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教学的人、财、物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在增加,并要求提高在可利用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人才。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发展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学 教学评估 发展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80年代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招生108万人,2002年招生340万人,2003年招生380万人,2004年招生440万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已达到719所,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手段,教育部旨在加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的观念。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本科教学机制。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帮助高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对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发展现状
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进行的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估工作。1984年8月我国加入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价协会(IFA),开始吸收国外的教育评估成果,政府组织很多专家对教育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打下了基础。1990年10月,原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4号令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估揭开了序幕。到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先后主要经历了五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水平评估以及即将开始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本科教育历史较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新建院校都要参加。合格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并加大经济投入,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的类别不同,合格评估的方案也不同,但总的来看,合格评估具有以下特点:以与教学工作有关的因素为观测点,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局进行整体评价;评估方案体现高校的特点,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力求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校进行规范性教学建设和建立自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一评估分6个科类进行,从1994-2001年共评估了179所学校。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长、基础好、工作水平高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如要参加这种评估,需要学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这个评估分4个科类进行,自1996年-2000年共评估了16所高校。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这些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进行随机性评估。由于高教体制改革,大批高校合并,单科性院校减少,因此,这类评估不分科类设一个评估方案,但对师范、财经、医药、外语等不同类高校指标作了调整说明,用这一方案共评了25所院校。到2002年,用这三种方案已先后评估了254所本科学校。
2002年,由于高教综合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但对财经政法、师范、医药、外语类院校以及211工程学校指标调整作了补充说明(211工程学校指标调整说明后来未予公布),在评估中与评估方案共用。在2004年对这个方案又进行了修订,即现行方案。2002年以来,用这一方案已评高校191所。截至2005年底,用以上四种方案评估了412所院校,其中少数高校接受过两次的评估。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此外,教育部还在酝酿开展学科、专业评估。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估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被评学校一致认为,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教学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意识,强化质量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方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其他任何一项措施都不可替代的。
四、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未来发展的思考
根據“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按照评估方案的内容要素,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一)导向性的评估——针对“评估目的”
我们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指导教学改革向着正确的、先进的方向进行。一切没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以促进评估对象通过评估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在行动上有所改进,不断地向评估标准迈进。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求通过评估指标的确定,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调控,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能够确定人才培养的重点,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能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导航”。
(二)根本性的评估——针对“评估依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第一个指标“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學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就是要考察学校的各个教学活动是否体现了该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是否满足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学校定位等,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级指标,必须高度重视。其他的一般指标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些指标都是围绕着办学指导思想的,是为办学指导思想服务的,其指标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其它指标的实现,而其它指标的实现可以使高校沿着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发展。 因此,对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估,就是对本科教学水平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的行动指导的评估,是根本性的评估。
(三)综合、动态的评估——针对“评估项目”(指标体系)
现在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得比较完善,适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各个学校办学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很突出”的特点。由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的系统,在对教学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观点看待标准,为评估者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留有余地。
(四)软硬结合的评估——针对“怎样评估”
处理好两个“软硬结合”的问题。首先是软硬件指标的问题。指标体系中硬件指标,软件指标都很多,对办学来说,软件硬件都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硬件要落实,软件要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的建设,更不要有这种思想,认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专家容易考察的,而忽视软件建设。实际上办好一所学校,只有确定好办学指导思想,有效地进行教学基本制度的建设与改革,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学风,学校才能办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建设的难度要比硬件建设更大。比如,学风,有些学校平时工作抓得不好,在专家进校前突击一下,前三天看起来很好,第四天、第五天专家再回头到教室、自习室一看,都变了样。所以希望学校在评建的过程中能够把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是软硬评估(即定性定量评估)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看,硬评估客观性水平比软评估水平要高,但其有效性却不如软评估。事实上,由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单一地倾向定量评估或定性评估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活动是主观与客观、教师与学生、动与静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软、硬条件都是存在的。因此,指标体系可采取指标评分与综合评语相结合的办法。在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实际方案中,表现为定量多、定性少,主要是为了便于操作与统计。但在今后的发展来看,在教学评估中定性评估的分量应该会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定量与定性、软硬结合的评估方法。
(五)广泛参与的评估——针对“由谁评估”
目前,我国进行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形式。评估中的价值取向是由评估方案制定者事先规定,用指标体系将其固定的。这些预先制定的指标体系规定了评估者“评什么”和“怎么评”,评估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估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检查,难以使评估对象真正参与并通过评估改进教学。在评估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进行教学水平评估中的学校自评,提高学校自我评估的意识,使其在评估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评估,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应付评估,以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还要鼓励建立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配合学校完成评估任务,代表社会客观的多价值角度的评估学校,最终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的稳定的教学水平评估三方格局。
(六)透明化的评估——针对“评估结果”
周济部长在2006年4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提出:要实施“阳光评估”的两项措施之一,即将高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意见、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将评估材料和数据公之于众,便于社会监督,使教学评估更加透明化。
我国今后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逐步规范。例如:促进高校明确办学目标,办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鼓励开办评估中介机构参与本科教学评估;将评估数据公开化,社会共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评估网络。学校明确评估的目的,将评估变为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积极进行自评,使评估能够真正达到其目的。此外,一是要探索如何稳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协调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使评估深入人心,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处理好相对集中评估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评估的成果得以持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是要探索如何在评估的过程中利用特色项目的评估指标更好地体现高校特色,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2] 张世光.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概况及运作要素[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3
[3] 高延龙.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视角审视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策略[J].延安大学学报 2006.10
[4] 高金池,吕颖.高等教育评估浅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5(1)
