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法影印版缘何屡禁不止
□ 韩 阳
2007年初,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及非法销售、使用外国教材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使用外国教材的管理。使用外国教材,必须是原版或授权的国内版教材;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权利人授权许可,都不得擅自复制、使用外国教材。但事实上,复制外国教材似乎已成为高校学生一件习以为常的事。现在,随着读者对盗版质量的质疑,出版社的防“盗版”已经演变成防“影印版”。
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辅导教材于5月20日正式发行,但是在教材上市之前,在北京海淀图书城、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等地,已有影印版教材出售。除了5折的售价和稍许不影响阅读的印刷质量外,影印版与经济科学出版社所出正版几乎完全相同。记者在5月18日再次走访数家售卖注会考试资料的书店,店主均表示,教材已卖完,要等到5月20日后才有,将按八五折出售。
9月初,杭州光华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发现,有人印刷销售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公务员考试系列教材和辅导书籍。“该书号称影印版,实际印制粗劣,错误百出,连人名都印刷错误。”光华有关负责人称,他们在网上发布了悬赏公告:凡提供具体信息,并协助抓获盗版印制商的,奖励10万元。a
而在这之后的自学考试教材、职称英语考试教材、公务员考试教材等大型公众考试都无一例外的遭遇了“影印版”之灾,甚至有人在百度公开询问:“北京有影印版、盗版、二手书的交易市场吗?”还有教育界人士对影印版如此回答:“个人认为影印版没问题,我们学生都用影印版,用正版简直就是奢侈啊!”
影印版为何如此“嚣张”呢?记者在走访有关人士的时候了解到,由于影印版印刷简单、无需支付稿酬,其利润甚至可能超过正版。每年各类辅导教材利润都因盗版严重缩水,有时甚至利润减半。当被问及一本教材的成本时,所有出版社均称商业秘密拒绝透露。但在注会教材定价中,最便宜的也在40元以上,最贵的《税法》是53元,这样的价格,消费者自然大呼吃不消,这也就是“影印版”流行的最大理由——“便宜”。
新京报等社会媒体,就注册会计师辅导教材影印版一事采访过事件主角,经济科学出版社相关部门,该社当时表示要认真追查。但时至今日,仍未见任何反映。截至记者发稿,记者仍没有联系上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而且记者也没有查到任何后续报道和消息。与此相仿,绝大多数被盗版的出版社最后都会选择不了了之,这在另一方面又助长了此类风气愈演愈烈。
如今盗版已成为出版社最为头疼的事情,有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打击盗版。而作为“受害”者的出版社,何时才能真正重视这个事情,拿出打硬仗的勇气和一查到底的决心,从源头遏制。希望在全新的2008年,“影印版”越来越少,“认真追查、没有下文”的事件也越来越少。
出版社如何应对库存
□ 王元晓
现在出版社都在大谈库存、全品种退货等问题,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销售渠道的零库存,必然导致出版社的大量库存。
对一般图书在渠道里走过一圈以后,对退回的书是不是可以不计成本让书走出去,压在库房里的书是废纸,只有把它们变成钱才会有价值,才会让资金流转起来,才会赚到更多的钱。压在仓库里只会让这些图书的成本越来越高,一年一年的仓储费累加在这些图书里,还有人员管理、物流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压库图书的价值在降低,而成本却在上升。
那么,出版社该如何处理库存呢?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低折扣不退货给二渠道销售。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现在全国有很多专做特价书的书商,给他们供应的图书都是二次销售的,不会退货,自然价格要低他们才会要,这个环节走的是个“量”。
第二,在本地搞活动打折直销。其实这样的活动每个出版社都做过,也尝到了这里面的甜头,只是没有人专门负责这一块,活动没有持续性,只是为了做给领导看,每次的活动没有一个细致的策划,做的一些无用功比较多,掩盖了这项活动的有效性。既然要做这个事,就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事来做,设置直销车常年做压库图书的销售,但一定要有折扣支持。
第三,援建穷困学校的图书馆。这项活动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可以把一些压库图书转化为宣传费用,说得境界高一点是为人民服务,说得实在一点是借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为出版社打造品牌,为出版社创造效益。
