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创新应缘于两个层面:首先是意识层面的创新,即教师的教育观点和学生的学习观点的转变;其次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即教师的教导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化与融合。
【关键词】创新 课堂 教学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教师为谁而教,学生为谁而学,教师怎样教书,学生怎样学习…… ,诸如此类,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分数、排名、应试,一叶障目,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使纯洁而又崇高的教育正在误入歧途。课堂上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使学生成天埋于书本之中,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大大小小的考试。结果呢?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身心俱碎,成了分数的奴隶和工具,哪里还有什么创新可言。这样的教育,也许会在短期内造就一批名校、名师,但这种以牺牲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代价的荣誉,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光泽,又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否定考试,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升学考试,应该说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考试制度既然沿用了几千年,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成分,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应该走极端,让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的主宰。
我们认为,教育观点的创新,首先就是要使师生从应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回归人的本来面目,回归教育的本质,应成为教育的最强音。课堂应该没有教师的权威,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殿堂。在那里没有话语的霸权,只有知识的真谛。只有在平等、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才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真正给创新教育一个实施的平台。
二、教学行为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行为的动态研究过程中,我们借鉴古老悠久的启发式教学、善喻式教学、贝拉克的周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导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大致归类,并列出了各种行为的行为质量。其中教师行为主要有:组织——诱导——讲解——示范——评价;学生行为主要有:质疑——表述——练习。因此,从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课堂创新就是教师高质量的教导行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生成、转化与融合。
1.教师教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在层次上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五种教导行为和学生的三种学习行为都有层次上的差别,我们称之为教学行为的行为质量。行为质量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
如教师的组织行为,虽来源于凯洛夫的“组织”,即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开始部分。但范围比它更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纪律和心态、宣布任务、布置作业等都归之为教师的组织行为。其中组织纪律为一级行为,组织学习为二级行为,组织情感为三级行为。单就组织纪律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既可通过教师训斥学生来实现,也可通过教师的暗示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来实现。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组织课堂呢?
从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来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质量总是高级的,而不合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总是低级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要想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在动态的自主的开放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质量,从而达到课堂的创新。
2.教学行为的互动创新
无论是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是贝拉克的课堂周期教学理论,我们都可以看出:课堂是由几个教学事件组成的。每个教学事件也可称之为一个教学情节或一个教学周期。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正是从教学周期开始的。怎样完成一个周期的教学呢?贝拉克曾说,教学犹如下棋。因此,一个周期的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也不是全部都由学生自学完成的(放羊式),而是由师生的教学行为链组成,即教师教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相互缠绕。如组织(师)—诱导(师)—表述(生)—讲解(师)—质疑(生)—评价(师)……这样循环往复的。
正如《劝学篇》所言:“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就是师生的互动连动。如讲解,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而是以教师的机智如幽默、追问等,激发学生的质疑,引起学生的讨论或争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学生高质量的教学行为如质疑,会引起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行为的互动创新,其实质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级互动,这与新课程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如果每一个周期师生教学行为链都达到了最优化,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优质的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就是创新的课堂。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的脉搏,并化为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课堂,都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回归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 课堂 教学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教师为谁而教,学生为谁而学,教师怎样教书,学生怎样学习…… ,诸如此类,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分数、排名、应试,一叶障目,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使纯洁而又崇高的教育正在误入歧途。课堂上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使学生成天埋于书本之中,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大大小小的考试。结果呢?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身心俱碎,成了分数的奴隶和工具,哪里还有什么创新可言。这样的教育,也许会在短期内造就一批名校、名师,但这种以牺牲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代价的荣誉,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光泽,又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否定考试,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升学考试,应该说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考试制度既然沿用了几千年,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成分,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应该走极端,让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的主宰。
我们认为,教育观点的创新,首先就是要使师生从应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回归人的本来面目,回归教育的本质,应成为教育的最强音。课堂应该没有教师的权威,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殿堂。在那里没有话语的霸权,只有知识的真谛。只有在平等、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才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真正给创新教育一个实施的平台。
二、教学行为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行为的动态研究过程中,我们借鉴古老悠久的启发式教学、善喻式教学、贝拉克的周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导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大致归类,并列出了各种行为的行为质量。其中教师行为主要有:组织——诱导——讲解——示范——评价;学生行为主要有:质疑——表述——练习。因此,从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课堂创新就是教师高质量的教导行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生成、转化与融合。
1.教师教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在层次上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五种教导行为和学生的三种学习行为都有层次上的差别,我们称之为教学行为的行为质量。行为质量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
如教师的组织行为,虽来源于凯洛夫的“组织”,即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开始部分。但范围比它更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纪律和心态、宣布任务、布置作业等都归之为教师的组织行为。其中组织纪律为一级行为,组织学习为二级行为,组织情感为三级行为。单就组织纪律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既可通过教师训斥学生来实现,也可通过教师的暗示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来实现。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组织课堂呢?
从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来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质量总是高级的,而不合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总是低级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要想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在动态的自主的开放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质量,从而达到课堂的创新。
2.教学行为的互动创新
无论是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是贝拉克的课堂周期教学理论,我们都可以看出:课堂是由几个教学事件组成的。每个教学事件也可称之为一个教学情节或一个教学周期。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正是从教学周期开始的。怎样完成一个周期的教学呢?贝拉克曾说,教学犹如下棋。因此,一个周期的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也不是全部都由学生自学完成的(放羊式),而是由师生的教学行为链组成,即教师教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相互缠绕。如组织(师)—诱导(师)—表述(生)—讲解(师)—质疑(生)—评价(师)……这样循环往复的。
正如《劝学篇》所言:“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就是师生的互动连动。如讲解,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而是以教师的机智如幽默、追问等,激发学生的质疑,引起学生的讨论或争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学生高质量的教学行为如质疑,会引起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行为的互动创新,其实质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级互动,这与新课程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如果每一个周期师生教学行为链都达到了最优化,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优质的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就是创新的课堂。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的脉搏,并化为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课堂,都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回归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