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应用要点分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木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结合BIM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将BIM建模软件引入制图教学中。本文以BIM建构的主流应用软件Autodesk Revit为代表,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探究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的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
  [FL(K2][WTHZ]一、BIM技术应用价值分析[WT]
  BIM可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能够依托于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中模拟出所需要的建筑工程,以模拟仿真的方式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以实现对建筑与结构图纸的更正。借助BIM技术,各建筑部门能够在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参数共享,能有效避免由于建筑工程各领域交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工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完成多工序建筑工程的目标。
  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是国内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绘图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该课程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并不能真正理解图纸内涵与各组件的功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绘图与视图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引入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具象化的精准图样是非常有必要的。
  Auto CAD在建筑工程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过程中就引入了Auto CAD,但就实际应用来看并不乐观。在土木工程专业制图中,由于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设计施工素养,且接触该课程大多在大一阶段,使用Auto CAD只能绘制相应的二维图纸,与手绘相比差别并不明显。对于一些手绘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使用Auto CAD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针对这一点,可以引入BIM建模软件,以建模仿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象化的建筑模型,在辅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同时,提升其绘图素养与能力。[WTHZ]
  二、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引入BIM后的改革要点[WT]
  [JP2]基于BIM的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当下国内各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制图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两方面入手,实现BIM技术与传统土木工程制图教学的融合。
  1.改革教学体系
  引入BIM应用程序改革教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几何图形理论为重心的教学观,将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视为有生命的建筑周期。从目前国内的教学现状来看,BIM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仍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必要吸收改良国外先进的教改经验。教学前期,可借助独立办学模式,讲解有关BIM的基本理念与基础知识,之后结合Revit程序进行建模讲解。同时,还可以将BIM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BIM相关技术实践的平台。教改后期,不仅仅要将BIM技术融入房屋建筑学、钢结构、专业制图等课程之中,还应该对模拟建筑的各个组件进行4D仿真,以动画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认知。
  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内容基本可分为画法几何、专业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制图三大板块,受到课时限制,再直接引入BIM的内容教学,必然会出现课时冲突、贪多嚼不烂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制图教学的内容加以优化。
  画法几何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而且有些知识在中学几何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其课时进行压缩,并利用压缩后剩余的课时为学生讲述BIM的应用程序。这样教师可以借助与BIM相关的三维建模知识辅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巩固画法几何知识。
  在專业制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构建建筑模型时,可以借助Revita应用程序模块,从各个角度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建筑结构,为其提供更为具象化的设计方案,并且将平面图与三维视图进行整合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切实了解图中标号所对应的结构,避免出现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
  在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教学中,高校主流教学软件为Auto CAD。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与BIM相关的应用程序的内容,并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BIM特训,让学生能够依托Revit实现建筑模型的构建。
  三、结语
  [JP2]总之,未来BIM技术必定可以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普及,因此各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中必须要推动BIM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以便辅助学生实现由CAD到BIM技术的顺利过渡,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P+2]王芳,张志强.融合BIM技术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化与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55-157.
  [2]张龙,李十泉.BIM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5(29):254-256.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义重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内部普遍热议的话题之一。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后勤社会化操作水平。本文针对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学校后勤社会化;完善策略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显著的
期刊
摘 要:如何搭建好志愿服务微信平台,引入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分析;微信平台;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微信也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部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好官方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和拟解决的志愿服务微信
期刊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专科生的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缺乏正确就业观、学校教育不到位及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专科生;就业工作;就业观  [FL(K2][HJ1.9mm]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都在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专科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学校、社会以及学生都应该对此问题
期刊
摘 要:在高校礼仪训练教学体系中,形体训练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提升学生综合礼仪水平的重要学科。在礼仪训练教学中,形体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教学理念偏差和教学创新缺失,礼仪形体训练课程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礼仪形体训练课程实践,探寻提升礼仪形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以期能够指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礼仪形体;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创新  礼仪形体训练课程是高校形体教学的重
期刊
摘要:本文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出发,论述了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必要性,进而探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并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核心思想,以期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地方高校;培养质量;创新能力  [FL(K2]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近几年,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频发。学术水平总体下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环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理论角度,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  一、研究意义  在高等学校逐年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环境类专业由于其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就业问题愈发突出。受就业不理性的影响,环境类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所以对环境类大学生开展职
期刊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得到人们的重视,黄麻这类绿色环保材料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黄麻进行艺术分析,将彩色黄麻的面料装饰和再造作用运用到现代创意时装设计中。  关键词:黄麻;面料装饰;创意时装  [FL(K2]黄麻纤维作为最廉价的天然纤维之一,其种植量和用途的广泛仅次于棉花,并且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优点,但由于黄麻可纺性差、穿着不够舒适,其多用于纺织麻袋、绳索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心智方面,都没有发展成熟,作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就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本文从笔者自己的经验出发,分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工作开展。  关键词:关爱;感化;师德修养;自我管理  小学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细致而又复杂,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班主任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加大情感投入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的生活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角度对师德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索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下师德建设的路径,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思想,挖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和当代价值,树立有中国特色的师德评价标准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高校转型;高等数学;课程与教学  [FL(K2]师德是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必然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思想,通过挖掘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期刊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本文依托实践经验,通过对课改名校洋思中学、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及管理模式的研究,探索有效课改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教师队伍;学生积极性[HK]  [FL(K2][HJ1.9mm]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一支粉笔、三尺讲堂到如今的多媒体白板的全面使用。笔者曾到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等名校
期刊