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喀斯特上的自然密码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ncsy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茂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从巍峨的峰丛到奇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从蜿蜒的山路到奔腾而泄的瀑布,
  从多姿多彩的物种到点缀在山间的古老民居,
  这一切,如海市蜃楼般连接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以至于难以相信它所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茂兰,不是兰花的一种,而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一个乡镇的名字,也是对一个以保护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命名。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三顶桂冠于一身,茂兰便宛若喀斯特地质舞台上的公主,纯真天然,香清溢远。无论是风姿卓绝的喀斯特地质地貌,还是奇迹般存在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无论是多彩多姿的物种,还是生机勃勃的人文风情,茂兰,宛若绽放在喀斯特地区的绝世奇葩,赋予了坚硬冷峻的石灰岩以生命的活力和温度,也颠覆着人们关于喀斯特的固有印象。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 经审议后被全票表决通过。荔波,这座黔桂交界的边远小城,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此,荔波有如幽谷百合,尽情绽放于世。这里聚集着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山川胜迹,无处不在的奇峰秀水,无处不在的郁郁葱葱,让地处北纬25度的荔波成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荔波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更以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著称于世,其完好的生态系统令人称奇,堪称是荔波这颗绿宝石中最深邃迷人的部分……
  


  喀斯特上的沧海桑田
  对于喀斯特,人类其实早该熟悉了。
  “喀斯特”原本是前南斯拉夫伊斯特拉半岛上的一个高地的地名。十九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丁·斯维奇对喀斯特高地独特的地貌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如今,喀斯特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术语,泛指与之地貌类型相同的地区,也常称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喀斯特也被称作“岩溶”。
  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球亚热带,其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5%,约有10亿人口在喀斯特地貌上繁衍生息。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在10余个省区都分布着成片的喀斯特地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贵州为中心,连接桂北、滇东、湘西及川东南等地连成一片的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多的一个区域。贵州是名符其实的喀斯特大省,其境内喀斯特面积就达1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73.8%。
  一路上,不管是我们摇下车窗,还是推开酒店的窗户,几乎都能看到喀斯特地貌如影随形。喀斯特地区容易形成独特的地貌和水文景观,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其中不乏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景。
  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告诉我们,喀斯特地区岩石为可溶性岩石,溶解后残存下来的物质很少,要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层需要一万年以上。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抗干扰能力都很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加剧水土的彻底丧失,难以恢复。
  在亚热带喀斯特地区,过去都有喀斯特森林的分布,但后大多数已遭破坏。许多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干旱荒芜的石漠化景观,贫穷落后几乎成了喀斯特的代名词。所以,对于喀斯特,我们总会隐隐生出些许不安,这不安源于美丽下面的危机。有如见到沙漠戈壁等地理景观,总会莫名生出几丝难言的荒凉沧桑之感。
  茂兰有如一个绿色精灵,我们从茂兰的盎然绿意中,仿佛看到了石漠化治理绽放出的生机与希望。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三亿多年前,茂兰和云贵高原的其他地区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历石炭纪、二叠纪的漫长过程,这一片海域的海底沉积了厚达300多米的碳酸盐岩层。而后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这一区域慢慢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高原。
  茂兰保护区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土壤稀少,但其上竟然生长着2万公顷郁郁葱葱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为87.4%,因而茂兰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它是地球亚热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这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森林的精粹。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存在,证明了喀斯特环境是可以治理的,是可以美好的,是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不争的事实回应了那些把喀斯特环境称之为“地球的癌症”的观点。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83.05平方公里,缓冲区81.3平方公里,实验区48.5平方公里,核心区和缓冲区主要作为科考研究不对外开放,实验区则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等。
  


  像大多数初来乍到者一样,我们起初也以为保护区便位于茂兰镇的辖区内,到了才知,保护区实际上涉及荔波县的4个乡镇(黎明关水族乡、茂兰镇、瑶山乡、甲良镇)、 16个村85个自然寨(92个村民小组),区内居住着布依、水、瑶、毛南、壮、汉等民族,人口1.1万余,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近90%。因为闭塞偏僻,很长历史时期里,茂兰更像是深闺里的秘境,少有人潮与喧嚣,也没有浮华的粉饰。
