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重视个性化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无限地接近文本,去抓住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接触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正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要树立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理念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必须首先树立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拥有个性化的思想意识,个性化发展的学生需要多元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若不树立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都无法走上个性化道路。
  二、要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导入需要个性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开始的时候,若能巧妙导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便会创造出感悟、学习、竞赛等学习氛围。适应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导入,会为一节经典的课堂教学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走向成功的向导是兴趣”,众所周知,学生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最好能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创造诸多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阅读渴望。
  例如,阅读教学可以采用音乐激趣法进行导入。试想一下,我们在教学《三峡》一文的时候,当教师带着感情去描述唯美的画面、迷人的风光,并且配上节奏轻快的轻音乐,那是怎样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美的音乐,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够起到调节学习的情绪,学生会逐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再配以一段《将进酒》以及激情澎湃的音乐,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导入语中,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兴趣。
  第二,教学语言需要个性化。教学语言的个性化,是指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将个性化的原则渗透到语言表达、举手投足等方面,从而让教学语言、教学过程富有个性与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课堂之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有的语言修养。”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学生对于能够激发出他们独特的情感的课程也会出现“严重的倾斜”,并且也容易产生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一种效果。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应当富含人情味、充满无限的激情、开局需要无限的创意,结局需要蕴含丰富的味道。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跌宕起伏、千变万化。在语言的朗读上需要抑扬顿挫,在视觉的语言上需要冲击力以及情感性。
  例如,在教学《出师表》的时候,我们可以呈忠肝义胆、情谊深厚状;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可以呈促膝长谈、娓娓道来状;而在《安塞腰鼓》当中,则可以呈酣畅淋漓、激情四射状。
  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不断展开,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调整动作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篇课文的精彩之处,必须配合相应的视觉语言,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到阅读的“会当凌绝顶”之感。
  例如,《最后一课》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原因是韩麦尔先生的个性化语言的融入,“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在《最后一课》中,这是一个经典的镜头,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讲,这个例子说明了语文教师需要将真情融入到角色当中去,用个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途径的拓展
  第一,精读延伸,张扬个性化阅读。所谓延伸精读,是指在课堂有限的40 分钟内,学生无法将作品中的留白解读出来,而是通过课余的时间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精读与创造。延伸精读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拓展想象、延伸思维、发挥创造,从而使学生独特的体验得以张扬,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阅读的延伸中,对于学生的认识,不需要用任何模式与标准进行约束,而要培养学生对于未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让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良好心态。细心观察,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心灵感悟中,透过文字符号的种种暗示,找寻到刺激、认同、理解等信息。在这种延伸阅读中,对课文思想的理解自然得到深化,在不断的信息联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因此自由地遨游在阅读的海洋中。
  第二,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个性化。《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需要在阅读当中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在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观念,从而产生独创性观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训练、熏陶以及积累。理解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于一篇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任何人的阐述和解释都不是凝固的,也不是单一的,更不会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为评价者、引领者,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传达的信号也必须是负责任的、积极的与真诚的,而不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压制在唯一标准当中。不应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多元的感受以及自我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成为“接受的容器”。
  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做到多样化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独特的、中肯的有效评价,能够让学生不断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自从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学习、实施个性化教学,我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个性解读,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问答、激烈争论,个性张扬,异彩纷呈。这些变化皆源自于课外泛读的丰富积累,源自于在精读中养成的个性化视角与思维习惯。正因为如此,那一本本书,学生才能够读出应有的味道。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批阅学生撰写的阅读理解的答案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思考,要不断鼓励,才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用心探究,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个性化要求,学生才能通过阅读真正体会和深刻感悟课文的内涵与情感。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中学(854400)
其他文献
在民族中学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感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学习语文比较吃力,不会学或学不会。经过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初中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要解决阻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必须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入手,强化基础教学,融洽师生关系,讲究方法,做好心理疏通。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  导致初中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出现心理障碍
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而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这种教学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我们提倡张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敢于“求异”,不违心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再饱满的内容、再深刻的立意也要通过合适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富有条理,力求别具匠心。    一、巧作照应,前勾后联,浑然一体    文章中巧用照应,有交代有落实,能够使文章前后勾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前文涉及到的内容在后文中没有着落,这样的内容就是无用的,就如契诃夫所说的:“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里边包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法,注意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象而又简洁、鲜明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水平。这里以部分成语为例,介绍其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  1 比喻:如:归心似箭、胆小如鼠、洞若观火、望穿秋水、草木皆兵、饱经风霜、逐鹿中原、半路出家……  2 拟人:如:天荒地老、青蝇吊客、天从人愿、形影相吊、莺歌燕舞、天诛地灭、眉飞色舞、风木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语文教育如果缺乏审美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我们的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语文课本的资源,对我
二妞穿过层层叠叠的雨  如同穿过层层的帘子  在二妞的背影上  却只见着两条黑黑的发辫  二妞也有一场雨  往往是淋过外面那一场  她就会留一些在她的头发上  也会藏一些在她的眼睛里  她的眼睛就是她的泉  等春天胡乱地跑走了  她才一个人  单独对着你  对着对着就下起一场二妞的雨  二妞这么说  春天这场雨 只适合  单独的淋给一个你  二妞的发辫长长——像黄河  二妞的发辫长长——像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