□ 韩 阳
2007年初,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及非法销售、使用外国教材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使用外国教材的管理。使用外国教材,必须是原版或授权的国内版教材;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权利人授权许可,都不得擅自复制、使用外国教材。但事实上,复制外国教材似乎已成为高校学生一件习以为常的事。现在,随着读者对盗版质量的质疑,出版社的防“盗版”已经演变成防“影印版”。
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辅导教材于5月20日正式发行,但是在教材上市之前,在北京海淀图书城、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等地,已有影印版教材出售。除了5折的售价和稍许不影响阅读的印刷质量外,影印版与经济科学出版社所出正版几乎完全相同。记者在5月18日再次走访数家售卖注会考试资料的书店,店主均表示,教材已卖完,要等到5月20日后才有,将按八五折出售。
9月初,杭州光华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发现,有人印刷销售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公务员考试系列教材和辅导书籍。“该书号称影印版,实际印制粗劣,错误百出,连人名都印刷错误。”光华有关负责人称,他们在网上发布了悬赏公告:凡提供具体信息,并协助抓获盗版印制商的,奖励10万元。a
而在这之后的自学考试教材、职称英语考试教材、公务员考试教材等大型公众考试都无一例外的遭遇了“影印版”之灾,甚至有人在百度公开询问:“北京有影印版、盗版、二手书的交易市场吗?”还有教育界人士对影印版如此回答:“个人认为影印版没问题,我们学生都用影印版,用正版简直就是奢侈啊!”
影印版为何如此“嚣张”呢?记者在走访有关人士的时候了解到,由于影印版印刷简单、无需支付稿酬,其利润甚至可能超过正版。每年各类辅导教材利润都因盗版严重缩水,有时甚至利润减半。当被问及一本教材的成本时,所有出版社均称商业秘密拒绝透露。但在注会教材定价中,最便宜的也在40元以上,最贵的《税法》是53元,这样的价格,消费者自然大呼吃不消,这也就是“影印版”流行的最大理由——“便宜”。
新京报等社会媒体,就注册会计师辅导教材影印版一事采访过事件主角,经济科学出版社相关部门,该社当时表示要认真追查。但时至今日,仍未见任何反映。截至记者发稿,记者仍没有联系上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而且记者也没有查到任何后续报道和消息。与此相仿,绝大多数被盗版的出版社最后都会选择不了了之,这在另一方面又助长了此类风气愈演愈烈。
如今盗版已成为出版社最为头疼的事情,有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打击盗版。而作为“受害”者的出版社,何时才能真正重视这个事情,拿出打硬仗的勇气和一查到底的决心,从源头遏制。希望在全新的2008年,“影印版”越来越少,“认真追查、没有下文”的事件也越来越少。
出版社如何应对库存
□ 王元晓
现在出版社都在大谈库存、全品种退货等问题,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销售渠道的零库存,必然导致出版社的大量库存。
对一般图书在渠道里走过一圈以后,对退回的书是不是可以不计成本让书走出去,压在库房里的书是废纸,只有把它们变成钱才会有价值,才会让资金流转起来,才会赚到更多的钱。压在仓库里只会让这些图书的成本越来越高,一年一年的仓储费累加在这些图书里,还有人员管理、物流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压库图书的价值在降低,而成本却在上升。
那么,出版社该如何处理库存呢?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低折扣不退货给二渠道销售。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现在全国有很多专做特价书的书商,给他们供应的图书都是二次销售的,不会退货,自然价格要低他们才会要,这个环节走的是个“量”。
第二,在本地搞活动打折直销。其实这样的活动每个出版社都做过,也尝到了这里面的甜头,只是没有人专门负责这一块,活动没有持续性,只是为了做给领导看,每次的活动没有一个细致的策划,做的一些无用功比较多,掩盖了这项活动的有效性。既然要做这个事,就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事来做,设置直销车常年做压库图书的销售,但一定要有折扣支持。
第三,援建穷困学校的图书馆。这项活动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可以把一些压库图书转化为宣传费用,说得境界高一点是为人民服务,说得实在一点是借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为出版社打造品牌,为出版社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