为按照写作时间排序,《与尹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预设方案。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起始年级开展了导学案模式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减负增效;三是增强校本研修实效,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关于教研活动——在看与被看中成长  重拾教研活动这个话题,对于曾经的教研员来说,感觉既陌生又亲切。什么是教研组?我的理解应该是引领同伴开展互助合作的最亲密的组织,是有着共同专业话语体系的归属地。在这样的一个组织里开展活动,目的只有一个:相互建构,共同成长。它应该是一种教师有需求、有投入、有体验、有感悟的活动方式,注重教,更注重研。但就目前的很多学科教研活动来说,还常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