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101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贫困生在思想上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并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探寻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策,以期能够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思想教育 帮扶
  一、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由贫困而引起的思想问题也暴露出来,因此贫困生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校园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虽然社会各方面对高校贫困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资助,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大幅增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物质帮扶,忽视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奖、助、勤、补、减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基本满足了贫困大学生的帮扶需求。然而由于对受助贫困生后期教育、引导与管理的缺失,从而在一部分贫困生身上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误区,产生了不及时还贷付息和将资助款用于高消费的不良行为。
  (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但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往往是除了问题之后才去被动地解决问题,没能够形成贫困生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对贫困生的责任教育与感恩教育不够
  大部分贫困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做到诚信自强,勇于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并对学校、社会充满感恩之心。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自卑、偏执,沉溺于悲观、焦虑、抑郁的情绪中,对学校与他人充满了对立情绪,对学校和社会资助方反应冷漠,反哺意识淡薄。
  (四)高校忽视了贫困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贫困生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体,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高校贫困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强、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存在自我教育的可能性。然而,教育者往往易把贫困大学生看作单纯的受教育者,不能很好地针对贫困生存在的特殊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恰当调适好自己的负面心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实施有效的自我教育。
  二、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帮扶形式,转变贫困生观念
  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形式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如果完全依赖国家帮扶,长期以往则会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勤工助学则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不仅能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补偿而且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立自强的意识。
  (二)建立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
  为确保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工作流程。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建立贫困生档案、定性分析、制定工作方案、实施方案、追踪控制、反馈修正方案、完成帮扶工作等一些重要步骤。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贫困学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是贫困程度有差异,另一方面是贫困特点有不同。针对贫困生多样化的特点要求贫困生的档案尽可能详细以便于在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要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在认识上,做到不以贫困为耻,正确面对现实,把贫困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他们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感,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并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价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爱心变成激发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引导他们做一些公益事业,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四)创新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引导贫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帮助,增强其自信心和自立自强意识
  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生组织中去,可使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获得更多的自信、更稳定的情绪、更趋完善的个性品质并保持健康心态。而且在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可使贫困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这就为贫困生的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学生组织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原本自卑、胆怯的同学在各类活动中重新找回了自信,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由丽.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08).
  [2]余磊.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黄琳翔,宋洁.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2).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班级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而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就显越来越重要。班主任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班的发展,关系到育人工作的成功与否。我认为,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班主任呢?下面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
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工作标准》)的要求和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的状况,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体育“课内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而这些现象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症状出发,分析其成因及影响,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 原因 影响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
【摘 要】面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少数教师束手无策,大多数教师寥寥几语就草草收兵,导致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滞后、课前预设不全、课堂中教师的重组能力弱。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 生成  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儿童从生活中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多彩的生活体验,他们在许多方面对生活的体验甚至领先于教
【摘 要】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学业压力、就业形势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频频亮红灯,既影响了学生个人发展,也成为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思想上重视、行动中解决,本文从思想认识、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热点关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