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向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为了职业教育基底能够向社会“保质”、“保量”的提供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让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向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转变。VF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该项课程主要内容开发小型数据库以及对数据库实行数据的更改。本文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并对其构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再进行VF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工作;导向;VF课程;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额四大教育类型之一。随着社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力度也随之增大。在以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模式通常是借鉴外来的教育模式,但是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自主开发教育理论的能力,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原本应该是职业教育主要环节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了教学中的辅助性课程。并且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性课程往往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其本质要求,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必须重视对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性课程开发。本文从工作过程向导的实践性课程的简介出发,进一步对工作过程向导的实践性课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简介
就工作过程而言,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工作过程不仅包括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条件,而这些内涵都是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必须要认识和了解的。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必然要以实践活动来展开,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也就是说,课程活动内容是以经过教学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建立在行为主义构建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行动导向是“做中学”这一朴素思想的集中反映,其研究的最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行为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行动(为)技能的获得。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如何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呢?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具体构建包括以下二个方向。
(一)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VF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1.对教材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的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VF程序设计.所选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王利主编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本教材是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组织下,依据新推出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编写的,内容讲解简明扼要,理论联系实际。
2.对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由于学生均没有基础,起点相同,这样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的难易程度容易把握。这门课程在省二级考试中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学习过程中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学习与能力测试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够达到国家计算机能力测试的水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学期教学的总目的和总要求
本学期教学的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的要求是(1)保证出勤率和作业量(2)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次上机课的任务。(3)具备教学目标中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并且职业教育也是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所并列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體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模式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完善,从而有效的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VF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重点课程。上述内容对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对基于工作过程向导的VF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对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关要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向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作;导向;VF课程;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额四大教育类型之一。随着社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力度也随之增大。在以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模式通常是借鉴外来的教育模式,但是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自主开发教育理论的能力,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原本应该是职业教育主要环节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了教学中的辅助性课程。并且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性课程往往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其本质要求,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必须重视对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性课程开发。本文从工作过程向导的实践性课程的简介出发,进一步对工作过程向导的实践性课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简介
就工作过程而言,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工作过程不仅包括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条件,而这些内涵都是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必须要认识和了解的。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必然要以实践活动来展开,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也就是说,课程活动内容是以经过教学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建立在行为主义构建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行动导向是“做中学”这一朴素思想的集中反映,其研究的最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行为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行动(为)技能的获得。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如何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呢?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具体构建包括以下二个方向。
(一)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VF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1.对教材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的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VF程序设计.所选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王利主编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本教材是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组织下,依据新推出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编写的,内容讲解简明扼要,理论联系实际。
2.对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由于学生均没有基础,起点相同,这样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的难易程度容易把握。这门课程在省二级考试中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学习过程中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学习与能力测试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够达到国家计算机能力测试的水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学期教学的总目的和总要求
本学期教学的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的要求是(1)保证出勤率和作业量(2)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次上机课的任务。(3)具备教学目标中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并且职业教育也是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所并列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體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模式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完善,从而有效的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VF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重点课程。上述内容对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对基于工作过程向导的VF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对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关要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向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