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认同学院的办学特色,试图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求职需要已成为其学习的主导动机,但也存在动机水平与自律能力偏低、精力投入不足、不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问题。
关键词:职技高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可以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从另一侧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水平和问题。因此,我们将学生学习状况作为研究的内容,旨在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量化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问题,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改善教育教学与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此外,本研究也可成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编制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中的客观性因素包括对学院办学特色的认知、教师评价、设备评价、管理评价,主观性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动机水平、精力投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共计9个因素36个问题。问卷的选项采用4级态度量表,即完全符合4分,基本符合3分,基本不符2分,完全不符1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软件。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根据学院的专业类别与学生来源并考虑了年级与性别的差异,笔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2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89.1%。样本具体构成如表1。
不同题目间分值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分的前五项分别为:“学习过程中我有过快乐的感觉”(平均值2.92),“我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平均值2.85),“我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平均值2.84),“我们学院大多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平均值2.84),“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获得好工作”(平均值2.81)。平均得分的后四项依次为:“我不觉得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平均值1.82),“学院的自习室学习氛围很好”(平均值2.01),“我认为上课时纪律很好”(平均值2.01),“我有做学习计划的习惯”(平均值2.03)。
以上数据表明,提高自身素质以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学生学习动机中占重要位置;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充分肯定,对所学专业基本满意,学习的过程较为快乐。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安排,多数学生对课堂上和自习的学习纪律评价不高。
(二)各因素的平均分
将各因素内的不同题目汇总求平均,得到因素均值及标准差,分布如表2所示:
通过与存在上述问题学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其中大部分人缺乏明确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因为找不到“着力点”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这与林良夫所指出的“当前大学生学习相对被动,不会自觉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学习。”[5]相吻合,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生很少能得到来自师长的指导。
数据表明:(1)对于学院的办学特色、设备条件的评价在不同生源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技校生源满意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高中生源。而高中生源求学期间的情感体验更为快乐、主观感觉也更轻松一些。(2)从性别角度对各因素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从平均数看,女生对教师与学校氛围的评价略高于男生,并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优于男生,情感体验也更快乐;而男生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知、对设备条件的评价以及对专业的认知略优于女生。(3)理、工、文三类学科学生之间在办学特色认知、精力投入、情感体验与管理评价四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表明:工科学生对学院的办学特色的认知是最高的,且与文、理两科之间皆有明显差别,他们所感受到的学习氛围最好,同时其投入学习的精力也最多。(4)年级间的显著差异存在于对教师的评价与情感体验两个因素。总体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高于高年级。在情感体验方面四年级与一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理性认识对情感体验的影响逐步显现。
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状况喜忧参半。学生群体已认同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求职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动机系统,但学习动机水平与自律能力偏低、投入学习的精力不足,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为此,我们认为在继续提高学院教学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24-27.
[2]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3]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良夫.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0,(9):66-68.
作者简介:
史世平(197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
黄旭升(197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职技高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可以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从另一侧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水平和问题。因此,我们将学生学习状况作为研究的内容,旨在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量化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问题,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改善教育教学与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此外,本研究也可成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编制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中的客观性因素包括对学院办学特色的认知、教师评价、设备评价、管理评价,主观性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动机水平、精力投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共计9个因素36个问题。问卷的选项采用4级态度量表,即完全符合4分,基本符合3分,基本不符2分,完全不符1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软件。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根据学院的专业类别与学生来源并考虑了年级与性别的差异,笔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2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89.1%。样本具体构成如表1。

不同题目间分值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分的前五项分别为:“学习过程中我有过快乐的感觉”(平均值2.92),“我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平均值2.85),“我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平均值2.84),“我们学院大多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平均值2.84),“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获得好工作”(平均值2.81)。平均得分的后四项依次为:“我不觉得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平均值1.82),“学院的自习室学习氛围很好”(平均值2.01),“我认为上课时纪律很好”(平均值2.01),“我有做学习计划的习惯”(平均值2.03)。
以上数据表明,提高自身素质以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学生学习动机中占重要位置;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充分肯定,对所学专业基本满意,学习的过程较为快乐。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安排,多数学生对课堂上和自习的学习纪律评价不高。
(二)各因素的平均分
将各因素内的不同题目汇总求平均,得到因素均值及标准差,分布如表2所示:

通过与存在上述问题学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其中大部分人缺乏明确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因为找不到“着力点”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这与林良夫所指出的“当前大学生学习相对被动,不会自觉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学习。”[5]相吻合,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生很少能得到来自师长的指导。

数据表明:(1)对于学院的办学特色、设备条件的评价在不同生源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技校生源满意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高中生源。而高中生源求学期间的情感体验更为快乐、主观感觉也更轻松一些。(2)从性别角度对各因素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从平均数看,女生对教师与学校氛围的评价略高于男生,并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优于男生,情感体验也更快乐;而男生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知、对设备条件的评价以及对专业的认知略优于女生。(3)理、工、文三类学科学生之间在办学特色认知、精力投入、情感体验与管理评价四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表明:工科学生对学院的办学特色的认知是最高的,且与文、理两科之间皆有明显差别,他们所感受到的学习氛围最好,同时其投入学习的精力也最多。(4)年级间的显著差异存在于对教师的评价与情感体验两个因素。总体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高于高年级。在情感体验方面四年级与一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理性认识对情感体验的影响逐步显现。
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状况喜忧参半。学生群体已认同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求职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动机系统,但学习动机水平与自律能力偏低、投入学习的精力不足,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为此,我们认为在继续提高学院教学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24-27.
[2]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3]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良夫.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0,(9):66-68.
作者简介:
史世平(197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
黄旭升(197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