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阅读”,阅读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书报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读要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才能善求,有了兴趣才会
  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成为学习的主人。
  1、揭题引趣
  导入课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据题定法,如《詹天佑》一课教学前先出示图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凝视图像摇头,我趁机告诉学生:“他就是詹天佑。”板书课题:詹天佑。詹天佑是主持修筑我国自主设计第一条铁路的爱国工程师,是他粉碎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阴谋,并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国家节约了两万多两白银。寥寥数语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大家对课文主人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怎样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从而具有最佳的阅读心境和阅读的方向性。
  2、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老师因势利导,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想一边读,尤其是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想具体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3、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草原》、《桂林山水》、《山中访友》等文章,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让学生视听结合,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语言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以读增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以言传情、以情悟文”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学习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读要有法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通往胜利的桥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中适时地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了能力,就终生受用无穷了,以后就不觉得语文难了。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本领自然就会提高了。我经常采用下列方法引导学生读书:
  1、四步递进读书法。
  指导学生读书,目的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我运用“四步递进读书法”,为学生“自读”领航导向。一是疏通读:查字典,识字解义,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读顺课文;二是了解读:思题读文,概括主要内容,理顺文章脉络,多向思考,质疑问难;三是探索读:品评词句,探究中心,领会重点,明确写法,解疑释惑,深入理解;四是表情读:熟悉内容,进入角色,体会感情,熏陶感染,升华知识。
  2、带问题求解读书方法。
  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土地词一般用肥沃,贫瘠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带疑问去读书,思维如安上了钻头,注意力集中,很快找到答案。
  3、比较揣摩读书法。
  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在精读童年这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精彩极了”是母亲评价, “糟糕透了”是父亲评价,通过对比来体会父母不同的爱。
  4、咬文嚼字读书法。
  课文中有些字、词看来平平常常。实际却是表达中心思想的点睛传神之笔。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我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是关键词。“雪中送炭”从词语入手理解成语本意:“下雪天及时给人送去木炭取暖”。在理解引申义和比喻义:“在别人困难时,及时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它在课文中的具体意义。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含义,还体会到准确运用成语能简炼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
  三、 读有所得
  读书不能像蜻蜓点水——进不去,也不能像盲人骑瞎马——乱跑一通,而要讲求实效,做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1、读中促能。
  学生通过阅读时间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其读书兴趣亦随之增加阅读量也大大增多了。
  2、读中明理。
  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文质兼美,利于学生学习,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进行德育教育,陶冶了情操,在学习知识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
  3、读中导航。
  班里好几个男女同学在课桌正中间划“三八线”互不干涉,互不侵犯,稍一越线就爆发“战争”。多次调解也没作用,再讲《将相和》这一课时就以蔺相如顾全大局、团结互让,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进行教育,这样“三八线”才消除。在阅读中的感悟思考指导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多读书,拓宽阅读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能力,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少教多学”理念发轫于2004年的新加坡,其思想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近年来该理念被介绍到国内,其理念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目前,对于该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员中,一线教师参与甚少,但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及前景充满信心,其理由如下:  一、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
期刊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
期刊
每次考核完毕,总有一些学生考得不理想,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我呢,也顾不得他们,忙着讲评,于是,学生也忙着订正,忙得焦头烂额,可我总是发现,那些差生仍是一头雾水,面对错题,像没头的苍蝇,东碰西撞,结果,得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方可搞明白,订正完毕。  这一次,发下考卷,我一反常态,给大家讲了一个我在书上看到的深有启发的小故事。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决定改变原来的路线,打算抄近道前往目的地。没想到
期刊
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如今,时代发展,光彩陆离的生活也影响着孩子,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的认识阶段,对于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  一、学习课文明辨是非,汲取阳光的养料  小学课文很多文章都是都是通过人、事、景来揭示一个真理,引领孩子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讲究声情并茂,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好每节课,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
期刊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