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体育教学在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终身体育的培养基础在学校体育,应改进高职体育教学,加强高职体育教材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高职体育 终身体育教材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层次,是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中,培养“士”、“师”级高级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省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终身体育培养的基础在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结束,都要因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进行身体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或条件。终身体育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除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受体育本身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随社会发展变化及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兴趣与爱好需要导向与引导,而习惯有一个养成过程,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养成锻炼习惯,应强调加强养成教育。可以说,没有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就不可能坚持终身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的培养有不同的途径,学校体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学生不仅应通过体育教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体育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摄取真
知,还应发展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等锻炼能力。学生对这种能力的掌握与运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 终身体育的培养是高职体育的弱点
我国在2006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达1000多所,在校生为300万人,在“十五”期间将为社会培养800万高职学生。这是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一线技术型人才越来越高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向高层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模式也将被打破。科学合理、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是构建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发现,所有高职课程模式中的高职体育教学至今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在调查中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使广大体育工作者无从着手:(1)高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不健全。(2)公民平等地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放宽了年龄的限制,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次比较多,体育的教育面临着如何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受锻炼,学到一技之能,培养体育活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问题。(3)高职体育工作者大都由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转换而来,面临如何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的严峻挑战。(4)场地、器材的紧缺与学生不断的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造成体育教学以课程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觉得在学校体育中没有多少真知可摄取,毕业后缺乏继续体育的基础和条件;另外,学生在校体育课中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终身体育体系的薄弱,还反映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中。我国的就业前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训练和技工教育,就业后的在职职工提高培训、转岗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服务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再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是为劳动者铺设了一条通过接受终身教育,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建立终身体育教育体系,而此基础在高职的体育。
3. 根据高职体育特征进行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的基本特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抓住职教体育教学的特点,灵活进行体育教学。
3.1“补偿性”与“选择性”的特点。
高职学生在二、三年级中,生产实习多,体力消耗较大,由于局部肢体疲劳过度,使学生锻炼身体的惰性增强,所以这期间的体育教学形式、教材的搭配、运动负荷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锻炼的部位等应体现“补偿性”和“选择性”特点,即多动活动量较小的部位,适当放松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关节和肌肉,以及给学生较多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发展自己个性较多的机会。
3.2 “愉悦身心”的特点。
枯燥的体育教学形式加之体力消耗较大的专业劳动,会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厌烦——不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影响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接触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达到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3.3“职业劳动”的特点。
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应结合职业劳动特点进行,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有不同要求。要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根据专业特点应锻炼哪些部位、放松哪些部位。教师要据此选编实用教材,使学生提高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专业劳动的适应性。
3.4 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能力的培养,体现长期效益的特点。
高职体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在学期间提高身心素质,而且为了未来的职业劳动中不断增强体质,需要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和能力的培养。
4. 构建高职体育框架,更好为终身体育服务
教育要紧密注意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岗位结构的新动向,随时调整专业和专业计划、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要适应变化,更要具有超前性。高职体育的改革模式一直追随普通高等体育的步伐而缺乏自身特色。我国的高职绝大多数是大专的形式,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基础和理论知识学习应加强,结合高职生重视实践、长于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更应加强体育健康锻炼、健身教育,为不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健康习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在校期间,培养好终身体育观念,应着重解决好高职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素质、创新和创业素质。力求构建现实性与超越性、主体性与适应性、整体性与开放型相统一的素质结构,着眼于人的一生的成功和完善,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建立有选择的基础体育和结合兴趣和学校条件实行俱乐部制;基础体育课教学实行小班化,可辅助实行学分制,构建社会(学校)、学科(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提高教师素质。以体育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相对独立的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坚持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体育成绩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并注意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内容相衔接,以进一步推动高职体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职体育 终身体育教材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层次,是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中,培养“士”、“师”级高级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省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终身体育培养的基础在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结束,都要因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进行身体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或条件。终身体育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除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受体育本身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随社会发展变化及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兴趣与爱好需要导向与引导,而习惯有一个养成过程,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养成锻炼习惯,应强调加强养成教育。可以说,没有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就不可能坚持终身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的培养有不同的途径,学校体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学生不仅应通过体育教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体育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摄取真
知,还应发展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等锻炼能力。学生对这种能力的掌握与运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 终身体育的培养是高职体育的弱点
我国在2006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达1000多所,在校生为300万人,在“十五”期间将为社会培养800万高职学生。这是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一线技术型人才越来越高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向高层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模式也将被打破。科学合理、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是构建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发现,所有高职课程模式中的高职体育教学至今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在调查中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使广大体育工作者无从着手:(1)高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不健全。(2)公民平等地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放宽了年龄的限制,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次比较多,体育的教育面临着如何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受锻炼,学到一技之能,培养体育活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问题。(3)高职体育工作者大都由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转换而来,面临如何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的严峻挑战。(4)场地、器材的紧缺与学生不断的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造成体育教学以课程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觉得在学校体育中没有多少真知可摄取,毕业后缺乏继续体育的基础和条件;另外,学生在校体育课中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终身体育体系的薄弱,还反映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中。我国的就业前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训练和技工教育,就业后的在职职工提高培训、转岗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服务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再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是为劳动者铺设了一条通过接受终身教育,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建立终身体育教育体系,而此基础在高职的体育。
3. 根据高职体育特征进行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的基本特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抓住职教体育教学的特点,灵活进行体育教学。
3.1“补偿性”与“选择性”的特点。
高职学生在二、三年级中,生产实习多,体力消耗较大,由于局部肢体疲劳过度,使学生锻炼身体的惰性增强,所以这期间的体育教学形式、教材的搭配、运动负荷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锻炼的部位等应体现“补偿性”和“选择性”特点,即多动活动量较小的部位,适当放松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关节和肌肉,以及给学生较多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发展自己个性较多的机会。
3.2 “愉悦身心”的特点。
枯燥的体育教学形式加之体力消耗较大的专业劳动,会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厌烦——不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影响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接触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达到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3.3“职业劳动”的特点。
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应结合职业劳动特点进行,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有不同要求。要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根据专业特点应锻炼哪些部位、放松哪些部位。教师要据此选编实用教材,使学生提高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专业劳动的适应性。
3.4 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能力的培养,体现长期效益的特点。
高职体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在学期间提高身心素质,而且为了未来的职业劳动中不断增强体质,需要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和能力的培养。
4. 构建高职体育框架,更好为终身体育服务
教育要紧密注意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岗位结构的新动向,随时调整专业和专业计划、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要适应变化,更要具有超前性。高职体育的改革模式一直追随普通高等体育的步伐而缺乏自身特色。我国的高职绝大多数是大专的形式,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基础和理论知识学习应加强,结合高职生重视实践、长于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更应加强体育健康锻炼、健身教育,为不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健康习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在校期间,培养好终身体育观念,应着重解决好高职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素质、创新和创业素质。力求构建现实性与超越性、主体性与适应性、整体性与开放型相统一的素质结构,着眼于人的一生的成功和完善,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建立有选择的基础体育和结合兴趣和学校条件实行俱乐部制;基础体育课教学实行小班化,可辅助实行学分制,构建社会(学校)、学科(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提高教师素质。以体育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相对独立的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坚持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体育成绩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并注意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内容相衔接,以进一步推动高职体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