  与茂兰相遇,便是与惊喜相遇。真山真水,抱朴守真,把岁月演绎成落寞的精彩,茂兰将本真与野性,将人与自然生物圈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哲学,用峰丛、湿地和森林的极致美丽阐述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青年中国行”2015调研前培训活动火热举行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  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发起、  联合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共同主办的  “青年中国行”2015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项目  调研前培训活动暨调研出征仪式圆满举行。  2015年7月,火热的暑假刚刚开始。“青年中国行”2015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项目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准备,终于
期刊
读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大唐玄奘》(上下两册,施明华、杨茂银著),在感叹书中主人公玄奘不遗余力,历经艰辛,被移山伟力取经东归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对二位作者辛勤劳作表示祝贺。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崭新的视觉,来解剖玄奘西行求法的坎坷心路,更以令今人敬仰的目光,朝拜佛法永恒的魅力。  该书,装帧设计上可谓素雅简洁,不落凡尘。全书共23章,上册十二章,下册十一章。上册开篇,从玄奘少年开始,逐步铺开
期刊
大理西陲地老天荒的彩云间盘旋着一只苍鹰,一道残阳穿透云缝在诺邓的山脉上延伸游离,延宕千年的古老村落拖曳着长长的身影泛着暗红的诱惑,犹如一幅莫奈的油画突兀地敞开在一片山坡之上,颤动光影中的房屋,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如梦幻般包裹着古老的诺邓村庄。    诺邓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落,突然地就立在了我的面前,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破碎的石阶延伸向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时有驮着秋实的骡子在
期刊
《浮生六记》既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回忆录,同时也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绘本。  苏州吴江地域的古典园林大多依水而建,曲径通幽,如吴侬软语和评弹民歌那般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沈复将精美巧工的扬州园林看作浓妆艳抹的佳人,正是由于在建筑工艺中人工的成分大过自然所致,但他也未完全否决人工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人工雕琢多于自然未必使园林失去本真之美,山水之间的层峦叠嶂赋予人宛若自然去雕饰之感,从人工
期刊
晨曦中的打洛江,雾气迷蒙如小雨纷飞,鸡鸣从三点一刻便开始,络绎至七点多不绝。一座座的傣家木楼下,妇人们一早就开始用木柴生火,蒸起糯米饭。她们穿着傣族特色的筒裙,簪一朵花在已经盘好的辫子上,不着胭脂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景来,一座传统的傣族聚集村寨。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既是这座村寨的边界,也是中缅的边界线,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中缅第一寨”。  一入云南西双版纳,总是让人变
期刊
“一个艺术家,看到大工业时代在自己家乡的衰颓过程,  他能够抓住这样重大的社会题材,并且投入巨大的情感和精力去创作,  这在当代艺术中是非常可贵,也是非常重要的。”    崔国泰,曾先后毕业于东北师大美术系、中央美院油画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01年,还在清华美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油画个展,画展中一幅名为《体内的疯子》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崔
期刊
书法,一种生命形式    书法是起源于中国,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艺术门类。它以汉字为载体,以简单的黑白二色创造变化丰富、气象万千的抽象形式组合体,展示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由探索书法而形成的笔墨语言技术,和筋、骨、血、肉、气、韵等美学概念,构成了东方水墨画的理论基础、技术、美学先导,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美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到园林建筑
期刊
绿色智库(“绿库”),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学界与传媒关注的一个现象。“绿库”是指一个较为制度化的实体机构,通过一种综合性的内容涉指对生态环境难题的理解与应对提出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和政策建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性“绿库”还主要集中于“国办”的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各种联合会,而民间“绿库”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起步或萌生阶段。因此,政府在我国“绿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为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绿色智库(简称“
期刊
湖州,这座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曾经孕育了曹不兴、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大家,书画文脉代代相传,“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并非浪得虚名。除了这些,能让湖州有如此底气将自身置于同是水墨重镇的苏扬二州之上,还因一件承载了中国文化无尽艺术魅力的物件:毛笔。  因为这杆笔,中国书画才成就了她的灵动、朴拙、空静、清雄……而湖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毛颖之技甲天下”。  蒙公祠上湖笔厂
期刊
美丽的梅里雪山雄踞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然而,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泛滥、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正侵蚀着梅里雪山的圣洁。为保护梅里雪山,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梅里雪山的净土永恒,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起举行了“梅里咏恒”系列活动。  2015年6月28日,昆明。  美妙的歌声回荡在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