[5] 单桂峰.确立“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性教育”的观念[J].江苏高教,1999(3)
[6] 卢岚,胡华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4.4(2)
【关键词】本科教学 教学评估 发展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80年代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招生108万人,2002年招生340万人,2003年招生380万人,2004年招生440万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已达到719所,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手段,教育部旨在加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的观念。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本科教学机制。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帮助高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对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发展现状
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进行的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估工作。1984年8月我国加入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价协会(IFA),开始吸收国外的教育评估成果,政府组织很多专家对教育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打下了基础。1990年10月,原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4号令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估揭开了序幕。到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先后主要经历了五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水平评估以及即将开始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本科教育历史较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新建院校都要参加。合格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并加大经济投入,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的类别不同,合格评估的方案也不同,但总的来看,合格评估具有以下特点:以与教学工作有关的因素为观测点,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局进行整体评价;评估方案体现高校的特点,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力求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校进行规范性教学建设和建立自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一评估分6个科类进行,从1994-2001年共评估了179所学校。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长、基础好、工作水平高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如要参加这种评估,需要学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这个评估分4个科类进行,自1996年-2000年共评估了16所高校。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这些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进行随机性评估。由于高教体制改革,大批高校合并,单科性院校减少,因此,这类评估不分科类设一个评估方案,但对师范、财经、医药、外语等不同类高校指标作了调整说明,用这一方案共评了25所院校。到2002年,用这三种方案已先后评估了254所本科学校。
2002年,由于高教综合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但对财经政法、师范、医药、外语类院校以及211工程学校指标调整作了补充说明(211工程学校指标调整说明后来未予公布),在评估中与评估方案共用。在2004年对这个方案又进行了修订,即现行方案。2002年以来,用这一方案已评高校191所。截至2005年底,用以上四种方案评估了412所院校,其中少数高校接受过两次的评估。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此外,教育部还在酝酿开展学科、专业评估。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估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被评学校一致认为,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教学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意识,强化质量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方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其他任何一项措施都不可替代的。
四、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未来发展的思考
根據“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按照评估方案的内容要素,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一)导向性的评估——针对“评估目的”
我们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指导教学改革向着正确的、先进的方向进行。一切没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以促进评估对象通过评估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在行动上有所改进,不断地向评估标准迈进。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求通过评估指标的确定,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调控,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能够确定人才培养的重点,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能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导航”。
(二)根本性的评估——针对“评估依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第一个指标“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學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就是要考察学校的各个教学活动是否体现了该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是否满足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学校定位等,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级指标,必须高度重视。其他的一般指标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些指标都是围绕着办学指导思想的,是为办学指导思想服务的,其指标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其它指标的实现,而其它指标的实现可以使高校沿着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发展。 因此,对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估,就是对本科教学水平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的行动指导的评估,是根本性的评估。
(三)综合、动态的评估——针对“评估项目”(指标体系)
现在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得比较完善,适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各个学校办学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很突出”的特点。由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的系统,在对教学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观点看待标准,为评估者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留有余地。
(四)软硬结合的评估——针对“怎样评估”
处理好两个“软硬结合”的问题。首先是软硬件指标的问题。指标体系中硬件指标,软件指标都很多,对办学来说,软件硬件都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硬件要落实,软件要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的建设,更不要有这种思想,认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专家容易考察的,而忽视软件建设。实际上办好一所学校,只有确定好办学指导思想,有效地进行教学基本制度的建设与改革,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学风,学校才能办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建设的难度要比硬件建设更大。比如,学风,有些学校平时工作抓得不好,在专家进校前突击一下,前三天看起来很好,第四天、第五天专家再回头到教室、自习室一看,都变了样。所以希望学校在评建的过程中能够把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是软硬评估(即定性定量评估)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看,硬评估客观性水平比软评估水平要高,但其有效性却不如软评估。事实上,由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单一地倾向定量评估或定性评估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活动是主观与客观、教师与学生、动与静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软、硬条件都是存在的。因此,指标体系可采取指标评分与综合评语相结合的办法。在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实际方案中,表现为定量多、定性少,主要是为了便于操作与统计。但在今后的发展来看,在教学评估中定性评估的分量应该会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定量与定性、软硬结合的评估方法。
(五)广泛参与的评估——针对“由谁评估”
目前,我国进行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形式。评估中的价值取向是由评估方案制定者事先规定,用指标体系将其固定的。这些预先制定的指标体系规定了评估者“评什么”和“怎么评”,评估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估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检查,难以使评估对象真正参与并通过评估改进教学。在评估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进行教学水平评估中的学校自评,提高学校自我评估的意识,使其在评估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评估,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应付评估,以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还要鼓励建立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配合学校完成评估任务,代表社会客观的多价值角度的评估学校,最终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的稳定的教学水平评估三方格局。
(六)透明化的评估——针对“评估结果”
周济部长在2006年4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提出:要实施“阳光评估”的两项措施之一,即将高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意见、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将评估材料和数据公之于众,便于社会监督,使教学评估更加透明化。
我国今后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逐步规范。例如:促进高校明确办学目标,办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鼓励开办评估中介机构参与本科教学评估;将评估数据公开化,社会共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评估网络。学校明确评估的目的,将评估变为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积极进行自评,使评估能够真正达到其目的。此外,一是要探索如何稳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协调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使评估深入人心,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处理好相对集中评估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评估的成果得以持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是要探索如何在评估的过程中利用特色项目的评估指标更好地体现高校特色,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2] 张世光.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概况及运作要素[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3
[3] 高延龙.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视角审视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策略[J].延安大学学报 2006.10
[4] 高金池,吕颖.高等教育评估浅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5(1)
[5] 单桂峰.确立“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性教育”的观念[J].江苏高教,1999(3)
[6] 卢岚,胡华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